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的简要回顾(1981—2006)——兼评《湖南民族关系史》

作者:石茂明 发表时间: 2012-02-04   浏览次数:49

    一、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初步回顾
    1981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是中国民族史学界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聚集了全国130多位老、中、青研究人员,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针对中国民族史多年来争论的一些重大问题、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且在此之后逐渐形成共识。从那次会议以后,中国的民族研究领域更加强调民族关系的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整体研究。几年时间,成果累累,研究不断深入。
    会后,会议的主办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辑出版了会议论文集《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1984),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把此前已经公开发表的有关论文也汇集成册,编成上下两册的《中国民族关系史论文集》(1982)。这次会议、这两本书,互相响应,掀起了民族史研究的新高潮。1983年,“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被列为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由翁独健先生主持。1984年,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学术讨论会,会后其论文编辑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1989)。1985年,中国民族史学会的第一次学术讨论会继续以“民族关系”为主题,并在会后出版了论文集《中国民族关系史论集》(1988)。除了这些成果之外,还有甘肃省民族研究所、甘肃省民族学学会编的《中国民族关系史论文选集》(1983),卢明辉编的《北方民族关系史论丛》(第一辑,1984)等等。
    1990年,翁独健先生主编的项目成果——《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问世。这部70多万字的著作,标志着中国民族关系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部成果在2001、 2005年再版并连续重印。这部著作强调各民族在共同缔造这个国家中的作用,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汉族建立的政权并列,充分肯定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以及少数民族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文明与成就。这是中国史学界第一次在一部综合性的通史著作中,对于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与平等地位做出了较为全面而且客观的论述。它在学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在此之后,中国民族史学界分别在区域以及分省民族关系史、断代民族关系、具体民族关系史等领域继续深化对这个主题的研究。以分区域来说,就出版了《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1987)、《西北民族关系史》(1990)、《中南民族关系史》(1992)、《中国西南民族关系史》(2005)、《中国东南民族关系史》(2005)等,几乎中国民族地区大的片区(除了东北以外),都有了民族关系史方面的专著问世。中原地区有任崇岳主编的《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2004)。以分省来说,贵州(1991)、黑龙江(1999)、青海(2001)、广东(2002)等省都出版了相应的民族关系史著作。今年,《湖南民族关系史》出版,更是锦上添花,为这个领域的研究增添了新的成果。
    断代民族关系史方面,有木芹的《两汉民族关系史》(1988),杨学琛的《清代民族关系史》(1991),杜建录的《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史》(1995),杨策、彭武麟主编的《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1999),以及任一飞、周竞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关系史研究》(2003)。另外,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政权之间的关系方面的著述也非常多,比如:《宋辽关系史研究》(1984)、《宋夏关系史》(1998)、《宋蒙(元)关系史》(1992)、《金宋关系史》(2005)、《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史》(1995),以及《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1992)。十至十三世纪时期,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南北鼎立,在中华版图上同时并存着两个或多个政权,它们之间的关系成为人们学术兴趣的焦点。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研究相较起来则显得冷清了许多。
    以一些具体民族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著作也有不少,比如蒙藏关系、汉藏关系、纳西与藏族关系等。从具体民族方面来看,藏族研究是一个热点,各方面的研究都可能朝这个方向拢聚。具体书目,兹不列举,可参见文后所附文献资料。而成果多且杂的,是各种专题研究,如和亲研究、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民族政策研究等等。关于和亲问题的成果有,崔明德著《汉唐和亲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 1990)、《中国古代和亲史》(人民出版社,2005)等,阎明恕也著有《中国古代和亲史》(贵州民族出版社 , 2003)。而对于历史上民族关系中一些有负面意义的专题,则少有深入研究,一般只是在综合研究中述及。其他方面的专题,我们就不再详说。
    二、《湖南民族关系史》评述
    湖南省,是我国中南地区一个重要的多民族省份。除了汉族以外,还有土家、苗、侗、瑶、回、白、维吾尔等民族或大或小的聚居区。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湖南全省人口共计6440.07万多人,其中各少数民族人口共有657.53万多人。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10.21%,其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数。如果往上追溯历史,湖南境内各世居的少数民族所占比例就更大,最初甚至完全属“苗蛮”、“越夷”民族聚居区,并且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西南各地的苗、瑶等民族,世代相传,以洞庭湖南北为中心的“湖广”大地是他们的祖居地和故乡。
    从地理位置来说,在中国版图中,湖南省地处东部与西部的交接地带、北方到南方的交通枢纽,在古代尤其如此。长江下游的民族往上游迁徙,或者北方的民族往南拓展,湖南是一条重要通道。从考古文化上看,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传播,沿长江溯,湖南为要津。上古时期的濮人,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沿长江流域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址或遗存,在这条分布带上,湖南居其中。楚民族的势力向南拓展、向东延伸,都必经湖南。从中国民族的南北向迁徙来说,湖北到湖南是一条重要线路,与西部的藏彝走廊、东部的淮东走廊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原居中原的华夏/汉人的势力挤压南蛮、占据越地,从而实现向南全面铺开,湖南的地理位置扮演了重要的历史角色。对于这么一块在民族关系史的研究上具有如此重要意义的地区,以前一直没有专门的著作来做论述。
    如果仅仅从省区范围的民族关系史研究来说,今年问世的《湖南民族关系史》是第五部。此前有贵州、青海、黑龙江、广东的民族关系史已经出版。但是,它的意义不仅于此。从上述的学术意义来说,这个选题的著作无疑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湖南民族关系史》分为上、下两卷。这是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和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全书近80万字,上起远古时代湖南初民和族群的生活及其源流、变迁,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50余年湖南各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的新变化。上卷由湖南省历史研究所伍新福研究员撰著,下卷由湖南省民族研究所组织专家撰写,李昌俊、彭继宽为主编,应该说是各得其长,使得本书整体上有一个比较好的质量保障。
    本书作者们,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广泛收集和运用了各类历史文献资料,以及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韵资料,并注重实地考察调研,尽可能将文字资料与考古文物和实地调查材料有机结合,相互佐证。同肘,还深入发掘和征引了不少新的档案材料和首次发现的文献资料。关于湖南汉民族的形成及其结构的历史嬗变,湖南境内土家、苗、侗、瑶等土著民族的源流、形成和变迁,湖南各民族之间及其与国内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联系和文化的交流,发生在湖南境内的一些涉及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重大历史事件,历代统治当局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措施及其经验教训,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实施和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湖南各民族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状况,作者均进行了探入探讨和系统论述,提出许多颇富新意的观点,可以说这是一部成功之作。
    具体地说,本书对于湖南境内几个主要土著少数民族的源流和历史变迁,本专著也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分别作了颇为详细的论述。如:关于湖南的汉族,作者认为是以“夏”化的楚人为主体,与南迁的中原华夏族人及部分原土著“蛮夷”融合,于秦汉之际初步形成的;而从南北朝开始,随着政治和经济发展重心的逐步南移,北方和中原人口大批南迁,湖南境内的汉民族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经过明初和清初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湖南汉族居民中唐宋以前的土著成分大量流失、减少,而来自江西及江苏等地的移民数量则剧增,并构成湖南汉族居民的主体。这是湖南汉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关于苗、瑶民族,作者认为最初其源于蚩尤为首的九黎和三苗部落,渊源上与炎帝、黄帝部落和华夏族系有别,自魏晋以后逐步分化为瑶族和苗族。土家族,是由武陵五溪地区的一支土著“蛮”族,与迁入“五溪”的“巴”人融合而形成的,长时期仍被统称为“蛮”,宋元以后开始出现具有单一民族性称呼的“土人”、“土蛮”和“土家”:侗、壮民族,渊源于古越人,在汉文献中侗族曾被称为“僚”、“峒僚”、“格伶”、“峒蛮”、“峒苗”和“峒人”,并长期被泛称为“苗”,明清以来的文献中所称的“苗”,实际上包括了侗族,这必须具体分析。
    在过去人们的观念中和封建文人笔下,往往将聚居于湘西“苗疆”的“生苗”,视为“不服王化”的“野蛮”族群,因而强调“防”。特别是明、清王朝,在湘西“苗疆”广筑堡哨、“边墙”,对“生苗”进行封锁、隔离。近年来甚至有人将这些堡哨和“边墙”遗迹,称为用以“防”苗的中国“南方长城”。本专著以大量史实为依据,全面地科学阐述了“苗疆”和“生苗”的形成,以及明清王朝的“苗防”政策措施。认为,以成百上千的堡哨、碉卡和三百余里土墙构成的“苗防”体制,其实质主要并不在于“防”,而是在于对苗族同胞的军事镇压和控制;所谓“防”,其实又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是“防”苗,不允许“生苗”自由进入汉族地区,另一方面也防止内地汉人(即“客民”)随意进入“苗疆”,以避免引发事端。所以明清王朝的堡哨、“边墙”封锁政策,对湘西“苗疆”和“生苗”的经济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显然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但同时,又为一个历经屠杀、镇压的弱势民族,维持了一小块条件尽管恶劣但相对稳定的生活空间,避免了被灭绝的厄运,使这支苗族得以生存,其民族文化得以保留和承续。当然这只是客观上所起到的有限作用,并且是苗族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对于民国时期的国内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迄今为止,学术界的研究还十分薄弱,人们缺乏系统的和全面的了解。本专著,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剖析和论述了国民党当局,从观念到具体政策上,一方面奉行大汉族主义,不承认和歧视各少数民族,强行“同化”和“汉化”的史实;另一方面,为了稳定和强化自己的统治,对湘西和西南各地的所谓“边民”和“土著民族”,又不得不予以重视,特别采取某些相应的政策措施。如中央和省有关部门多次组织对湘西和西南各地“土著民族”的社会调查;明令取消历代汉文献中在苗、瑶、僮等少数民族称呼上所加的“豸”旁,去掉带侮辱性的名称;在民族地区吸收土著民族代表人物参与县以下党政管理;实施“边教”政策,创设“边民”学校。对“土著民族”子女入学受教育予以优惠等。在客观上无疑也都有利于各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和发展。
    总之,我们认为,《湖南民族关系史》专著的完成,还只是为湖南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的研究打下一个基础,而这是一个需要投入更多研究的领域,许多方面尚待深入。譬如,在民族源流问题方面,在古称“濮地”的湘西地区,土家、苗、瑶、侗等民族与古濮人有什么联系,本书基本上没有开展探讨;又如,唐末五代入主溪州的江西彭氏,与土家族的形成是什么关系等等,也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本书下卷由于离现实太近,框架以及写作方面,都受到许多限制,未能有充分的展开,结构和内容上都有商讨的余地。另外,本书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更新的必要。
    
    附:民族关系史著作目录
    总论
    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翁独健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001,2005
    中国民族关系史,刘振中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论文集
    中国民族关系史论文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民族出版社,1982
    中国民族关系史论文选集,甘肃省民族研究所,甘肃省民族学学会甘肃民族出版社,1983
    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翁独健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北方民族关系史论丛(第一辑),卢明辉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
    中国民族关系史论集,中国民族史学会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朱绍侯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区域民族关系史
    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编写组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西北民族关系史,杨建新、马曼丽主编,民族出版社,1990
    中南民族关系史,吴永章主编,民族出版社,1992
    中国西南民族关系史,王文光,龙晓燕,陈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任崇岳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中国东南民族关系史,蒋炳钊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分省民族关系史
    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侯绍庄等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
    黑龙江古代民族关系史,方衍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青海民族关系史,谢佐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广东民族关系史,练铭志等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湖南民族关系史(上卷)伍新福著,民族出版社,2006
    湖南民族关系史(下卷)李昌俊、彭继宽主编,民族出版社,2006
    
    断代民族关系史
    两汉民族关系史,木芹著,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
    清代民族关系史,杨学琛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1840-1949),杨策、彭武麟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关系史研究,任一飞、周竞红著,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具体民族关系史
    蒙藏民族关系史略(十三至十九世纪中叶),王辅仁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唐蕃古道汉藏情:汉藏民族关系史,蒲文成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蒙藏关系史研究,樊保良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
    纳西族与藏族关系史,赵心愚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畲族与客家福佬关系史略,谢重光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吴玉贵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宋辽关系史研究,陶晋生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
    宋蒙(元)关系史,胡昭曦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王小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史,杜建录著,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宋夏关系史,李华瑞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金宋关系史,赵永春著,人民出版社,2005
    
    中央王朝与民族地方的关系或民族地区与中原的关系
    两汉与西域关系史,安作璋著,齐鲁书社,1979
    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余太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黄玉生等编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
    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多杰才旦等著,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各族与中原的关系史,吕光天、古清尧编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新疆与内地关系史,段锟等主编 李德华等编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和亲专题研究
    汉唐和亲研究,崔明德著,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0
    汉唐和亲史稿,崔明德著,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
    中国古代和亲史,崔明德著,人民出版社,2005
    中国古代和亲史,阎明恕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中华民族专题研究(仅列举其中一部分)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等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马戎、周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卢勋、杨保隆主编,民族出版社,2000
    中华民族凝聚力学,张磊、孔庆榕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陈育宁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查看全文......

所有民族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