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分裂时期疆域研究的新视角——评陈金凤《魏晋南北朝中间地带研究》

作者:彭丰文 发表时间: 2012-02-04   浏览次数:0

    如何认识中国古代分裂时期的疆域问题,在史学界一直存在不小的争议。争议的焦点之一是:如何认识分裂时期各政权的疆域范围?按照历史上分裂时期的实际情况,各政权之间虽然存在分界线,但它们是极不精确也极不稳定的,与近现代国家之间的边界线有很大区别,所以很难给当时分立的各个政权划定一个准确的疆域范围。针对这个难题,陈金凤《魏晋南北朝中间地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一书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状况为基础,提出了“中间地带”的理论概念,为更好地认识分裂时期各政权的疆域范围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作者认为,在南北长期分裂、对峙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间长期存在着一种比较特殊的地带:它处于双方的边界地带,但又不等同于边界;它是双方军事频繁争夺并长期对峙的地带;这一地带以秦岭、淮水一线为中心线,但双方实际的军事控制线与此中心线并非总是重合,而是随着南北国力及争夺形势的变化,常作南北推移,但南北推移的范围总的来看仍然相对稳定,推移的极限一般不会北越黄河、南逾长江。因此,作者把魏晋南北朝南北政权沿秦岭、淮水一线争夺、对峙,双方势力常有进退从而其军事控制线相应作南北推移而形成的,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两不相属而又两皆相属”的地带,称之为“南北中间争夺与对峙地带”,简称中间地带。作者一方面从理论的高度,指出中间地带的形成与地理状况、军事斗争、民族分布、地方政治势力发展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从具体的历史过程入手,全面考察了三国时期、东晋时期、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各政权对中间地带的主要政策、争夺结果、历史影响,并重点考察了位于中间地带的各少数民族的政治、军事状况以及各政权对中间地带少数民族的争夺。最后,作者指出,中间地带是地理状况、军事斗争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中间地带一旦形成之后,也对当时的政局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尤其应当注意的是,中间地带的地方势力和民族势力,借助中间地带“两相皆属而又两不相属”的宽松的政治、军事环境得以便利地发展壮大自身力量,从而成为阻碍南北统一的重要因素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分裂长达三百多年,与此不无关系。
    《魏晋南北朝中间地带研究》一书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之间的“中间地带”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中间地带的形成原因、演变特点和历史影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作者第一次在中国古代疆域理论研究中引入并系统论述了“中间地带”的理论概念,为中国古代疆域研究、尤其是分裂时期的疆域研究提供了一个颇有创意的新视角。作者不仅给“中间地带”下了明确的定义,而且系统论述了“中间地带”的成因、影响与特点。作者指出,中国古代的疆域范围与近现代国家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疆界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面”,这个“面”就是中间地带,中间地带的特质在于“两相皆属而又两不相属”,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中、陇右、淮北、荆襄等地区都属于中间地带,各个政权都对这些地区进行了激烈的争夺,然而,由于政治、军事、地理、民族等因素的制约,各政权都未能完全控制中间地带,直到南北朝后期,才出现了北方政权在中间地带势力影响处于明显优势的局面,这也就决定了最终由北方政权兼并南方政权来完成统一的历史进程。作者认为,试图对中国历史上分裂时期各政权的疆域范围作出精确划定的尝试,不仅由于史料的混乱与缺乏,使得技术操作层面上非常困难,而且在理论层面上也是不符合中国古代特有的国家观念的。中国古代分裂时期各政权的统治者,并不认为南北军事分界线是不可逾越的国家疆界,相反,他们都抱定“大一统”的信仰与原则,认定南北分界线以外的地域理论上均为本政权所有,并且总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跨越分界线南征或北伐,完成统一是分裂时期大多数统治者的最高政治理想。因此,用中间地带的概念来论述中国古代分裂时期的疆域划定问题,是最为符合中国古代分裂时期实际政治状况与主流政治观念的。
    虽然中国古代疆域范围的特殊性早已引起学界有识之士的注意,但是明确提出“中间地带”的理论概念并作系统论述的,还数该书最为全面、深入,而且也是关于中国古代“中间地带”理论研究的最早专著。该书对于“中间地带”理论概念的论述,填补了现阶段中国古代疆域理论研究的某些空白,为丰富和发展中国古代疆域理论、尤其是为更好认识中国古代分裂时期的疆域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其次,作者在论著中对中间地带的少数民族予以了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中间地带的少数民族在南北统一与分裂问题上的重大作用,对于南北各政权对待中间地带少数民族的政策及其影响,作者也站在以少数民族自身为中心的角度上进行了重新梳理。对于中间地带少数民族问题的论述,占据该书1/2的篇幅,其内容包括:仇池氐人得以长期立国的地理因素;三国时期魏、蜀、吴对中间地带的氐、羌、蛮等少数民族的争夺策略与结果;南北朝时期中间地带的蛮族自身发展状况及他们在南北之争中的态度、作用与影响。作者认为,位于中间地带的少数民族,一方面是南北各个政权争夺的对象,遭到南北各方共同的制约和打击,有一定的生存压力;另一方面,正因为南北各政权分立或对峙,对于中间地带,彼此都不能取得绝对控制,因此又使活动在中间地带的少数民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从而使得他们逐渐壮大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军事力量,在南北对峙局面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的向背,影响到南北各政权的力量对比,甚至影响到南北统一的进程。因此,中间地带少数民族的政治取向与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具有一定的互动关系。
    在以往的研究中,少数民族往往是作为各政权政策的被动对象进入研究视野的。该书作者以中间地带少数民族自身的实力发展、政治态度和历史影响作为考察中心,这种研究角度的置换,与以往的做法有明显区别,它有利于对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进行更为充分的认识,作出更为全面的评价,从而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与中国古代疆域形成之间的互动关系。将中间地带的少数民族与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与统一问题联系起来,这也是作者可贵的创新。
    当然,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于“中间地带”形成的文化因素,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对“中间地带”的经济考察,也显得有些不够深入,全书在行文布局上,写作主线不够清晰简练。不过瑕不掩瑜,总的来说,这还是一部较有学术创新的论著,对于中国古代疆域理论研究与民族问题研究来说颇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
    
        

查看全文......

所有论著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