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摘要:本文从词汇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范畴化(categorization),尤其是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的视角考察了100多种藏缅语族语言和方言的类别词(sortal classifiers)的范畴化及其认知特征。通过这些语言的类型考察,我们发现藏缅语类别词的范畴化表现出一定的区域特征,靠近印度、尼泊尔、锡金以及我国西藏的语言,即所谓的印度圈(Indo-sphere)语言,无类别词,或者类别词少,而处在东边和南面的语言,即所谓的汉语圈(Sino-sphere)语言,尽管类别词的多少不一,但都比较丰富。通过我们对藏缅语类别词的范畴化和认知机制的讨论,还发现类别词是以生命度(animacy)和形状(shape)为基础,类别词在此基础上通过隐喻延伸(metaphorical extension)和转喻(metonymy)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在等级区分严格的语言社区还把人的社会等级映射到该语言中。这个结论与跨语言研究中发现的人类量词系统的普遍趋势(the universal tendencies)是相似的。类别词丰富的语言名词再范畴化为有定性(definitness)标志,即发展为定指(definite)标志。这也是东亚及东南亚语言的区域性特征之一。
报告人简介: 黄成龙, 羌族,香港城市大学哲学(语言学)博士, 台湾中研院语言学研究所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语言类型学、功能语法、纪录语言学以及汉藏语系语言形态句法的研究。出版学术著作3 部, 编著1 部, 发表期刊论文30 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