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ea.cass.cn
机构人员
易华
职称: 研究员
地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27号院6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邮编100081)

当前位置: 首页机构人员— 易华

个人基本信息
    1985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
    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理学硕士学位,同年来所从事研究工作;
    1998年被聘为副研究员;
    200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史学博士学位。
从事工作及专长
蒙古学及藏学 游牧生态与文化 历史人类学
科研成果

《北疆通史》之先秦、秦汉部分;《草原文化》合著;《世界生物学史》合著;《少数民族科技》;《中国西藏文化大图集》,编委,主要作者之一;《游牧与农耕民族关系研究》,博士论文。


 1、《青铜之路:上古西东文化交流概说》,

  《东亚古物》A卷,76-96页,文物出版社, 2004。

  提 要:青铜之路与丝绸之路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青铜之路活跃于夏商周三代,几乎没有文字记载,主要是由西向东传播青铜与游牧文化。丝绸之路繁忙于汉唐宋元时代,史不绝书,主要是由东向西传播丝绸与定居农业文化。两者先后相继而方向相反,可以说是青铜之路诱发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取代了青铜之路。研究表明青铜技术的传播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与羊、羊毛、牛、牛奶、马、马车等技术的传播密切相关。青铜之路将欧洲和东亚纳入了以西亚为中心的古代世界体系,丝绸之路又加强了东亚与西亚、欧洲的联系。只有将丝绸之路与青铜之路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理解欧亚大陆文化的形成及其相互交流与互动的历程。

  关键词:青铜之路、羊与羊毛、牛与牛奶、马与马车、丝绸之路

  2、《从万里长城到避暑山庄——中央王朝与游牧民族关系模式的转换》

  《历史与民族》,518-54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提 要: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万里长城和避暑山庄是两项与游牧民族有关的古迹,在中国民族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早已分别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其实避暑山庄建成时,“边疆”变得不再危险,“长城”已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敌人”变成了王朝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央王朝与游牧民族的关系模式主要有四种:以防御和隔离为主的长城模式,崇尚和平的和亲模式,崇尚战争的征伐模式,以欢迎和怀柔为主的山庄模式。本文对这四种模式进行了初步比较研究,发现征伐不如和亲,欢迎胜过防御。

  关键词:万里长城、避暑山庄、征伐、和亲

  3、尧舜与炎黄——《史记•五帝本记》与民族认同

  《族际认知—文献中的他者》,72-9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提 要:尧舜是夷人的传说,象征着新石器时代东亚定居农业文化与礼乐文明的兴起;炎黄是夏人的故事,反映了青铜时代游牧文化与尚武好战风气的东进。尧舜见于“六经”,为孔孟所乐道;炎黄始见于战国文献,相互抵触,到了汉代才有较系统记述。司马迁将尧舜和炎黄传说混为一谈,创作了《五帝本纪》,体现了“天下一家”的民族观。本文根据古代文献结合当代考古学解读尧舜和炎黄故事,试图阐明中国乃至东亚文化的两重性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认同的复杂性。

  关键词:尧舜、炎黄、民族、认同

  4、《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的中国》,

  《全球史评论》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摘 要:大约五千年前西亚和中亚部分地区已进入青铜时代,逐渐形成了世界体系。大约四千年前东亚开始进入青铜时代世界体系,和欧洲一样东亚也是这个体系的边缘地区。从出土的石器、陶器、玉器、作物、居住方式等来看三代文化显然是东亚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的继续,但是新出现的青铜器、金器、牛、羊、马等表明受到了中亚青铜游牧文化的明显影响。只有将东亚置于青铜时代世界体系才能透视中国原史或三代史。夏朝建立之前东亚尚未有游牧与农耕之分,正是夷创造了东亚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夏或戎狄引进了青铜时代游牧文化。夷夏结合与转换开创了中国的历史,形成独特东亚文化传统。

  关键词:夷、夏、青铜时代、世界体系

  专著《夷夏先后说》, 民族出版社,2012。

  人类是一种喜爱迁徙的动物,人类史就是迁徙的历史。每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是由不同的移民构成的。所谓土著,相对于新来者而言,是早到的移民。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相对于欧洲殖民者而言,是先到的亚洲移民。相对于夏而言,夷是东亚土著。受傅斯年《夷夏东西说》和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启发,参考布罗代尔长时段(long duree)和华伦斯坦世界体系(world system)概念,特提出“夷夏先后说”如下:历史记载或传说表明夏朝建立之前东亚为夷蛮之地,大禹父子在夷之中建立了夏朝之后才有东夷西夷之分。考古学发掘和研究表明夏朝建立之前东亚尚未有游牧与农耕之分,正是夷创造了东亚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夏或戎狄引进了青铜时代游牧文化。体质人类学研究表明夷属蒙古人种,可能来自南亚,部分夏或戎狄属印欧人种,来自中亚。语言学研究表明汉语、韩语、日语是典型的混合语:夷语或华澳语是底层,夏言或印欧语是表层。夷夏结合与转换才开创了中国的历史,形成独特东亚文化传统。夷夏不仅有东西之分,而且有先后之别。夷为东亚土著,创造了东亚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夏人西来,传播了青铜时代游牧文化。汉族的历史是夷夏结合的历史,汉人、汉语、汉文化均是夷夏混合的结果,韩、日、匈奴或蒙古亦然。夷夏转换是东亚上古史上的关键。在人类历史上,喧宾夺主的事时有发生,而数典忘祖亦是常事。正本清源,夷夏先后说化解了东亚文明本土起源说与外来传播说的矛盾,对理解东亚民族与文化的形成和东亚历史不无小补。

项目课题研究
目前正在研究游牧的起源与归宿问题。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