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泓 | |
职称: | 研究员 |
学位: | 博士 |
邮箱: |
zhouh@cass.org.cn |
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六号办公楼新疆历史与发展研究室 |
- 个人基本信息
周泓,女,汉族,法学博士。中共党员,研究员。
2001年10月-2010年10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副研究员2010年10月至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研究员2004年6月-2006年7月
国家人事部博士后2006年8月-2007年10月
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历史系与白俄罗斯科学院人类学所访问学者2014年8月-2014年12月
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2015年3月-2015年12月
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访问学者2017-今 青岛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外聘教授
荣誉称号
国家“宝钢”教育奖获得者- 从事工作及专长
现从事人类学、社会史研究,主要学术专长是历史人类学、宗教人类学。
- 科研成果
(一)独著
1.《群团与圈层:杨柳青绅商与绅神的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2.《魏公村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3.《民国新疆社会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初版;2005年10月第2版。
(二)主要论文
1.世界历史与文化
《非汉阈大家族形态与制度:东西方同有的亲族理念》,《世界民族》2013年第1期;转载于《人类学研究》第捌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
《美国奴隶制与资本体制并立的历史及其成因
——社会形态并非必然依次更替而不能并存》,《世界民族》2012年第2期
《黑格尔世界史观、民族史观对唯物史观、阶级史观的理论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年第1期。
《家族神的村社传统与东正教的国民建构——俄罗斯白俄罗斯的圣灵信仰》,
《宗教人类学》2015年第6期。
《圣灵信奉的家族传统与东正教的国民建构:俄罗斯白俄罗斯的文化根基》,
《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九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4月
《罗斯人的神灵信奉与圣灵信仰:从家族神、村社神到东正教》,载《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年刊201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11月。
《仪式表征与神圣性本质:神学人类学管窥之一》,《民族论坛》2018年第3期
《神圣基核与历史理性:神学人类学管窥之二》,《民族论坛》2018年第4期
《神学人类学:仪式表征、神圣基核与历史理性》,载《人类学研究》第12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年12月.
《语言与政治驿动:中国新疆俄罗斯语言与文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转载于《族际政治在多民族国家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5月.
《Значение культуры семьи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белорусском обществе》(《白俄罗斯社会的“家”文化》),《Буларусь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мире》,Минск, 2006年11月。
«Основнные ценности Белорусов и Китайцев: сравнение анализа »(《白俄罗斯人与中国人价值观比较》), 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哲学、社会学与心理学论文集,明斯克,2007年4月。
《Молодежь и церковь》(《(白俄罗斯)青年与东正教》),《Институт и факультет теологии БГУ》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神学研究所辑刊,明斯克 2008年5月。
《Верование в Бога: культурной корень белору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圣灵信仰:白俄罗斯社会的文化根基》),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历史学年刊,2008年7月
«Сравнение основнных культер Беларуси и Китая»(《白俄罗斯与中国基本文化比较》),白俄罗斯大学历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10月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чувств и эмоций по Антропологии: субъект от культурных моделей к индивидуальной свободе》(《情感、情绪的人类学研究:主体由被文化模塑到个体自我》),白俄罗斯科学院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辑刊,明斯克2007年7月.
《俄罗斯(В.Плопп)<故事形态学>:功能、类型转向结构、变体之先行》,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术通讯》2010年第3期.
《白俄罗斯东正教的社会功能》,《民族学与社会学学术通讯》2010年第1期
《国家记忆中的叙事工具、事实与即时思维》,《民族学刊》2015年第2期
《加拿大魁北克族裔问题》,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民族》2004
年;《族际政治在多民族国家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5月.
《黑格尔历史观中的合理因素》,《新疆师大学报》1995年第1期
《坦桑尼亚民族国家过程》,《民族理论研究》1994年第3期《圣灵信仰:白俄罗斯的文化根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6.10
2.人类学与汉人社会史
《人类学本体论非“转向”而是回归》,《湖北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6期
《主体个性还是文化象征:身心体验的信仰人类学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6年
《人类学本体论:从文化、社会到人性、主观》(人类学本体研究之一),
《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主体对文化和结构的反动:社会性别能动、身心互动和意义调动》
(人类学本体研究之二),《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由被框塑被建构的主体到自我自主的主体:情绪、环境和发展的人类学批判》
(人类学本体研究之三),《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情绪、情感的人类学:由文化模式到个性自由》(《Антропология о чувстве и эмоции: от культурных моделей к свободе личности》),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学报(《Вестник》),2008年第4期;转载于《民族研究文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
《历史人类学:从历史文本到意义主体》,《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历史人类学:中国史学研究方法的新诉求》,《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汉与非汉视域的宗族、家族研究阈径》,《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
《北方市镇与商域宗族——兼论圈层格局》,《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
《试论商域宗族》,《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商域与宗族:杨柳青商镇形态与基础结构》《西北民族研究》2010年第3期
《市镇与宗族》,费孝通、林耀华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国学派道路》,
中央民大出版社,2012年12月
《市镇宗族与圈层形态》,《学术研究》2013年第1期
《市镇宗族、圈界信仰与圈层格局——与差序格局对话》,《人类学研究》第壹卷,
知识出版社2012年3月.
《绅商商绅、家族商号:市镇基核与商域宗族》,《离别东南:一个汉人社会人类学的分解与组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12月.
《镇域商域宗族与圈层社会形态》,《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10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3月.
《杨柳青镇乡:地缘圈界与信仰圈层》,《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商农制度路径:街村并体与两半户家庭——杨柳青镇乡经验》,《民族论坛》
2011年第7期;转载于《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1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8月
《20世纪中国社会史的人类学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转载于《林耀华先生纪念文集》,民族出版社2005年1月
《后现代之后:新社会史回归社会科学》,《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
《后现代之后:新社会史回归社会科学史学》,《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11期
《孔氏家族体系考略》,《中华文化研究》2000年第2期
《北京魏公村史顾》,《辽宁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转载于香港<社科教育研究>2004
《北京魏公村史顾》续,《辽宁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转载于香港<社科教育研究>2004
《全球化进程中的人类学观照》,《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女性人类学的产生及其文化建构》,《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社会性别及其妇女地位与权力的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吴文藻学术奖励基金一等奖
《西方女性主义研究概述》,《新疆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女性人类学的社会历史建构及其后现代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4.
《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学人类学》(上),《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2期
《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学人类学》(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2期
《<人类学通论>介评》,《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人类学方法论新探》,《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转载于《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0.
《“不浪费”的人类学思想与实践》,《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人类学诗论》,《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学术论文奖
《历史、文化与自然的显影》,《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文化生态、科学模式质疑与感知历史》,《民族论坛》2011年第12期
《汉人社会乡村人类学与文化直觉》,《民族论坛》2012年第1期
《中国认知传统与区域文化理念的理论与实践》(上、下),《民族论坛》2012年第3~4期
《人类学的情绪、情感研究》,《地方文化研究》2019年第4期; 载录于《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13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12月
《环境生态与发展人类学批判》,《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12辑,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19年8月
《中国非汉族体大家族理念与形制——基于西域诸族的考释》,《青海民族研究》,2015.3
《内地汉姓维吾尔翦氏家族源流》,《民族学刊》,2015年第2期;转载于《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8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6月
《元明都城西御敕寺院与当地畏兀(畏吾)文化》,《青海民族研究》2016年第4期.
《汉域历史上的西域文化考略》,《青海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
《中古汉地之西域文化》,《民族学刊》2017年第5期
《古代汉地之部分西域文化考溯》,《湖北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
《古代汉地之个别西域文化考辨》(图文版),《地方文化研究》2018年第6期
《诗学镜像与古都遗风——汉地西域诗的文化钩沉之一》,《地方文化研究》2021年第4期
《人类学诗学雏论》,《人类学的诗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8月.
《元明都城畏兀儿(畏吾儿)信仰与文化》,《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8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6月
《西域-新疆汉人研究建构》,《跨文化传播研究学刊》创刊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3月
《晚近新疆汉人社会的主体生成》,《学术月刊》2014年第1期
《清季民国新疆汉人主体文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转载于
《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1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8月
《近代新疆汉人主体的社会生成》,《社会史研究》第6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2月
《多元生成文化区论说——基于西域地缘历史文化圈》,《北方民大学报》2014
年第3期,转载于《高等教育学术文摘》2014年
《清季民国杨柳青理教信仰及其组织西延》,《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5月
《清末民国杨柳青商绅性文化在新疆的衍生》,《民族论坛》2011年第11期
《民族学人类学方法与民国新疆社会研究》,《辽宁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林耀华人类学民族学学思景怀》,《终身教育》2017.2
《信仰人类学本体:由神话、巫术至文化、社会》,《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6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
3.民族学与边域研究
《现代族群意识与后现代族群关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1期,转载于《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4期
《现代化中的民族文化重组与民族认同意识》,《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
《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中的族群关注》,《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广义民族学与传统民族学》,《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年第2期
《文化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民族研究》1997年第3期
《边政学与近代新疆主体研究》,《边疆发展中国论坛》,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新疆文化的多元性与地域性》,《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99年第4期
《西域多元地缘性与地域性文化演变》,《民族论坛》2014年第4期,
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14年第5期
《西域-新疆地缘历史文化圈源流》,《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民族出版社,
2016年6月
《伊斯兰教在近代新疆的世俗化与地方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5期;转载于《中国近代民族史研究文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近年中国西域-新疆社会经济生活研究略述》,《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14
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2月
《民国时期边疆教育制度梗概》,《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民国新疆宗教教育与国民教育的并立》,《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转载于《新疆历史研究论文选》民国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民国新疆:民族主义与国家民族主义并悖》,《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
《中国对民族概念的使用、认识和确定》,《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汉唐两朝对古代新疆的管辖与经营》,《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1年第1期
《魏晋十六国时期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经营》,《新疆地方志》2003年;转载于香港《社科研究》2004年第11期
《清末民国新疆货币、金融特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晚清俄英在新疆的殖民贸易》,《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清末新疆通内外交通的反差》,《新疆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新疆塔塔尔族来源》,《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
《中国塔塔尔族历史渊源略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塔塔尔族对近代新疆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新疆社科论坛》1993.1
《杨增新、金树仁时期新疆与苏联贸易关系》,《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盛世才时期新疆对苏贸易关系》,《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4.12
《试论宗教存在、变化的规定性》,《民族论坛》1997年第4期
《民族意识的概念问题》,《民族理论研究》1995.3《近年西域-新疆社会经济史的民族学研究》(完整),《民族论坛》2020.3
《近年新疆专题研究概述》(合撰),《民族论坛》2015.3-4
(三)译文
《维多利亚时代的构想》,《人类学通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俄罗斯〈民族学评论〉1993.1~3期内容目录》,《民族研究信息》1994年第4期
《(俄罗斯)市场改革的多样性》,《世界经济》,1992年第2期
《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及其演进阶段》,《世界民族》,2002年第5期
(苏)《西伯利亚民族志·乌德盖人》(上),《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报》1996年第4期
(苏)《西伯利亚民族志·乌德盖人》(续),《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报》,1998年第1期
(四)参加撰著
《撒拉:西域与西藏之间》,彼得堡Экстрапинт, 2010年10月
《俄罗斯族》,民族出版社,1995年12月
《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人类学经典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中国民族百科全书》(维吾尔、乌孜别克、俄罗斯族卷),香港源流出版社,2015年12月
《中国民族人口·新疆卷》,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年
《中国民俗大百科》,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民族出版社,2002年1月
《“丝路”喀什社会发展综合调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8月
《中国民族研究年鉴(2013-201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10月
《离别东南:一个汉人社会的分解与组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12
《人类学的诗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8(五)执编文辑
《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8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6月.
《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9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4月.
《人类学研究》第8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
《人类学研究》第12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24年12月.(六)课题
独立完成
《东正教对白俄罗斯民族-国家的建构》,国家留学基金项目,2006~07年。
《美国宗教信仰的家族记忆——基于波士顿神职家族》,2014年波士顿大学访问学者项目。《美国教区与社区:宗教记忆——基于公理教会》,2018年波士顿(跟踪)调查。
《西域大家族形态和制度----与东欧内亚家族形制比较》,2014-2015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海外民族志”项目。
《俄罗斯大家族形态与中国家族宗族制度比较》,国家留学基金项目2015-16年。
《西域-新疆家族形制暨汉人社会研究》,2016-2017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基础学者”项目。
《近代新疆汉人研究建构》,2012-2014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基础学者”项目。
《新疆汉人社会历史人类学研究:杨柳青及其新疆帮溯源》,国家人事部博士后项目,2004-06年。
《民国新疆:殖民贸易与民国经营的并行》,香港中文大学与中央民族大学“教育与社会科学应用研究”项目,2000-2001年。
《新疆多元文化生态保护研究》,2012-1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新疆喀什老城区改建的民族学研究》,2010-14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
《新疆兵团调研》,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课题,2008-09年。
《新疆人口较少跨境民族的社会变迁》,2004-07年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重点项目。
《现代化中族群文化重组及其权利意识》,2001-03年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所重点项目。
合作项目
俄罗斯科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项目“历史民族调查.中国穆斯林”,2008-2010。
参与承担,学科、研究所及院课题等5项。略- 获奖情况
曾获得教育部1995年国家“宝钢”奖一等奖;1998年美国亚太经济文化发展奖一等奖;1999年吴文藻学术奖一等奖;2000年香港中文大学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博士论文一等奖;2004年人事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奖;2009年中国社科院所科研成果著作类奖;2010年国家民委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著作类二等奖;2012年中国社科院所优秀成果著作奖;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优秀成果论文奖。2017年国家民委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论文一等奖。 2006年国家留学基金;2015年国家留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