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爱 | |
邮箱: |
liuza@cass.org.cn zhengai0517@163.com |
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六号办公楼民族文化研究室 |
- 个人基本信息
刘正爱,女,朝鲜族,1965年4月出生,社会人类学博士,群众,研究员
- 职务及社会兼职
-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室副主任
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
- 从事工作及专长
现从事人类学研究,主要学术专长是族群认同、民间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
- 科研成果
专著:
1、(日文)《民族生成の歴史人類学》(民族生成的历史人类学——满洲、旗人、满族),東京:風響社(风响社),2006年。
2、《孰言吾非满族:一项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学术论文
1.(日文)《满族的形成过程与族群认同》,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文化人类学专业硕士论文,1994年。
2.(日文)《满洲、旗人以及满族——民族集团形成类型之一》,《白山人类学》1999年第期,白山人类学研究会。
3.(日文) 《民间信仰与景观》,《亚洲游学》,No. 31,勉诚出版社,2001年。
4.(日文)《从久米岛的墓地风水与手抄文书看墓地祭祀》,《民俗文化研究》第三号(民俗文化研究所),2002年。
5.(日文)《风水传说、历史记忆与传统文化》,《亚洲游学》,No.47, 勉诚出版社,2003年。
6. (日文)《民间信仰的另一个层面—―动物信仰》,《亚洲游学》,No.58,勉诚出版社, 2003年。
7.(日文) 《民族在中国的创出及其认同—关于满族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东京都立大学社会学研究科社会人类学专业博士论文,2004年。
8. 《“恢复”赫图阿拉城》,《读书》,2004年第12期,三联书店。
(人大报刊复印《文化研究》全文转载)
9. (日文)《满族的家族与祖先祭祀》,《亚洲游学特集:亚洲的家社会》,No.74, 勉诚出版社,2005年。
10. (日文)《现代风水师评传》, 载于聂莉莉等主编《大地生生不息》,Teraink出版社,2000年。
11.(日文)《电视塔传说与风水》,载于聂莉莉等主编《大地生生不息》,Teraink出版社,2000年。
12.《东北地区的民间信仰与满族的认同》,载于周大明、何国强主编《文化人类学理论新视野》,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4年。
13. 《神话谱系的建构——满洲起源神话与民间传说探微》,黄华珍、张仕英编《知性与创造——日中学者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4.(日文) 《仮構としての観光空間――中国満族のヘトアラ城の復元をめぐって》 (作为拟构的观光空间——关于中国满族赫图阿拉城的恢复),载于《社会人类学年报》,第31号,弘文堂,2005年第12期。
15.(日文)《されどわれらは満族――福建省三江口水師旗営の後裔ち》(孰言吾非满族——记福建省三江口水师旗营的后裔们),伊藤亚人先生退职纪念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来自东亚的人类学——国家、开发、市民》,风响社,2006年。
16.(日文) 《中国東北地方の地仙信仰――社会人類学的考察》( 中国东北地方的地仙信仰——社会人类学视角),载于《白山人类学:末成道男教授退任纪念号》,2006年第3期。
17.《自我、他者与国家——琴江满族认同》,载《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
18.《观光场域中历史与文化的重构》,载《思想战线》,2007年第3期。
19.《东北地区地仙信仰的人类学研究》,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年第2期。
20. 《一个“边缘”的传统——人类学在荷兰》,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4期。
21.《荷兰人类学的发展情况》,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 年8 月19 日第003 版。
22. 《历史人类学与人类学意义上的历史》,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年第3期。
23. 《黑龙江省三家子村追踪调查》,载《满族研究》,2009年第1期。
24. 《祭祀与民间文化的传承》,金泽编,《宗教人类学》第1辑,2009年11月。
25.《“民族”的边界与认同》,《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
26. (日文)《从被看到看——中国人类学中的海外民族志(見られる者から見る者へ——中国人類学における海外民族誌)》,中国社会文化学会(东京大学)编《中国——社会と文化》年刊,2010年7月,第25期。
27. 《人类学他者与殖民主义——以日本人类学在“满洲”为例》,《世界民族》,2010年第5期。
28. 《抢注中的艺术人类学》,《思想战线》,2011年第4期。
29.(合著)Laurence Roulleau-Berger, Liu Zhengai ,《La théorie de la religion de Durkheim et la sociologie chinoise(涂尔干宗教理论与中国社会学)》, ARCHIVES DE SCIENCES SOCIALES DES RELIGIONS 159, pp. 135-151,2012年。
30. 主编:《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年。31. 《谁的文化,谁的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的认知困境与理性回归》,《民俗研究》,2013年第1期。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化传承——以宽甸烧香为例》,《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5辑,2013年。
33. 《青州井塘村香社小考》,《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5辑,2013年,第375-396 页。
34、 《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天主教基督教发展状况研究》,《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6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
35.《城市家庭基督教会的组织过程探究——以B市高校园区为例》,《社会发展研究》,2014年,第2期。36、《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与民間文化伝承——以宽甸烧香為例》,韓敏・末成道男 編『中国社会的家族・民族・国家的話語及其動態――東亜人類学者的理論探索』SENRI ETHNOLOGICAL STUDIES 90,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Osaka,2014,pp133-168。
37、 《村落社会的知识生产与传统再造——以山西寺庙重建为例》,《宗教人类学》,2015年第6辑。
38、《断裂与整合:灾后社会秩序重整与社会网络动员机制》,《思想战线》,2015年第2期。
39、《景观意味着什么?——从河合洋尚<景观人类学的课题>谈起》,《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40、(日文)《フィールドワークで出会う「非物質文化遺産」、河合洋尚、飯田卓編、中国地域の文化遺産―人類学の視点から》,国立民族学博物館調査報告136、2016年。
41、《在田野中遭遇“非遗”》,《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42、《2015年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报告》,《2015民族发展蓝皮书》,2016年10月。
4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岫岩香卷及其传承》,《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第6期。
44、(日文)《自社会人類学のフィールドワーク論―中国の経験から》,西泽治彦、河合洋尚编《フィールドワーク:中国という現場、人類学という実践》,風響社。2017。
45、《地仙信仰与财神观的社会人类学研究——来自文献与田野的考察》,范可、杨德睿主编《“俗”与“圣”的文化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46、《山西太谷县文化生态资源调查报告》,《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七辑,2018年。
47、《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岫岩香卷及其传承》,《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第6期。
48、The Influence of Japanese Anthropology in the Mainland China: Centered on the Post-1980s, Japanese Review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Vol.18, No.2, 2017。(国外权威期刊,日本文化人类学学会刊发,《文化人类学》英文刊物,半年刊)
49、《人类学视野下的岫岩香卷<火龙传>》,《亚洲文化》2018年第6期。
50、《浅谈日本人类学在中国大陆的影响》,《西北民族研究》2019年第1期。
51、《赤峰地区皮影戏传承与保护现状》,《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2期。
52、《人类学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岫岩香卷<火龙传>几个版本的比较》,何星亮主编,郭宏珍执行主编《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2019年12月第13辑。
53、《社会变迁中的家庭生活——对山西省T县B村的考察》,《民间文化论坛》2020年第5期。博士后出站报告
《历史记忆与认同——关于满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7年1月。
书评
1、(日文)《浅论渡边欣雄<风水的社会人类学>》,《地理》, Vol. 48,2003.2, 第120页。
2、《迈向人类学本土化的第一步——评<风水的社会人类学>》,金泽编《宗教人类学》第1辑,2009年11月,第415-419页。翻译
(1)(中译日)黄平,《现代中国的农民外流》,载于《别册 思想—痕迹》,No.928,2001.8, 岩波书店,第112—138页。
(2)(中译日)汪晖,《新“亚洲想象”的历史条件》,载于《岩波讲座1 近代日本文化史—近代世界的形成》,2002, 岩波书店, 第155—222页。
(3)(日译中)伊藤亚人,《日本人类学三讲》(连载之一),《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1期,第56-60。
(4)(日译中)新里喜宣,《日本的萨满教研究―成果与课题―》,载于《宗教人类学》第4辑,2013年,9月。(3万字)
(5)(日译中)伊藤亚人,《日本人类学三讲》(连载之二),《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4期,第43-48。
(6)(日译中)伊藤亚人,《日本人类学三讲》(连载之三),《西北民族研究》,2015年第2期,第92-100页。1万伍仟字。
(7)(日译中)伊藤亚人,《人类学理念及人类学性质视点的特异性》,《东北亚民族文化评论》,2016年第4辑,第223-230页。1.3万字。
(8)(日译中)伊藤亚人,《人类学的日本研究及“民俗知识”》, 《东北亚民族文化评论》,2016年第4辑,第231-238页。1.3万字。
(9)(日译中)伊藤亚人,《人类学的社会研究:“家”与亲族》, 《东北亚民族文化评论》,2016年第4辑,第239-246页。1.3万字。
(10)(日译中)伊藤亚人,《日本的特殊性与周边性:文化自觉》,《东北亚民族文化评论》,2016年第4辑,第254-260页。1.3万字。
(11) (韩译中)丁秀珍,《媒体的日常化与日常的媒体化》,《日常と文化 特集:メディアと日常》,2017年第3辑,第223-230页。1.4万字。
(12)(日译中)渡边欣雄,《风水的社会人类学》(第一译者,与周星合译),南天书局,2022年。其他
(1)(日文)《关于久米岛墓地风水的调查报告》,《Tunbara通信》,第21号,2001.12,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第3—4页。
(2)(日文)《浅谈满族传统游戏—嘎拉哈》,《体育》(体育史学会会刊),第41号,1999.2, 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