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ea.cass.cn
机构人员
中国民族学学会
Chinese Ethnological Association

当前位置:首页机构人员—中国民族学学会

Chinese Ethnological Association
中国民族学学会
简介
中国民族学学会(Chinese Ethnological Association,缩写:CEA)是由从事民族学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代管,以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研究和民族问题政策实践为基础,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为推进民族团结、区域发展与社会和谐繁荣提供学术和智库支持。
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会成立于1980年10月28日,历经四十多年,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拥有会员六百多人、下设九个专业分支机构,并与全国民族研究领域的科研教学单位保持着密切的合作。

分支机构
中国民族学学会下设九个分支机构:
1、汉民族分会成立于1994年;
2、影视人类学分会成立于1995年;
3、回族学分会成立于1998年;
4、民族服饰研究分会成立于2005年9月;
5、昭君文化研究分会成立于2008年8月;
6、东北亚民族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5年5月;
7、边境民族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8年1月;
8、民族体育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8年6月;
9、生态民族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8年7月。

现任领导
第九届理事会负责人
会长:王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执行会长:麻国庆(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教授)
副会长:(按拼音字母排列,共18人)
丁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段超(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教授)
高丙中(北京大学世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何明(云南大学西边中心主任、教授)
李伟(宁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刘夏蓓(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齐木德·道尔吉(内蒙古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色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索端智(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教授)
王德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校长、教授)
王希隆(兰州大学、教授)
徐平(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杨昌儒(贵州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杨福泉(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曾明(西南民族大学原校长、教授)
张继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赵铸(大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
周大鸣(中山大学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
秘书长:祁进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初期,民族学重建以后,1980年10月在贵阳召开了中国民族学界的代表大会,并成立了“中国民族学研究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挂靠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1984年10月后,改名称为“中国民族学学会”。1991年9月23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登记。
第一届理事会顾问:费孝通、吴泽霖、黄现璠、李安宅、杨堃、吴文藻、刘咸、杨成志、方国瑜、江应梁、李有义;会长:秋浦;副会长:马曜等7人;秘书长:詹成绪;理事:满都尔图等49名,其中白、蒙古、彝、达斡尔等8个少数民族理事12人,占理事总数的24.5%。
宗旨与性质
本学会的宗旨是:
(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广泛团结全国的民族学、人类学工作者,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开展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为繁荣我国的学术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二)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遵守社会道德风尚,自觉加强诚信自律建设。
机构职责
(一)研究世界上各类民族共同体生成、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研究各民族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来源和民族特点;研究社会转型过程中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变化过程及发展前景并提出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和方法以及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发展史;
(二)协助有关单位制定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规划,向有关机关提供资料、反映情况和提出意见;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包括学术报告会、座谈会和讨论会;
(四)依照有关规定,编辑和翻译出版民族学的研究成果;
(五)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六)与有关院校合作,共同培养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者和教学人才。
主要成果
(一)特色工作
1.课题研究
本学会集结了从事民族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民族学相关领域组织开展了各项课题研究和学术研讨。
2.学科建设
本学会与中国民族学学科发展一起成长,对于民族学学科的建设和规划,民族学学科的中国化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性社团,还是一个对社会建设参与程度很高的社团。
3.建言献策
本学会立足民族学学科发展和民族团结、发展、繁荣的目标,长期以来,本学会会员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制定完善民族政策和促进民族大发展等方面为国家积极建言献策和提供政策理论咨询。
(二)学术活动
学会通常每年召开1次学术年会和两次高层学术论坛,下设的9个分支机构每一至两年召开1次学术会议,近三年(2019-2021年)共召开国内学术会议27次,参与人数总计2850余人。
1.中国民族学学会2019 学术年会暨“新中国民族学七十周年与民族学中国学派之路”学术研讨会,2019年,中央民族大学;
2.中国民族学学会2019年高层论坛“文化自信与民族学的发展”学术研讨会,2019年,大连民族大学;
3.中国民族学学会2019年高层论坛“新时代民族学发展与协同创新”学术研讨会,2019年,青海民族大学;
4.纪念改革开放40年:新时代回族学研究研讨会暨第八届企业家论坛,2019年,云南省寻甸县;
5.兰州大学中国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会议暨专委会第二届边疆论坛,2019年,甘肃省兰州大学;
6.2019昭君文化高层论坛,2019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7.2019首届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论坛,2019年,河南省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8.第二届民族体育与青少年健康发展论坛,2019年,广西玉林师范学院;
9.2019年第十届“东北亚民族文化论坛”“‘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北亚区域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2019年,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
10.2019年生态民族学/人类学高层论坛,2019年,湖南省吉首大学;
11.盛典·盛装: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符号资源创新与共享,2019年,四川省成都市西南民族大学;
12.中国民族学学会2020学术年会暨“新时代民族研究与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合学术大会,2020年,云南昆明+腾讯通讯会议;
13.中国民族学学会高层论坛“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暨西北民族大学建校七十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2020年,甘肃兰州;
14.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2020年年会暨“交融与共 生——新时期中国影视人类学的道路”学术研讨会,2020年,甘肃省兰州大学;
15.“流域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论坛暨散杂居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研讨会,2020年,河南开封;
16.2020昭君文化高层论坛暨《昭君文库》编纂会,2020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17.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揭牌敦聘仪式暨 " 西北交融小故事 " 工作坊,2020年,甘肃省兰州大学;
18.迭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族交往会议,2020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
19.2020第二届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论坛暨《体育文化导刊》专题研讨系列活动,2020年,山东济南线上会议;
20.“东北地区民族文化与设计艺术史研究”学术研讨会,2020年,辽宁省大连市;
21.东北亚民族文化与国别区域论坛,2020年,青海省西宁市青海民族大学。
22. 中国民族学学会2021年高层论坛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经验与展望”,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23. 中国民族学学会2021学术年会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与建设路径”学术研讨会,2021年,兰州大学;
24. 中国民族学学会高层论坛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中国民族学发展及协同创新”学术研讨会,2021年,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5. 2021第三届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论坛暨《体育文化导刊》专题研讨系列活动,2021年,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26. 2021昭君文化高层论坛暨《昭君文库》首发式,2021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27. 中国民族学学会边境民族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论坛,2021年,兰州大学。
(三)主要学术成果
学会主办有内部刊物《中国民族学通讯》,以及以书代刊的刊物《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近3年正式出版书籍有:
1.《民族学如何进步》;
2.《生态民族学评论(第一辑) 》;
3.《生态民族学评论(第二辑) 》;
4.《东北亚民族文化评论(第五、六辑)》;
5.《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
6.《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10辑、第11辑、第12辑、第13辑)。
历届主任/副主任
第一、二届理事会会长:秋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
第三、四、五届理事会会长:宋蜀华(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第六、七届理事会会长:郝时远(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学部主席团秘书长,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第八届理事会会长:杨圣敏(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执行会长:王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