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ea.cass.cn
机构人员
图书馆
Library

当前位置:首页机构人员—图书馆

Library
图书馆
简介
                                  一、概述
    本馆是以提供民族学、边疆史地研究文献资料为主的专业图书馆,现有图书40万册。其中珍善本图书1万多册,古籍线装书8万册,中文平装图书18万册,外文图书7万册,中外文报刊合订本4万册,少数民族文字版的图书2万多册,以及有关民族学的录音带、录象带、幻灯片、照片、缩微胶卷等。本馆的收藏中不乏稀世珍本,有明清时期的手绘典籍《苗图》、明万历《贵州通志》、清天聪《奉天诰命》、满文抄本《钦派大臣与俄国使臣交涉尼布楚国境记录》、《尼桑萨满传》、藏文《丹珠尔》、《甘珠尔》,《西夏文经》、《贝叶经》以及蔡合台文古籍邮百种。外文藏文书中有英文版的《人类自然史研究》(1836)、《南部西藏》(1917)、日文版《清国地志》(1882)、《蒙古史》(1903)和早年出版的多种大型工具书。本馆还收藏了大量中华民国时期和台湾香港出版的书刊,如《中国边疆丛书、《五洲民族考古丛刊》、《民族学研究集刊》、《中国边政》、《边政研究所年报》等。本馆有自1953年始,将国内报纸上有关少数民族的消息报道汇编,至今,已积累了4000多册,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二、组织机构和人员状况
    图书馆隶属于研究所,由一名副所长分管。图书馆下设采编部、典藏部、参考咨询部。采编部由文献采购和文献编目人员组成。其职能是收集采购各种文献并进行分类编目。典藏部又分阅览室和书库,供读者借阅。书库又分目录室、中文主书库、线装书库、日文书库、俄文书库、西文书库、中文期刊库、俄文期刊库、西文期刊库、藏经库、民族文字书库、大型丛书库等。
目前图书馆有工作人员13人,其中临时工2人。副研究馆员4人,馆员5人,助理馆员1人。
                                三、馆藏简介
    我馆现有藏书40余万册。其中珍善本图书1万多册,古籍线装书8万册,中文平装图书18万册,外文图书7万册,中外文报刊合订本4万册,少数民族文字版的图书2万多册。正逐渐形成以民族研究文献为主、相关学科为辅的藏书体系。藏书涉及多个学科门类,多种文献类型。既有大量的解放前后和港台出版的中文书,也有很多线装古籍;既有包括15种少数民族文字的文献资料,也有10余种文字的外文典籍;除有大量学术期刊的合订本,还有很多民族声像资料,如录像带、录音带、幻灯片和照片等。现在还逐步收藏了一些电子图书,各种光盘、数据库等。古今中外的文献中不乏珍本善本,为我国的民族研究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基本条件和资源环境。现将我馆特色藏书的情况简介如下:                        
(一)、特色藏书的基本情况
    我馆特色藏书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种:1、线装古籍;2、外文书;3、民族文字图书;4、专家文库;5、藏经;6、解放前旧期刊及部分港台期刊;7、中文平装书。现分别介绍一下各类情况。
    1、线装古籍。经专人清点,我馆目前共有线装古籍11707函,76035册。这些古籍大多为清乾隆以后至民国初年的本子,也有少量乾隆以前至明时的版本,如明仇英绘的《仇十洲先生苗景人物真迹》,明天启《武备志》260卷,明万历的《贵州通志》24卷,明万历《洪武正韵》16卷等等。版本形式一般有木刻、石印、铅印、复制、照排、手抄等,有些抄本也十分珍贵,如《校正皇元圣武亲征录》、《三朝平攘录》等。这些古籍基本可以分为历史考古,语言文字,综合文集,丛书等几类,其中有关于民族地区史志的如《西藏志》、《西藏图考》8卷、以及《归化苗民》等,还有关于语言文字的如《蒙汉满三合汇书》、《番汉合时掌中珠》等,都为人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在这些线装古籍中,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文字的,如满文、蒙文、藏文、维文、哈文等,还有古西夏文和东巴文。这些一共有212函772册,这里有很多稀世珍本,如满文抄本《钦派大臣与俄国使臣交涉尼布楚国境记录》、《尼桑萨满传》,均为国内孤本。前者在当年中苏边境紧张时,我国外交部曾来人专门借用此书,并想要走,我馆负责人没有同意,以致该书能在我馆保存至今。此外还有《清文字汇》、《蒙文总汇》、《西夏文经》、《东巴经》等,都是极有价值的馆藏。藏文古籍里有一至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传记,都是他们自己和当时人所撰写。
    线装古籍中一些经初步确定为珍善本,放入善本库中,这些珍善本有1648函9096册。这些珍善本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比较重要的还有明清时期的珍贵《苗图》17种,作者以彩图为主,附以文字说明,描绘了滇黔等地少数民族的风情习俗及生产生活状况,画工细致,人物形象生动活泼,这些《苗图》作为艺术珍品和历史文物,既对研究我国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极具典藏价值。另外还有清天聪的《奉天诰命》1卷,用满文写成,是皇帝授官的圣旨,不敢说价值连城,倒也是奇货可居。类似的还有一函《满蒙文圣旨》。此外还有满文抄本《呼伦贝尔地方佐领常兴巡查额尔古讷河暨黑龙江国境见闻录》、《有关布特哈地区垦荒问题奏文》等等。
    2、外文书。图书馆的外文典籍也很有特色,约有22462册,其中出版年代较早,为民国以前的有5960册。主要是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土耳其文、日文、朝文、等一些文种。这些书以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族史、民族状况的资料为最多,一些外国有关我国西藏新疆方面的书籍收藏也较为完整,有些是极为罕见的善本。早期的重要著作有摩尔根的《古代社会》(英文版、1877年);普里查德的《人类自然史研究》(英文版、1836年);哈登的《人类学史》(英文版、1939年)等。还有《出使西藏扎布伦寺记》(英文版、1806年),《乔治布格使团出使西藏》(英文版、1879年),《喇嘛之地》(英文版、1891年),《拉萨和它的神话》(英文版、1905年),《西藏三年》(英文版、1909年),《西藏和西藏人》(英文版、1924年),《南部西藏》(英文版、1917年)等。还有《清国地志》(日文版、1882年),《蒙古史》(日文版、1903年)等。近年我们有意识地收集国外出版的此类著作,现已逐渐形成体系。除了有不少大部头多卷本的综合性著作外,例如英文版《世界各国各民族概况》(上下卷)、《社会文化人类学百科全书》,俄文版《世界民族丛书》18卷,日文版《世界的民族》20册,以及《大英百科全书》32册,《美国百科全书》30册,《苏联百科全书》51册,《宗教百科全书》16卷等。还有很多当今西方文化人类学者的最新论著,例如英文版的《社会人类学的新领域》、《文化人类学应用展望》、《当今人类学理论》、《今日的种族及人种研究》和《民族主义与暴力》等,都反映了当前世界对于这一理论问题的最新观点。
    3、民族文字图书。我馆少数民族文字的图书收藏有蒙、藏、满、维、哈、朝、彝、苗壮、纳西等15种文字的文献资料,少数民族文字的资料有不少是采用线装的古籍,这些已经在前面线装古籍部分做过一些介绍,其中有很多珍贵的善本,这里主要是指平装的少数民族文字文献,这些文献大多是解放后出版的,在北京地区收藏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图书馆比较少,我们应算是一家。这些书里有正式出版物,也有较早的资料,如50年代西北民院出的藏文油印本《安多政教使》煌煌三大巨册。还有最近出版的《俄藏黑水城文献》11卷,所收都是早年流落到俄罗斯的我国古代汉文、西夏文典籍,后由我所专家史金波等人取得俄方支持,与俄方专家共同整理编辑,由我国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我馆还收有《法藏敦煌吐蕃文献》1—3卷,敦煌的古代藏文文献大多为藏经,而这三卷文献则记载了古代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情况,极有研究价值。较早的文献还有《西夏文经》,还有用铁笔刻在贝多罗树叶上的《贝叶经》等,都是很有价值的珍本。另外还有古代新疆中亚地区的古维文、察哈台文典籍上百种,多为抄本,弥足珍贵。
    4、专家文库。我馆目前尚未设立专门的专家文库,但一些专家文献也是专门保管的,如前法裔华人沙海昂先生(1872—1930年)的藏书,沙氏1899年来华作铁路工程师,后入中国籍,曾任清朝和民国的交通部顾问,后半生专门研究中外关系问题,一生潜心收藏国外有关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典籍2400余册,大部分为法文,也有一些德文和英文书,其中有很多关于我国西南西北民族地区文化史地及宗教方面的书籍,例如云南、广西、内蒙、新疆、西藏等,里面有不少18、19世纪的珍本,这些书里有很多涉及近代的中法关系史,真可以算是研究近代中法关系的百科全书。其中关于文化人类学的有《中国人的来源》、《苗族人类的研究》、《中国中央及南部人类的研究》等,关于民族、宗教、地方的书有《云南的回族》、《景教在中国的发展》、《西藏揭开假幕》等,均为早年法文著作。这里还有一些我国早期铁路建设的老照片,如《云南到老街的铁路线》、《正太铁路》等,前者为1907年沙氏亲手所摄。沙氏生前曾留下遗嘱,谓这些书收集不易,身后不得分散,要集中保管,这批书为民族所全部买下,设专室收藏。另外还有台湾的文化人类学家凌纯声教授去世后捐赠我所的书籍,如《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33期,《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专刊》1—21期,《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丛书》1—20,《中山大学民俗丛书》1—30等,这些都是解放前或是台湾出版的重要民族学著作,我馆都设了专柜陈列。
    5、藏经。我馆收藏有很多藏经,其中光《大藏经》就有好几种版本的,如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汉文)100卷,1955年日本西藏大藏经研究会出的《西藏大藏经· 甘珠尔》(藏文)150卷,1988年中国民族图书馆影印的《丹珠尔》(藏文)100册,中华书局90年代出版的《中华大藏经· 汉文部分》106卷,最近还有台湾出的《乾隆大藏经》(汉文)168卷,另外我们还有很多梵夹装的藏文藏经,像德格版的《丹珠尔》等等,约1300多函,数量的确不少。《大宝伏藏》60册是重要的古代经书,据说是古代吐蕃时埋入地下,后人不断发现就集成了一个集子,19世纪末由当时的西藏政府刊刻。此外我们还有《房山石经》辽金部分13册。
    6、解放前旧期刊及部分港台期刊。我馆收藏解放前出版的旧期刊有431种,5716册,另外还有一些港台出版的期刊,比较完整的像《民族学研究集刊》、《边政公论》、《边事研究》、《禹贡》等;还有一些关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如《康导月刊》、《康藏前锋》、《康藏研究》、《西南边疆》等;台湾出版的有《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中国边政》、《边政研究所年报》等,这些刊物为我们的民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7、中文平装书。我所是多学科合成的中央级民族研究机构,我馆为民族研究事业服务,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收集论述和记载有关民族内容的文献资料为主,也适当收藏相关学科的文献,我所大部分资料为平装典籍,比较明显的体现了这一特点。除了采购京版图书以外,我们还注意收集周边地区出版社的有关文献,经几代人努力,我们已初步形成了以民族文献为主的体系格局。我们的平装书除了有很多单行的研究专著外,还有很多大部头多卷本的典籍。如《中国边疆丛书》166册,《中国边疆史地丛刊》12册,《亚洲民族考古丛刊》60册,《民俗丛书》60册,《世界民族大观》12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100册,还藏有影印本《四库全书》1500册,《四库禁毁书丛刊》310册,《明实录》100册,《清实录》60册,《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120册,台湾出版的《明清档案》235册。
    8、其他。本馆自1953年始,将国内报纸上有关少数民族的消息报道汇编剪贴,形成重要剪报资料。至今,已积累了4000多册,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我馆还承担开发了《中国民族研究文献信息数据库》,已在院网开通运行,目前包括的内容为1989—2002年间出版的民族学专著及各种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现有数据约4万余条,数据库在运行发展过程中,内容还在不断充实完善,这一数据库的建成,一方面实现了文献数据的现代化管理,同时展示了该学科近十年来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对从事民族学科研究、教学和管理的人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我馆现在还收有一些电子图书、声像资料等,数量不多,但这些东西将来有可能成为现代图书馆的重要收藏内容。我馆有一些录像带、录音带、幻灯片、彩色相片和少量光盘。如录像带《失去神秘的西藏》、《竹幕背后的西藏》、《中国民族风情》;幻灯片《中国各民族服饰》、《满族民俗》;彩色相片《中国各民族服饰》、《贵州少数民族傩文化》;光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少数民族》等等,此外还有一些拓片等。
    图书馆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要团结一致,认真工作,尽快把我馆建设成我国民族研究事业的重要基地。

     部分珍善本情况简介

    《百苗图》:  《百苗图》原本为清朝嘉庆初年陈浩在为官任上所作的《八十二种苗图并说》,他当时在贵州任八寨理苗同知。该作距今已有200年,原本早已佚失。全书有82个条目并附载彩绘插图,图文并茂,系统介绍了当时贵州各民族的社会文化及生活状况,是一部资料价值与艺术鉴赏价值都很高的清代贵州民族志。该书问世即很受欢迎,后世临摹转抄者众多,各种抄本流传于世,成为中外收藏家争相收藏的对象。据初步调查,目前尚存的《百苗图》抄本大约近百种,大陆各图书馆收有50余种,我所图书馆收有16种,台湾中央研究院收藏17种,其余则散藏于伦敦、巴黎、柏林、东京、莫斯科、旧金山等地的博物馆、图书馆及一些私人收藏家手中。各本的名称、内容有差异,书名有《苗蛮图册》、《黔苗图说》、《苗图》、《百苗图》、《百苗图咏》等等。因这类画本在民国初年曾以石印本小规模刊行,在民间影响较大,故后人多称此类图书为《百苗图》。

    《钦派大臣与俄国使臣交涉尼布楚国境记录》:  光绪13年满文抄本。17世纪中叶,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达10年之久,康熙帝于24年派兵与沙俄军队进行了两次战斗,迫使沙俄政府派遣使臣与清政府谈判。康熙28年双方正式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明确规定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使中国东北边疆获得了比较长久的安宁。当时中国使臣索额图和俄国使臣戈洛文在尼布楚开始谈判,此书即为双方使臣交涉尼布楚国境记录的满文抄本。19世纪60年代末,中苏边境紧张时期,外交部曾来人专门借用此书,还想将该书调走,当时我馆负责人没有同意,此书才在我馆保留至今。

    《尼山萨满传》:清代满文抄本。该书也叫《尼山萨满的故事传说》,是用满文记录的满族民间故事。清时曾有满文版,后出现过几种抄本。全书围绕女尼山萨满拯救他人生命的故事传说而展开,颂扬主人公的勇敢精神,被誉为满族“史诗”。该书在研究早期萨满教、满族风俗习惯和满族语言方面极具参考价值。

    《俄藏黑水城文献》1—11:  西夏是11世纪初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封建王朝,首都兴庆府(即今银川市),共历十帝,享国190年。主体民族是党项羌。西夏王朝的文化事业甚为发达,曾创造了记录党项族语言的民族文字,时称“番字”,后世称西夏文。同时西夏还使用汉文和藏文记录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公元1127年,西夏为蒙古所灭,党项族随即衰落,后融于其他民族,西夏文也成了无人能识的死文字。20世纪初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率领的考察队在西夏黑水城遗址(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发掘出大批文献和文物,相当于找到了一个中世纪的图书馆和博物馆,这一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夏研究资料匮乏的状况。俄藏黑水城文献有西夏文、汉文、藏文、蒙古文、回鹘文等多种民族文字类型,其中西夏文占所有文献的90%以上。俄国学者在此基础上做过大量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中国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俄藏黑水城文献的价值,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支持下,我所学者史金波等人多次赴俄协商接洽,最终达成协议,从1995年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共同编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部俄藏黑水城文献。现这套书已出版到第11辑,我馆全有收藏。
 

    《贝叶经》:   使用贝多罗树叶刻写的经文。贝多罗树叶不怕潮湿、不易磨损、利于保存,正反两面都可刻写。傣族人常用铁笔在其上刻写重要的经文,经文以傣仂文拼写巴利语。这是我国少数民族一种非常特殊的文献形式。

    《圣旨》:1卷。封建帝王直接传达旨意的文书。馆藏清雍正13年《奉天诰命》一卷。全旨为丝麻质地,满汉两种文字写成,讲的是功臣之后享受世袭待遇的事。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的大印历历在目。

    《西夏文经》:西夏文是我国古代西夏党项羌族使用的文字。该文字西夏李元昊称帝后,于1036年颁布使用,1227年西夏亡国后,还有人使用。以后湮没,成为一种死文字。西夏文文献已很少见。我馆收藏的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第41卷,是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   

    《贵州通志》(明万历):这部《贵州通志》,成书于明万历25年(1597年),这一年按干支纪年是丁酉年,所以这部书又称丁酉志或万历志。这是一部珍贵的明代官修志书。全书6册24卷,体例完备,史料可信。关于贵州地方建制沿革、政治、经济、文化、人物、地理、风俗都有详尽记载,对于贵州少数民族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旧中国积贫积弱,不知是八国联军还是日本侵华所至,此书流落日本,成为海内孤本。我所学者访日时,作成复印件,现复制本存于我所。
历史沿革
我所图书馆创建于1956年12月。1956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该所下设图书室,馆址在北京市西城区端王府夹道7号。1958年6月,在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的基础上又成立了民族研究所,该所下设的图书资料室在中央民族学院的2号楼。随着民族研究工作的发展和需要,1962年2月,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和民族研究所合并为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两所的图书资料室同时合并为一个图书馆,馆址设在中央民族学院内的2号楼和6号楼。当时的藏书量为32万册。后来,民族研究所与中央民族学院共同投资建立的民族学院图书馆大楼落成,民族研究所图书馆占有其中的馆舍面积2000余平方米,书库、阅览及工作条件均有改善。
十年动乱打乱了图书馆的正常工作秩序。1970年初,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全体人员下放河南干校劳动。民族所图书馆将30多万册藏书全部集中堆放到建国门内大街5号的学部大院文学所内。一部分珍贵图书以战备需要为由,装箱运往河南鸡公山,后又辗转运往西安。几十万册藏书在反复包装打捆和装卸搬运过程中出现部分的损坏散失,直到1974年6月,全部图书资料才从学部大院和西安运回中央民族学院6号楼,密集地排列在500多平方米拥挤不堪的书库里。
为了满足科研的需要,全馆同志克服各种困难,逐步把堆积如山、因屡次搬迁而杂乱无章的几十万册图书整理上架,提供给科研人员使用。民族所从干校迁回北京后,原来的图书馆舍已归中央民族学院使用。因此现有馆舍面积仅927平方米。后来虽略有增加,也不过千余平方米。40余万册图书资料不得不挤在这狭小的空间内。
改革开放后,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规,购书经费逐年增加,人员文化层次不断提高。多年来,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图书馆建设取得较大成绩,并日益向正规化、专业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目前我馆已基本完成从传统工作方式向自动化方式的转变。图书馆的文献采购、编目、典藏都使用计算机管理,并建有相应的书目数据库,馆藏文献类型除单一的纸质文献外,又增加了录相带、录音带、照片、缩微胶卷、多媒体光盘、数据库等。馆藏文献的文种除汉文外,还有多种外文和民族文字文献。我馆收集的文献以古今中外民族学与人类学学科的资料为主,适当兼顾其他相关学科。现在我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民族学与人类学分馆,初步成为在国内具有一定规模、影响、特色的专业图书馆。 
从事工作及专长
    本馆是以提供民族学、社会文化人类学文献资料为主的专业图书馆 
宗旨与性质
    本馆是以提供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文献资料为主的专业图书馆
主要任务
    本馆是以提供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文献资料为主的专业图书馆
主要成果
现有图书40余万册。其中珍善本图书1万多册,古籍线装书8万册,中文平装图书18万册,外文图书7万册,中外文报刊合订本4万册,少数民族文字图书2万多册,另外还藏有有关民族学的录音带、录象带、幻灯片、照片、缩微胶卷等。本馆的收藏中不乏稀世珍本,如明清时期的手绘典籍《苗图》、明万历《贵州通志》、清天聪《奉天诰命》、满文抄本《钦派大臣与俄国使臣交涉尼布楚国境记录》、《尼桑萨满传》、藏文《丹珠尔》、《甘珠尔》,《西夏文经》、《贝叶经》以及察合台文古籍近百种。外文藏文书中有英文版的《人类自然史研究》(1836)、《南部西藏》(1917)、日文版《清国地志》(1882)、《蒙古史》(1903)和早年出版的多种大型工具书。本馆还收藏了大量中华民国时期和台湾香港出版的书刊,如《中国边疆丛书、《五洲民族考古丛刊》、《民族学研究集刊》、《中国边政》、《边政研究所年报》等。本馆自1953年始,对国内报纸上有关少数民族的信息进行剪报汇编,至今已积累了4000多册,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本馆建有馆藏书目数据库、民族学人类学论文数据库等。
历届主任/副主任
罗信荣、杨卓、罗季光、罗致平、席廷枢、陈化香、黄国政、陈好林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