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百事通”话变迁:民族地区综合大调查简报之五
作者:刘晓春 日期:2016-09-23 浏览次数:2184

在鄂伦春自治旗,有位猎人学者,或称学者猎人,绰号“百事通”,真名何文柱。然而,真正了解他的人并不多,但读过他著作的人却不少。何君何人?

何文柱,男,鄂伦春族,1958年生,历任鄂伦春自治旗乌鲁布铁镇武装部干事、旗委党校教员、古里乡常务副乡长、鄂伦春民族研究会副秘书长、档案局副局长、旗政协科教文卫文史委员会主任等职。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何文柱在做行政工作的同时,长期从事学术研究,撰写了大量有关鄂伦春方面的文章和著作,是鄂伦春“百事通”。主要著作:《绰尔河流域的鄂伦春人》、《鄂伦春族生存发展问题研究》、《鄂伦春族发展问题研究》;参与撰写的著作:《鄂伦春自治旗志》、《鄂伦春自治旗党史大事记》、《狩猎民族与发展》、《鄂伦春百年实录》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如《鄂伦春人的智慧》、《浅谈鄂伦春人人性的发展变化》、《试论鄂伦春人的精神生活》等。课题组在鄂伦春自治旗调研期间,对其进行了访谈。

何大哥,眼睛不大,却有猎人一样的洞察力。聊天似的访谈,彼此都很轻松,你看他时,他会有些不自然。仔细观察,他的笑是灿烂的,他骨子里的单纯和执著是他人少有的。鄂伦春男人普遍沉默少语的个性,在他身上尤其明显,但只要谈到学术问题,他即刻会滔滔不绝。回忆起年轻时,自己第一次打到猎物的情景,何大哥的眼睛瞬间发亮,眼神里充满自豪。有人说,禁猎以后,鄂伦春男人的锐气没有了。现实是不是这样?也许,只有当事人清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整个鄂伦春族仍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密林深处,以狩猎为生。自1951年开始,政府在鄂伦春族地区逐步推行建立自治旗和猎民乡镇,定居、转产、禁猎,直至目前的以农为主和多种经营;到20世纪末,鄂伦春民族已总体上“禁猎转产”(黑龙江省个别民族村除外)。在这65年的时间里,鄂伦春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日见变迁。定居、转产、禁猎、务农和生态的破坏,使鄂伦春族游猎生活的基础不复存在。鄂伦春族定居65年,是发展的65年,辉煌的65年;同时,也是充满挑战、充满矛盾的65年。

何大哥说,2016年,是鄂伦春自治旗禁猎20周年。禁猎之前,鄂伦春猎民的生活水平比当地其他民族要高,打到少量的猎物就可以维持一家人一年的生活需要。上世纪90年代,鄂伦春自治旗开始第二次农业开发,允许猎民开地。有能力的猎民借此机会,很快就成为种粮大户。没有能力开地的家庭,就成为今天既没有土地,也没有其他收入,完全靠政府低保为生的贫困户。现在,政府不让开地了。幸亏一些猎民当时开了地,否则,今天的贫困户会更多。

改革开放以来,鄂伦春人的生产、生活、观念以及生存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周边其他民族的差距越来越明显。比如,在农业生产技能上差距较大,思想比较保守,文化差距也比较大。一些鄂伦春人有依赖思想,发展意识较差,经商意识不够。在何大哥看来,鄂伦春族的传统美德就是诚实、纯朴、心眼好,助人为乐。除此之外,鄂伦春族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已经消失的差不多了。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很大,一些鄂伦春人认为,学鄂伦春语浪费时间,没有实用价值,学习有用的英语、日语等才能适应社会,考上大学。何大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与时俱进,民族才有希望。我的观点也有一些本民族人反对,但我不会因此而沉默。鄂伦春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肯定不全是莺歌燕舞,不能只唱赞歌,要理性面对现实。

何大哥还谈到,我对鄂伦春族有乐观的一面,也有悲观的一面。乐观的一面是,鄂伦春族后代接受的教育很好,文化素质比我们高,一定会比父辈们有出息。悲观的一面是,一些本民族人爱喝酒和过量饮酒,因为酗酒,离婚的多,自杀的人数仍占一定的比例。同时,无地的农猎民和无劳动技能的人也不少。目前,个别猎民村孤儿多,寡妇多,单身汉多,享受低保的人多。有些鄂伦春人还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现在的民族政策我比较满意,孩子上学有照顾,生产、医疗等方面也有不少优惠政策。今后,希望政府给猎民村多搞一些项目,建议建立自然保护区,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多给鄂伦春人一些开发当地资源的权利。鄂伦春自治旗地大物博,对当地资源的开发,国家利益要考虑,民族利益也要照顾。今后应正面宣传鄂伦春,宣传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劳动致富的愿望,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

针对鄂伦春自治旗及鄂伦春族存在的诸多问题,何大哥的心情是复杂的。鄂伦春人的酗酒陋习,当地的不良风气,以及个别人甘愿贫穷、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安于现状的生活态度,都令他担忧。然而,鄂伦春族的传统美德,多彩的民族文化,又使他对未来充满希望。

思想是有故乡的。鄂伦春纵然失去了猎枪,兴安岭已不再宁静,但鄂伦春人心灵的宁静和心灵的天堂谁也夺不去。而那位在森林的边缘,记录鄂伦春兴衰历史的猎人,就是何文柱。一个特立独行的学者猎人,正用他智慧的大脑,探索并守护着森林民族的精神家园。

何文柱(右)与香港学者赵世庆

节日里的鄂伦春人

鄂伦春自治旗乌鲁布铁镇猎民新居

 

文章来源:刘晓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