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是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之一,是森林民族的典型代表。她以狩猎为主要生存方式,繁衍生息于东北亚广袤大地,东至库页岛,北至北极边缘,都印有其清晰的足迹。一个生命力如此顽强的民族,面对当代飞速发展的世界、日新月异的中国,将如何融入?又如何保留特性并传承狩猎文化?是摆在鄂伦春人、专家学者乃至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鄂伦春族是中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共有8659人(2010年),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北部的呼玛、逊克、爱辉、嘉荫等县。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目前,语言濒危。
鄂伦春族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桦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鄂伦春族摩苏昆、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等分别入选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近十年来,鄂伦春自治旗不断加大对鄂伦春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力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6年,“鄂伦春桦树皮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鄂伦春赞达仁”、“鄂伦春兽皮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鄂伦春自治旗被内蒙古自治区命名为“鄂伦春狩猎文化之乡”;2010年,“鄂伦春仙人柱制作技艺”、“鄂伦春民族篝火节”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鄂伦春自治旗有旗级非遗保护项目12项,自治区非遗传承人5名,自治旗级非遗传承人36名。 7月24日,大调查课题组采访了自治旗文化馆馆长宏雷,他向我们介绍了自治旗鄂伦春族非遗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
鄂伦春自治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即将成立,自治旗文化馆要做的事情很多,工作量很大。如出版相关图书、剪辑研究成果、剪接影像资料;建立非遗数据库、档案馆;征集非遗物品、非遗图片,等等。但是,非遗保护方面,面临的困难也比较多。比如,鄂伦春兽皮制作技艺,自1996年禁猎以来,拍摄狍子皮大衣制作过程遇到很多问题,首先,原材料不足,没有狍皮,皮条、狍子筋线就更不用提了。有人提议,能不能用羊皮替代?毫无疑问,绝对不可以。再比如,鄂伦春桦树皮制作技艺,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原材料不足。而最终根源,是鄂伦春自治旗没有林权证,桦树皮不让剥。
鄂伦春族民歌、语言面临消失。为了让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花太多的时间学习母语,认为学好英语更实用。民歌与语言有关,语言不过关,想学好民歌不可能。自治旗文化馆举办过一次民歌学习班,开始有4个人学,后来都不学了。目前,只能以鄂伦春广场舞的形式传承。今年6月19日,举办过广场舞大赛,涌现了一批精品舞蹈节目和民歌歌手。从民间信仰来看,萨满教传承不容乐观。鄂伦春自治旗目前即没有萨满,也无传承人。文革时期,萨满被打倒,萨满服被烧毁,因萨满无行医许可证,跳神和治病功能也随之丧失。因此,宗教传承已失去原生态和实用性。鄂伦春桦树皮制作技艺,传承人愿意无偿提供,但愿意学的年轻人不多,主要是经济效益较差。原生态(手工)桦树皮工艺品不如衍生(胶粘)工艺品效益好。总而言之,很多传统工艺,细节层面已面目全非,包括针法,图案,用料,文化内涵,概莫能外。以前用马鬃、柳木、桦木等制作的生活用品,如今堪称寥若星辰。
尽管如此,自治旗文化馆多年以来仍克服困难,努力进取。在非遗保护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也取得了较好成绩。据宏雷介绍,“鄂伦春口述史”做得扎实而集中,分别以定居、80年代、90年代为节点,相互衔接,层次分明。还陆续将口述史涵盖范围扩大到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白银纳鄂伦春人、俄罗斯爱斯基摩人,可谓彼此呼应,相得益彰。而桦树皮制作技艺,则由鄂伦春、鄂温克两个地区共同保护。
目前,鄂伦春非遗生产性保护,一是难在市场,二是营销渠道不畅。由于禁猎、禁伐和没有林权证,狍皮制品、桦树皮工艺品很难产业化。文化方面,可操作性很差。建立非遗传习馆,非遗档案馆,缺乏专职技术人才。
采访结束时,宏雷说,他1971年出生在本地,达斡尔族,从小喜欢画画,后来从事作曲。一开始,坐在书斋里创作鄂伦春民歌,什么也写不出来。后来到民间采风,感慨万千!鄂伦春有那么多好听的歌,我记录整理即可,还创作什么呀,还写什么歌啊!
针对鄂伦春非遗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专门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大家认为,鄂伦春面临的是森林资源的使用权与管理权问题。鄂伦春族是典型的森林民族,但是,令人尴尬的是他们没有林权,鄂伦春人在资源开发中的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如鄂伦春自治旗拥有5.9万平方公里土地,但国有林业局林权证管辖下的施业区占92.8%的地域面积,大兴安岭农场局管辖5%的地域面积,自治旗只有2.2%的管辖权。因此,适当给与鄂伦春人对森林资源的使用权,赋予鄂伦春人护林和防范偷猎者的职责,是有可能获得保护鄂伦春传统文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双赢的。的确,创新的基础在于保护,尤其鄂伦春狩猎文化之系列遗存,更是如此。
课题组采访鄂伦春狩猎文化名人白色柱
课题组参观宏雷馆长工作室
鄂伦春传统狍皮服饰
鹿哨传承人白劲鹏与女作家金吉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