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开,笔名禹岩、民凯,汉族,1934年12月18日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修科,同年分配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先后在语言研究所、民族研究所研究少数民族语言,历任研究实习员(1956)、助理研究员(1962)、副研究员(1979)、研究员(1985)等职。1995年1月退休。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兼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民委民族语文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理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美国语言学会名誉会员(终身)、《中国语言学年鉴》、《民族语文》、《语言科学》、《语言研究》、《满语研究》、美国加州大学《藏缅区域语言学》等杂志编委,《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系列词典丛书》、《汉藏语同源词研究》、《中国的语言》主编,新加坡《中国新讯》、《中国行》等杂志民族问题专栏作家。
孙宏开先生从1953年至2015之间进行调查汉藏语系语言达30多种,并新发现语言10多种,积累了丰富的田野调查各种经验和大量第一手资料;从1980年至2015年先后参加近80次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在国内国外学术界的相关领域广泛进行学术交流,积极促进语言学的发展、学术交流、课题研究;从1984年至2015年先后主持重要研究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推进民族语言研究工作,通过国际合作平台直接吸收国外优质的前沿理论,为我国内民族语言研究自身的能力地强化,我国民族语言研究的国际地位的提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1957年至2015年共发表和出版26部著作、7部主编,281篇论文等学术成果,在国内国外学界认可度颇高,先后获得十几项荣誉。
一、田野调查主要经历:
自1953年起,孙宏开先生共调查了汉藏语系语言30多种,并新发现语言10多种,积累了丰富的田野调查各种经验和大量第一手资料,主要调查经历和时间大体如下:
1953年在北京大学(实习)调查侗语、水语、汉语方言
1955年4月-12月在云南、广西、贵州调查苗语、瑶语
1956年6月-60年5月在四川阿坝州调查羌语
1960年6月-12月在云南怒江州调查独龙语、怒苏语、阿侬语等
1962年4月-6月在四川阿坝州调查羌语
1964年10月-12月在云南兰坪调查普米语
1965年1月-8月在云南怒江州调查怒苏语、柔若语、独龙语、阿侬语
1976年4月-11月在西藏察隅、墨脱等地调查门巴语、达让语、格曼语、仓洛语、义都语、扎话
1978年7月-10月在四川平武调查白马语
1979年7月-9月在甘肃文县、四川阿坝怒苏语白马语、藏语
1980年5月-10月在四川凉山州、甘孜州怒苏语普米语、木雅语、尔龚语、史兴语、尔苏语等
1981年8月-12月在四川凉山州、甘孜州调查尔苏语、纳木义语、扎巴语、贵琼语、却隅语
1983年5月-7月在云南怒江州调查怒苏语、柔若语、傈僳语、阿侬语等
1985年5月-8月在四川平武、阿坝州调查白马语、羌语、嘉绒语、藏语
1986年6月-9月在四川阿坝州调查嘉绒语、尔龚语、藏语、拉坞戎语
1987年3月-5月在云南丽江、怒江州调查纳西语、怒苏语、独龙语、阿侬语
1989年7月-10月在四川阿坝州、民院调查嘉绒语、藏语、土家语、彝语
1991年8月-9月在四川阿坝州、平武调查羌语、白马语
1993年4月在四川阿坝州调查羌语
1995年9月-11月在云南怒江州调查柔若语、阿侬语
1996年9月在四川阿坝州调查羌语
1999年1月-2月在云南怒江州调查阿侬语
1999年9月在四川阿坝州调查羌语
2003年8-9月在云南怒江州调查阿侬语、独龙语、藏语
2005年5-6月在四川甘洛调查尔苏语
2006年7-8月在四川木里调查史兴语、纳西语
2007年9月在青海黄南州调查藏语
2008年12月在四川松潘、茂县调查羌语
2009年7月-8月在云南怒江调查怒苏语、柔若语
2009年9月在四川丹巴调查尔龚语
2012年4-5月在四川阿坝、凉山调查羌语、尔苏语
2012年6月在甘肃陇南地区文县、宕昌、西和等县考察调查白马人语言、氐人文化及遗址
2012年9月在云南维西调查傈僳族语言和文字
2014年9月在甘肃文县、四川汶川调查白马语、羌语
2015年2-3月在甘肃文县调查白马语
2015年9月-10月在云南怒江州福贡县调查阿侬语
二、主要学术活动
1980年-1987年,参加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共57册的编辑工作,任编辑委员会委员,负责部分书稿的审稿和全部书稿的签发等日常工作,解决了语言简志出版过程中的各种复杂问题,为这套丛书的出版做出贡献,该丛书获国家图书奖。
1982年-1994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语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83年-1990年,参加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合作项目“中国语言地图集”,负责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地图和藏缅语族语言地图的绘制和文字说明,该地图集分中英两种文字于1990年由香港朗文出版公司出版,该地图获国家图书奖。
1984年-1985年,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和文字问题调查研究”课题,完成7个子课题和一个总报告。
1986年-1991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比较研究”,完成4种专著,分别于1994年至1997年期间陆续出版。
1986年5月,受中国社会科学院派遣,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的“国际语言规划学术讨论会”,在会上发表题为“中国语言规划的基本情况”讲演,受到好评。同年6月,访问美国加州大学,会见李方桂、张琨、王士元、Matisoff等一批国际知名语言学家,并应邀在加州大学语言学系做题为“藏缅语量词用法比较,——兼论量词发展的阶段层次”的学术讲演,受到与会者的欢迎。
1986-1989年,参加国家七五重点课题“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和文字问题调查研究”,撰写6份调查报告于1993年出版,该套图书获吴玉章语言学奖。
1988年8月-12月,被日本文部省学术振兴会誉为诺贝尔式的科学家出资邀请访问日本,与京都大学西田龙雄教授合作研究《华夷译语》,完成巨著《白马译语研究》在日本出版。在访日期间,分别在京都大学、大阪外国语大学、神户外国语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做学术讲演9次。被京都大学校长授予“京都大学教授”名誉称号,并接受聘书。
1989年1月,开始筹备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系列词典丛书》,第一批词典共7种于1993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陆续出版,目前已经出版22种。
1989年-1992年,在对羌语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羌族设计了拼音文字,经过反复试验,证明这个方案是切实可行的,并受到了羌族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也得到国家民委的批准试行。
1991年3月-5月,应美国加州大学语言学系出资邀请,参加Matisoff教授主持的“汉藏语语源学词典”工作,并在该系做系列学术讲演6次。
1991年起,被新加坡《中国新讯》杂志聘为民族问题专栏作家,分别用英文和汉文在在该杂志连载介绍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及其它风情的文章20多篇。
1992年-1994年,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八五重点项目“中国空白语言调查研究”,完成专著4种,以《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名义,由上海远东出版社于1997年陆续出版。
1993年-1995年,参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藏缅语语料库及比较研究的计量描写》,建成80多种藏缅语族语言及方言的词汇语音数据库,该项目获国家科技部、信息产业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联合颁发的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3年6月-7月,应台湾中央研究院出资邀请,与李学勤、裘锡圭、徐苹芳等,作为大陆首批社会科学家访问该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做学术讲演2次。在台期间,访问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台湾图书馆、新竹清华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与相关系、所举行座谈或作讲演多次。
1993年,发起筹备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获得院领导批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至今,并依托该中心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国际和地区间的合作项目。
1993年9月,出席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26届国际汉藏语会议,应邀作“汉藏语系语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大会主旨演讲,并在分组会上宣读了“再论藏缅语中动词的人称范畴”论文要旨,该论文作为会议重点论文编入《汉藏语研究的新进展》在日本出版。
1994年-1996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新发现语言调查研究”项目,完成4种专著,以《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名义,由上海远东出版社于1998年陆续出版。
1994年8月,应加拿大国际语言立法院和瑞士佛利堡大学出资邀请,出席在瑞士佛利堡举行的“第四届国际语言立法会议”,并在会上作“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立法的基本情况”的报告。
1994年8月-10月,应法国科学研究中心东亚语言研究所和无文字语言研究所出资邀请,访问该研究所,并出席1994年10月在巴黎举行的第27届国际汉藏语会议,在会上宣读了题为《藏缅语人称代词格范畴研究》论文要旨,并应邀主持了一次大会。
1995年11月,筹备并主持了在南开大学举行的“汉藏语系理论和方法问题专题学术讨论会”,有50多位国内知名汉藏语系研究专家出席了会议,在会上作了会议总结发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藏语系的历史比较研究。
1996年-2000年,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九五重点课题“中国新发现语言调查研究”课题,完成专著4种,已经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6年10月,应香港城市大学王士元教授出资邀请,访问该校一个月,在该校语言中心作学术讲演2次,与王士元教授就保护和抢救濒危语言问题深入地交换了意见。
1997年8月,在北京与语言所、语用所、语言大学、民族大学合作,发起并主持了第30届国际汉藏语会议。200多位境内外汉藏语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对推动国内汉藏语系语言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97年-2000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新发现语言深入调查研究》项目,完成3种专著,均已经出版。
1997年6月,应美国加州大学SantaBarbara分校第3届喜马拉雅语言会议主席出资邀请,出席了在美国加州大学SantaBarbara分校举行的第3届喜马拉雅语言会议,在会上宣读了题为“中国喜马拉雅东段的藏缅语族语言”论文要旨,受到与会者的欢迎,该论文发表于美国藏缅区域语言学杂志。
1997年9月,筹集资金并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丛书》的出版,有3种方言研究专著在1998年底开始陆续出版。截至2011年,已经有21种方言研究专著出版。
1998年5月,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丁邦新教授签订合作研究汉藏语同源词研究协议,并共同主持《汉藏语同源词研究》课题,出版一套丛书,第一卷《汉藏语研究的历史回顾》、第二卷《汉藏、苗瑶同源词专题研究》、第三卷《汉藏语研究的方法论探索》、第四卷《汉藏侗台于比较研究》已经出版。
1998年与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争取资金,资助出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丛书》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系列词典》丛书等,截止到2011年已经主编并出版专著70多种。
1998年10月,应瑞典隆德大学出资邀请,出席在那里举行的第31届国际汉藏语会议,在会上宣读了“论藏缅语中动词的使动范畴”论文要旨,并被邀请主持了一次大会。会后,应波兰波兹南大学邀请,访问该校一周,并作题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情况”的学术讲演。
1998年10月,主持了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在新疆大学召开第7次学术讨论会,在会上作了题为《二十世纪中国民族语言学的回顾与展望》的学术讲演。并在此次会上当选为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长(自1989年起一直是常务副会长,主持学会工作)。
1999年,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报《汉藏语同源词研究》项目,获该基金批准立项,并获资助。
1999年11月,应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筹备处出资邀请,出席在该研究所举行的“藏缅语族羌语支语言研讨会”,在会上宣读《论羌语支语言》的论文要旨。往返经过香港期间,分别在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作《大陆的汉藏语系语言研究》学术讲演和在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作《民族识别中的语言问题》学术讲演,受到与会者的欢迎。
2000年10月,带团(5人)访问香港香港科技大学,就《汉藏语同源词研究》项目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与港方专家学者交换意见。
2000年,申请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项目《中国新发现语言调查研究》成功,有15种新发现的少数民族语言列入计划开展研究,于2004年提前完成,目前已经全部出版。
2000年,开始设计编纂《中国的语言》,收129种语言,约360万字,200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1年3-4月,与夫人一起出访法国巴黎,执行由孙先生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的合作项目,同时讨论进一步合作问题。在巴黎期间,访问了法国南部和比利时、荷兰、德国、卢森堡等国。
2001年4-5月和10月,两次出访香港,出席学术会议和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讨论合作研究工作中的问题,并计划筹建21世纪大型语料库问题。
2002年3月,应美国亚洲学会出资邀请,出席在华盛顿DC举行的亚洲学会年会,在会上做“中国为少数民族创制文字的主要经验”。会后,访问了部分美国东部和西部若干城市,并分别在密西根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里海大学、格底斯堡大学、狄根森大学、加州大学博克莱分校做学术讲演各一次。还与契科大学的语言学家讨论了合作问题。
2002年9月,应瑞士伯尔尼大学出资邀请,出席了在瑞士首都伯尔尼举行的国际喜马拉雅语言会议,主持大会,并在大会发言。
2002年10月,协助云南民族学院和南开大学在昆明举行了第34届国际汉藏语会议,约170多位境内外汉藏语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2003年3月-4月,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资邀请,出席在巴黎总部举行的全球濒危语言专家会议,在会上做了题为“中国的语言状况以及我们对濒危语言问题的看法”的学术讲演。并与全球语言学家一起,共同制订并讨论通过了保护濒危语言的行动纲领。在巴黎期间,访问了东亚语言研究中心和无文字语言研究中心。会后,应意大利罗马大学和锡耶那大学邀请,访问意大利10天,分别在罗马大学和锡耶那大学做学术报告各一次。访问了意大利的若干城市。
2003年10月,孙先生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藏语同源词研究》结题,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北京大学、国家语委等单位专家好评。
2003年11月,应澳门理工大学出资邀请,出席在澳门举行的中国社会语言学会成立大会,在大会做“濒危语言问题”的主题发言,并被选举为学会顾问。
2003年11月底,应澳大利亚墨尔本拉特鲁伯大学出资邀请,出席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拉特鲁伯大学举行的第36届国际汉藏语会议,在会议做大会主旨发言,并被邀请主持大会。
2003年2月至2004年1月,应香港科技大学出资邀请,与该校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丁邦新教授讨论《汉藏语同源词研究》的最终成果问题。并在科技大学做《汉藏语中的一个同源语素》的学术报告。
2004年2月至6月,应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契柯分校FrankLi和GrahamThurgood出资邀请,和夫人刘光坤一起赴美国参加他们主持的一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完成《阿侬语研究》书稿,期间应邀在斯坦福大学做演讲,并访问加州博克莱分校、密西根大学和加拿大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和多伦多大学。与马提索夫、孙朝奋、白一平、端木三、陈忠敏等同行进行了学术交流。
2004年9月至10月,应荷兰莱顿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和瑞典隆德大学出资邀请,访问北欧5周,在莱顿大学和奥斯陆大学各做学术报告2次,与莱顿大学讨论了合作问题,草签合作意向书。在隆德大学,出席了在该校举行的第37届国际汉藏语会议,应邀主持大会并在大会发言。
2005年7-10月,和夫人刘光坤一起访问莱顿大学,执行由孙先生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荷兰皇家科学院的合作协议,完成《白马语研究》专著。并讨论汉藏语系资源库建设的合作问题。
2005年11月,协助厦门大学主办了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有170多位境内外汉藏语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2005年12月,应泰国朱拉龙宫大学出资邀请,出席了在那里举行的第9届喜马拉雅语言学会议,并做大会发言。
2006年5月,应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出资邀请,出席在那里举行的纪念李方桂文集出版座谈会,并做大会发言。
2006年6月,参加国家民委北欧访问团两周,就语言规划、濒危语言保护和抢救等主题,访问了挪威奥斯陆的诺贝尔研究所、欧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以及位于北极的撒米人地区;还访问了法国斯特拉斯堡的欧洲区域性和少数民族语言宪章起草委员会、欧洲少数民族保护框架公约起草委员会、欧洲人权法院以及荷兰海牙的欧安会少数民族高级专员办公室,就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建议书问题与同行专家交换了意见。
2006年9月,应美国西雅图大学出资邀请,出席在该校举行的第39届国际汉藏语会议,在会上作《汉藏语系中的代词化现象》的学术报告。
2006年10月-11月,随中国社会科学院访问团赴美国东部哈佛大学和美国国会图书馆,与他们讨论合作整理和研究纳西东巴文献问题。
2007年2月,应德国杜伊斯堡大学出资邀请,出席在那里举行的21世纪濒危语言问题专家会议,并在会上作《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活力排序研究》的报告,该论文在德国出版并被译成法文、西班牙文和日文分别在西班牙和日本发表。
2007年9月,协助黑龙江大学举办了第40届国际汉藏语会议,有16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在会上做了《汉藏语研究40年》主题发言。
2008年1月,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名义与商务印书馆一起筹备了《中国的语言》出版发行座谈会兼新闻发布会,该书在学术界获得好评。
2008年6月,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南工程特别项目聘为专家委员会成员。
2008年11月,应法国东亚语言研究中心徐丹教授出资邀请,与爱人一起访问法国一个月。做学术报告两次,期间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组,与他们就语言是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交换了意见,并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完成世界濒危语言地图中国部分132种语言的基本资料,接受中国语言活力调查研究的问卷调查项目。在法国期间,访问了荷兰莱顿大学,推动并解决了与荷兰合作项目进展中的一些问题。
2009年3月至4月,应徐州师范大学邀请,给该校研究生讲授《汉藏语系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课共36个学时,梳理了他个人对汉藏语系研究的一些主要思路和观点。
2009年7月,出席在昆明召开的世界民族学与人类学大会,主持两个专题会议,并在另两个专题会议发言,会后被国家民委和云南省政府授予筹办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09年12月,应日本京都大学、大阪府立大学和东京大学出资邀请,在该校做学术讲演各1次,并与同行进行了学术交流。
2010年8月,应北京大学和甘肃省政府出资邀请,在兰州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高级论坛上,做“中国西部地区文化生态保护”的大会学术讲演。
2010年9月,应法国科学研究中心东亚语言研究所出资邀请,与研究所负责人黄行一起访问法国半个月,讨论双方合作问题,并作学术讲演1次。
2010年10月2日-13日,应加拿大政府社会发展署出资邀请,与国家民委、教育部等系统的专家学者一起考察加拿大原住民印第安人的语言和文化保护工程。期间做学术讲演一次。
2010年10月15-21日,应瑞典隆德大学出资邀请,出席在那里举行第43届汉藏语系语言与语言学会议,除了提交论文大会发言外,还特别邀请在纪念高本汉专题会议上做学术报告。
2010年11月,应清华大学邀请,合作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西南濒危文字记录保护和传承研究》,主持了该项目的论证工作获得成功。并作为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之一主持该项目。
2011年3月初至4月下旬,应美国马里兰大学出资邀请访问美国一个半月,出席在该校举行的中国语言规划百年学术讨论会,同时访问密西根大学、马里兰学院、纽约利众基金会等单位做学术讲演两次。访问美国国会图书馆,讨论了纳西东巴经的拍照问题和《中国的语言和方言》书稿修订问题。
2011年5月底,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资邀请出席在巴黎总部的语言政策专家会议,在政策建议的分组会上,他提议应在非遗公约以外建立保护濒危语言的公约,并记录在案。会后应意大利马切拉塔市政府邀请,访问意大利一周,在马切拉塔市做公开讲演一次,讨论了双方合作问题。
2011年10月,应文化部出资邀请,出席在重庆举办的东盟10+3文化发展座谈会,在会上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濒危语言问题》的报告。
2011年9月-11月,应清华大学邀请,在文学院中文系向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音系学及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的理论和方法》课,共36个学时。超星做全程录像,并公布在网上。
2011年12月,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资邀请,出席在纽约举行的应用语言学会议,在会上做《中国语言规划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学术讲演。
2011年12月18-25日,应徐州师范大学出资邀请,出席在徐州和昆明两地举行的《第四届海外语言学论坛》,在会上做《中国民族语言识别、记录、保护与传承》的学术报告。
2013年4月,应意大利都灵大学、威尼斯大学、那不勒斯大学出资邀请,在意大利访问半个月,在该3所大学做中国语言文字的文化价值的学术讲演,并访问罗马、比萨和佛罗伦萨、米兰等城市。
2013年6月20日-24日,应南京大学出资邀请,在全国研究生“语言、心智、健康”暑期培训班上做“语言身份识别及相关问题”的学术报告,并参加南京大学社会语言学实验室成立10周年庆典。在庆典会上被聘请为该实验室顾问。
2013年8月,出席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第46届国际汉藏语言与语言学会议,在会上做《汉藏语系语言中的共同创新》学术报告。同时与联合国WalterShearer讨论《中国的语言和方言》书稿的最后定稿问题。
2014年4月,应马里兰大学出资邀请,出席在该校举行的第22届国际中国语言学和24届北美亚洲语言学会议,发起并组织语言和方言关系的圆桌会议,并做主旨报告。会后与密西根大学白一平、端木三讨论原始汉藏语音节结构构拟问题,并去中南美考察9天。
2014年6月27日至7月4日,应俄罗斯文化部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出席了在雅库茨克举行的虚拟空间中的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国际会议,来自全球约47个国家137名各方面代表出席了会议,形成了雷纳共识。
2015年8月19至25日,应美国加州圣芭芭拉分校和博克莱分校出资邀请,出席了在美国加州圣芭芭拉分校举行的第4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来自15个国家约90多位汉藏语系语言研究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2015年10月,被云南玉溪师范学院聘为“特聘教授”,聘期自2015-2018年。入该校名师工作室。
三、主持重要研究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
1984年,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研究》,完成7份调查报告和总报告,为尔后同类的国家项目立项铺平了道路。
1986年-1990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比较研究》,完成4个语族语言的比较研究,多种专著分别于20世纪90年代陆续出版。
1988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支持,开始编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系列词典,目前已经完成20多部少数民族语言词典的编纂,有19部词典已经出版。此项工作仍在继续中。
1990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项目,完成10多种语言的方言研究,成果陆续出版至今。已经出版10卷。将在今后若干年内继续出版。
1992年,为调查记录濒危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获中国社会科学院85重点项目以及以后一系列重点项目支持,开展《中国新发现语言调查研究》,先后已经完成40多种新发现语言的调查研究,已经出版专著30多种。
1993年,与美国MRM公司讨论合作《藏英新词词典》的编纂工作,经过数年努力,完成词典的编纂和出版。
1994年,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获得成功,开展《中国新发现语言调查研究》,完成4部专著的调查研究,已经出版。
1996年,主持大英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语言学分支学科的修订和补充,分别撰稿和修订二百余条。
1997年,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成功,完成《中国新发现语言调查研究》4个子课题,出版专著4部。
1998年,与美国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东亚部谈成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并支持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成果的出版,至今,已经有七十多部专著利用对方提供的资金出版。
1999年,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功,开展《汉藏语同源词研究》,同年,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丁邦新讨论合作研究汉藏语系语言,共同申请香港大学拨款委员会经费成功。经过5年研究,完成《汉藏语同源词研究》丛书一套,已经有4卷出版。并完成《汉藏语同源词研究》大型数据库一个,包括汉藏语系130种语言和方言的1332个常用词和13部词典。此项工作仍在继续。
2000年,与法国科学院东亚语言研究所罗端、沙加尔等讨论合作,就少数民族语言里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问题开展合作研究,签订我院和法国科学院3年的合作意向,分别有多人次访问法国,执行合作协议,取得了一定成果。
2001年,开始组织人员整理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资料,经过3年努力,完成专著《中国的语言》,共计360多万字,2007年将由商务印书馆作为精品图书出版。
2004年,参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与GrahamThurgood和FrankLi合作,对中国境内的濒危语言阿侬语进行调查研究,与夫人一起,在美国工作5个月,完成专著《阿侬语研究》,中文版已经在国内出版,英文版即将在英国出版。
2004年,应邀访问荷兰莱顿大学,与该校喜马拉雅语言研究中心谈成3年(2005.4-2008.3)的合作项目,整理喜马拉雅南麓的藏缅语族语言资料,为汉藏语系历史比较研究做准备。此项目已经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荷兰皇家科学院交流协议,每年有9-15人月交流。
2005年,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功,开展《藏缅语族羌语支研究》,目前此项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2005年,获得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经费支持,完善并扩大《汉藏语系语言资源库》,计划收集400种语言和方言(包括汉语、藏缅语、苗瑶语、侗台语、南岛语、南亚语6个方面及其构拟)的语言资料,2009年6月结题,做成目前国际上数据量最大、检索最方便、软件最先进的服务于汉藏语系历史比较研究和类型比较研究的数据库。
2005年,申请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获得成功,继续调查研究《中国新发现语言深入调查研究》,计划再完成25种语言的调查研究。
2006年6月,与挪威奥斯陆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合作,就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规划中的重要文献进行梳理和述评,为国家民委计划上马的民族语文工作政策建议书和少数民族语言立法做学术上的准备。主编《中国民族语文政策与法律述评》于2007年出版。
2006年起,应国家民委邀请,主持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工作,并被聘请为总编委,并领导简志分编委会,经过3年左右努力,完成6卷本共60种语言的修订任务。该丛书已经于2009年世界人类学家大会前出版。
2006年10月,在成都西南民族大学主持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9届年会和两岸三地藏缅语会议,在民族语言学会上致开幕词,会后被选为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
2007年2月,接受远帆出版公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约请,计划在若干年内完成《中国语言文字大辞典》中的民族语言文字卷的工作,约350万字。
2008年3月,参加国家民委与挪威奥斯陆大学合作的“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权利的北京——奥斯陆建议书”策划工作,并于当年基本完成,收入《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与文化发展政策和法律的国际比较》一书,于2008年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0年3月,受聘荷兰莱顿大学教授司马霖主持的《中国语言学大辞典》(4卷本)顾问,承担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词目的选稿、撰稿、审稿和定稿。计划5年内完成。
2010年,以研究所的名义申请“中国民族语言调查研究”(或称中国民族语言志)大项目成功,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办公室重大委托项目资助,将在今后10年内完成120-130卷(每卷80-150万字)的大型丛书《中国民族语言调查研究》或《中国民族语言志》。
2010年底,应清华大学邀请,竞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文字及文献调查研究》成功,作为首席专家之一合作主持该项目。
2011年,应中华字库工程18包项目负责人的邀请,承担该项目中傈僳族音节文字课题和参加纳西东巴文项目。
2011年,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西夏文献文物研究》主持人邀请,承担该项目一个子课题《西夏语言研究》。
2012年4月,坚持了20年左右的《中国新发现语言调查研究》项目结题,在结题报告会上,评审专家们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2年6月,孙先生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藏缅语族羌语支研究》结题,被鉴定为优秀成果。
2013年1月,申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创新岗位获得批准,计划用2-4年时间开展《跨喜马拉雅藏缅语族语言研究》,并于1月11日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人代表王伟光签署项目合同书。
四、所获荣誉
1985年,受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为该校东语系培养比较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
1988年,在访问日本期间,接受京都大学校长授予的教授名誉称号。
1991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其中包括孙先生撰稿的《羌语简志》、《独龙语简志》和《怒族语言简志(怒苏语)》。
1991年起,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待遇。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认定为博士生导师。
1992年起,受聘担任新加坡《中国新讯》、《中国行》等杂志专栏作家。
1995年,受聘宁夏大学兼职教授。
1996年,《藏缅语语料库及比较研究的计量描写》获国家优秀科技信息成果二等奖。
1996年,《中国语言地图集》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1998年,继吕叔湘之后,为第二位被美国语言学会选举为该学会名誉会员(终身),获赠会刊《语言》杂志及相关资料。
1998年,被美国国际传记研究学院聘请为名誉顾问,获赠“高级研究员”金质奖章。同年,获聘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名誉顾问。
2000年,受聘南开大学兼职教授。
2003年,《论藏缅语族羌语支语言》获民族研究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4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
2005年,受聘四川大学特聘教授。
2006年,受聘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7年,受聘西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
2007年6月,获人事部、文化部颁发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奖,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待遇。
2011年7月,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为荣誉学部委员。7月18日,陈奎元院长亲自为孙先生颁发证书。该证书称,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2013年5月,被国家民委聘为民族语文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2013年9月,被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授予“突出贡献双语教育专家荣誉称号”,获荣誉证书和奖金。
2013年10月,《民族画报》记者曾颖用4个版面以《探究少数民族语言的无穷魅力》为题,报导孙先生的学术生涯,并附照片10帧。
2013年12月,被江苏师范大学聘为“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并“语言资源、语言战略与语言能力提升研究平台”的首席专家。
2014年11月,被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聘为首席科学家,编辑《中国周边语言状况丛书》,任编委。
2015年1月,受聘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承担少数民族濒危语言资源保护工作小组的管理工作。7月9日,正式接受委员会主任颁发的聘书。
2015年9月,孙先生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藏缅语族羌语支研究》被评选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批准号为:15KYY003),中宣部社会科学办[2015]39号文件称,入选成果是国家表彰奖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入选成果反映了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先水平,代表着较高的学术荣誉。
五、业绩述略
80年代初,他走上民族研究所少数民族语言学科领导岗位,主持筹建了社会语言学组(90年代改为社会语言学室)、计算语言学和实验语音学组(90年代改为研究室)。他作为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的编委,负责编委会的日常工作,为推动并完成这套丛书(共57种)的撰稿审稿、编辑出版做出了显著的贡献。2005年,他又受国家民委委托,主持了该套丛书的修订再版工作,并于2009年完成60中语言的修订,合并成6卷出版。1984年,他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完成了7个子课题和一个总报告,为以后1986年开始的国家八五重点课题《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6年起,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比较研究》,为推动少数民族语言各语族的历史比较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倡导并编辑出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系列词典》丛书,作为这套丛书的主编,为推动本套丛书的撰稿、编辑和出版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目前已经出版20多种。80年代末,他积极支持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论证并推动了10多种南方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的开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他又为主编这套丛书的撰稿、编辑、出版竭尽全力(已经出版19种)。1998年他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功,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顶邦新合作,申请香港大学拨款委员会基金,合作开展汉藏语系历史比较研究,组成30多个子课题,完成后编辑成《汉藏语同源词研究》丛书4卷出版,与此同时,获得教育部资助和荷兰皇家科学院合作做成大型为汉藏语系历史比较研究服务的数据库,获得同行的好评。数据库核心资料已经提取约500多万字数据出版,计划提供给同行使用。
孙宏开自1954年从北京大学毕业以后,一直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在描写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民族古文字古文献和语言规划研究方面都有著述,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面的知名学者。他以语言研究为基地,参与了中国的民族识别和语言识别工作,除了语言学外,他的研究兴趣还涉猎到民族理论、民族史、民族学、民族文化等分支学科。六十年代初期,他受组织委托,开始对藏缅语部分语言进行谱系分类研究,他提出的在藏缅语族中建立羌语支(共13种语言)的观点,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和普遍采纳。八十年代初期,他组织部分藏缅语学者整理藏缅语语音和词汇,完成专著《藏缅语语音和词汇》,他为本书写的导论,较详细地分析了藏缅语同源词的主要语音对应规律,从而建立了藏缅语族语言语音演变的理论框架。八十年代中期,他开始藏缅语语法专题研究,先后发表了一批较有分量的论文。例如对藏缅语中名词残存的人称领属词头的研究,揭示了部分彝语支语言、景颇语支语言、羌语支语言名词人称词头的同源关系,指出名词人称词头与人称代词、动词的人称前后缀有密切关系;对羌语支语言动词用前缀表达的趋向范畴的研究,表明各语言在语法意义、语法形式方面都有同源关系,动词的趋向范畴是羌语支语言语法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对藏缅语动词互动范畴的研究,揭示了互动范畴的各种表达形式,特别指出羌语支10多种语言(包括西夏语),表达互动范畴的语法意义都使用重叠形式;对动词人称范畴的研究,揭示了目前我国部分藏缅语中动词还残存着用人称代词的缩减形式作动词前后缀的语法形式;对藏缅语量词用法的比较研究,主要讨论了量词发展上的不平衡性,指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量词功能上的差别,从而证明藏缅语中的量词是后起的,目前正经历着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对藏缅语人称代词“格”范畴的研究,指出人称代词用词根元辅音屈折变化的格形式和格助词的历史演变有密切关系;对藏缅语动词“式”范畴的研究,指出动词命令式的屈折形态与人称、时态的词缀有密切关系;对动词使动范畴的研究,不仅构拟了使动范畴的原始形式,而且指出使动范畴是原始藏缅语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这些专题的艰辛研究,使藏缅语语法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其后,他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藏缅语语法形式的主要特征以及藏缅语语法结构类型的历史演变规律,他的长篇论文《论藏缅语语法结构类型的历史演变》、《论藏缅语的语法形式》等论文发表后,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之后,他开始把注意力放到汉藏语系历史比较研究,组织了一系列重大课题,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项目《汉藏语同源词研究》,教育部重点项目以及与荷兰皇家科学院合作项目《汉藏语词汇语音数据库》等,发表了许多重要论文。1995年,他倡导、筹备并主持了《汉藏语言研究理论与方法研讨会》,使汉藏语系历史比较研究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97年,他筹备并主持了30届国际汉藏语会议,其后,他又协助云南民族大学、厦门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召开了多次国际汉藏语会议,为推动我国汉藏语系研究、加强这一领域的国际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长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调查记录过30多种汉藏语系语言,并新发现了15种少数民族语言,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田野工作经验。他先后在国内外出版专著20多种(其中部分为合著),发表论文220多篇,其中57篇(种)分别在美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瑞士、法国、波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出版或发表,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较好评价,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他的《羌语简志》等科研著作以及《藏缅语语料库及比较研究的计量描写》(合作)有多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他受中国社会科学院派遣,于1986年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加拿大举行的国际语言规划学术讨论会,并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开展语言规划工作的基本情况》,2003年出席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举行的全球濒危语言专家会议,在会上做了题为《我们对濒危语言问题的看法》等学术讲演,受到与会者的欢迎。他还应加拿大国际语言立法院和瑞士弗利堡大学的邀请,出席了在瑞士举行的第四届国际语言立法会议,并在大会作了题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立法情况》的学术讲演,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好评。1988年,他被日本学术振兴会誉为诺贝尔式的科学家邀请访问日本,与京都大学国际著名语言学家西田龙雄合作研究华夷译语,完成巨著《白马译语研究》在日本出版。在访日期间,接受日本京都大学校长授予的京都大学教授名誉称号。其后,他曾多次出访讲学、参加国际合作和国际会议,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他累计在境外30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做过60多次讲演(不包括出席国际学术会议的发言和主旨报告)。1992年,根据国际关于濒危语言问题的现状,他首次在国内提出开展濒危语言研究,并在社科院建立《中国空白语言调查研究》课题,其后改称《中国新发现语言调查研究》,为在我国保存濒危语言资料,推动濒危语言的调查研究做出了贡献。为此,2007年,被人事部和文化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1994年,他出席在巴黎举行的第27届国际汉藏语言及语言学会议期间,不仅被安排大会发言,而且还被邀请主持会议。孙宏开教授还重视语言和历史、文化、民族、地域等方面关系的研究,他的《川西民族走廊地区的语言》、《六江流域的民族语言及其系属分类》、《邛笼文化与羌语支语言》、《历史上的氐族和川甘地区的白马人》、《语言识别和民族》、《古代羌人和现代羌语支族群的关系》等论文,都是从不同的侧面,以语言材料为依据,探讨语言和相关学科的关系,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从事地方史、民族史、民族学研究的学者的注意。由于他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和美国传记学院列为二十世纪最有成就的学者,并被这两个机构选为名誉顾问,获赠美国传记学院“高级研究员”金质奖章。他的简历还被国内外数十家传记收藏。
他在民族研究所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室担任领导工作(1982-1994)期间,包括在退休以后,先后主持或参与30多个大型国家级研究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在少数民族语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青年研究人员的培养、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少数民族语言学科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等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目前他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藏缅语族羌语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新发现语言深入调查研究》(二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西部地区濒危文字记录、抢救研究》(与清华大学合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民族语言调查研究》丛书,美国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合作项目。主编出版《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约55种,《中国少数民族系列词典丛书》约30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丛书》约20种,《汉藏语同源词研究》约4种,《中国的语言》约360万字,200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他还计划组织编写《中国的文字》作为《中国的语言》的姊妹篇。《中国民族语文大辞典》等。
六、主要研究成果
著作类(包括译著):(以出版时间先后为序)
1.《构词法》(译著,与列文合译)科学出版社,1957。pp.1-33.
2.《门巴珞巴僜人的语言》(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pp.1-389.
3.《羌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1。pp.1-220.
4.《独龙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2。pp.1-248.
5.《六江流域的民族语言及其系属分类——兼述嘉陵江上游、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民族语言》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p.98-273.
6.《怒族语言简志(怒苏语)》(合著)民族出版社,1986。pp.1-177.
7.《白马译语研究》(合著)(中文、日文)日本京都松香堂,1990。pp.1-488.
8.《藏缅语语音和词汇》(合著,孙先生为课题主持人、负责统稿并撰写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pp.1-1420.
9.《中国少数民族社会语言学的新进展》(主编并撰稿)(英文)德国MoutondeGruyter出版,1992。pp.1-141.
10.《藏缅语族语言词汇集》(合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pp.1-1030.
11.《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词典》(合编,任副主编,负责民族语言学科,并撰稿67条)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pp.1-2680。
12、《西夏语比较研究》(合作),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pp.1-437。该书由李范文主编,实际孙先生主持了研究工作,并撰写词汇比较部分。
13、《汉藏语同源词研究(一)(汉藏语研究的历史回顾》与丁邦新共同主编,并与江荻合作,撰写《汉藏语研究的历史沿革》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
14、《柔若语研究》(合作)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pp.1-310.
15、《汉嘉戎词典》(合作)民族出版社,2001年。pp.1-756页。
16、《中国的非汉语》(合作),美国EdwinMellen出版社出版(英文),2002年1月。pp.1-303.
17、《阿侬语研究》(合作)民族出版社,2004年,pp.1-280.
1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语言政策——理论与实践》(撰稿并联合主编),美国KluwerAcademicpublishers出版(英文),pp.1-343,2004年。
19、《白马语研究》(合作),民族出版社,2007年,pp.1-385。
20、《中国民族语文政策与法律述评》合作主编并撰稿,民族出版社,2007年,PP.1-323。
21、《中国的语言》(主编并撰稿统稿),商务印书馆,2007年,pp.1-2633.
22、《阿侬语语法》荷兰Brill出版公司(英文)2009年,pp.1-394+17.
23、《傈僳语方言研究》(合作),民族出版社,2012年,pp.1-414。
24、《八江流域的藏缅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pp.1-398。
25、《达让语研究》(合作),民族出版社,2013年,pp.1-414。
26、《史兴语研究》(合作),民族出版社,2014年,pp.1-391。
主编类:
1、《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1980-1987),实际负责丛书编辑出版的日常工作,民族出版社,出版57种。2006-2009期间,应国家民委邀请,主持修订再版工作,共60种语言,修订后合订为6卷,于2009年6月出版,约1000万字。
2、《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1997-至今),上海远东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民族出版社等,计划出版50多种,分别已经出版43种。
3、《中国少数民族方言研究丛书》(1998-至今),四川民族出版社,民族出版社,计划出版20种以上,已经出版17种。
4、《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系列词典丛书》(1991-至今),四川民族出版社,民族出版社,计划出版30种以上,已经出版21种。
5、《汉藏语同源词研究丛书》(2000-至今)(与丁邦新联合主编),广西民族出版社,计划出版5卷,已出版4卷。
6、《中国的语言》约360万字,200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7、《中国民族古文字古文献研究丛书》,2005年起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已经出版3种。
此外还参与主编《罗常培文集》任副主编,10卷本文集已经于2009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齐。参与《李方桂文集》编辑,任编委,承担《武鸣土语》卷编辑工作,已经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参与《中国民族史大辞典》编辑工作,任副主编,负责少数民族语言学科词条的撰稿,已经由辽宁出版社出版。参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卷的修订工作,负责修订语言文字条目,约200多条,已于2000年由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应北京大学邀请,与王福堂合作编辑《袁家骅文选》,撰稿导读,已经于201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主持《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大辞典》撰稿和编辑工作,已经完成300万字的书稿,即将出版。主持《中国的文字》编辑工作,商务印书馆约稿,进行中。
文章类:(以发表时间先后为序,未注明合著者均为独著)
1.《羌语概况》载《中国语文》1962年第12期。p.561-571.
2.《羌笛高奏前进曲》载《民族团结》1979年第2期。p.41-42.
3.《科学考察我区少数民族工作收到成效》载《西藏日报》1979年1月13日。
4.《独龙语概况》载《民族语文》1979年第4期。p.292-303.
5.《历史上的氐族和川甘地区的白马人》载《民族研究》1980年第3期。p.33-43.
6.《促进民族语文繁荣的一次盛会》(合著)载《民族语文》1980年第1期。p.10-11.
7.《白马人的语言》载《白马藏人族属问题讨论集》四川民族研究所编辑出版,1980。p.15-25.
8.《邛笼考》载《民族研究》1981年第1期。p.80.
9.《羌语动词的趋向范畴》载《民族语文》1981年第1期。p.34-42.
10.《羌语支属问题初探》载《民族语文研究文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p.189-224.
11.《词海》(羌语、独龙语、门巴语、珞巴语、怒语等条目)上海词书出版社,1980。
12.《僜人使用的隐语》载《语言美》1981年7月号。
13.《尔苏(多续)话简介》载《语言研究》1982年第2期。p.241-264.
14.《尔苏沙巴图画文字》载《民族语文》1982年第6期。p.44-48.
15.《我国藏缅语动词的人称范畴》载《民族语文》1983年第2期。p.17-29.
16.《藏缅语若干音变探源》载《中国语言学报》创刊号,1983。p.269-298.
17.《试论我国的双语现象》载《民族研究》1983年第6期。p.68-76.
18.《关于尔苏语和尔苏文的研究》载《民族研究动态》1983年第2期。p.19-20.
19.《川西民族走廊地区的语言》载《西南民族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英文稿载美国《藏缅区域语言学》第13卷第1期,1990年。p.429-454.
20.《义都珞巴话概要》载《民族语文》1983年第6期。p.63-79.
21.《我国部分藏缅语中名词的人称领属范畴》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p.78-84.
22.《中国的语言》载《语言美》1984年1月号。
23.《六江流域民族语言简介》载《西南民族研究动态》1984年第11期。p.27-42.
24.《藏缅语动词的互动范畴》载《民族语文》1984年第4期。p.8-16.
25.《藏缅语复辅音研究》17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1984年,美国奥勒冈大学。载《民族语文论坛》1999年12月《三月三》增刊,p.32-50.
26.《关于我国藏缅语研究概况》载《民族研究动态》1984年第4期。p.16-23.
27.《怒族柔若语概况》载《民族语文》1985年第4期。63-78。
28.《藏缅语复辅音的结构特点及其演变方式》载《中国语文》1985年第6期。p.433-442.
29.《独龙语的基本特点和方言土语概况》载《独龙族社会历史调查(二)》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pp.155-177.
30.《试论邛笼文化与羌语支语言》载《民族研究》1986年第2期。英文稿载美国《藏缅区域语言学》第12卷第1分册,1989。p.53-61.
31.《藏缅语复辅音研究》(英文)载美国《藏缅区域语言学》第9卷第1分册,1986。p.1-21.
32.《谈谈怒族和独龙族使用的语言》载《民族研究动态》1986年第3期。p.13-17.
33.《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羌语、独龙语、怒语、僜语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北京。
34.《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语言学,促进民族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载《云南民族语文》1987年第1期。p.26-32.
35.《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规划概要》(英文)载《国际语言规划学术讨论会文集》,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出版社,1987。pp.115-132.
36.《云南省民族语文工作在稳步前进》载《民族研究动态》1987年第1期。p.48-51.
37.《阿坝藏语语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合著,孙先生执笔)载《民族语文》1987年第2期。p.12-21.
38.《必须加强党对民族语文工作的领导》载《民族语文》1987年第5期。p.3-4.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比较研究问题的一次讨论会》署名本刊记者,载《民族语文》1987年第2期,p.39-40,约3000字。
39.《我的研究简历》(附主要论著目录,英文)载美国《藏缅区域语言学》第10卷第1分册,1987。p.117-125.
40.《语言识别与民族》载《民族语文》1988年第2期。英文稿载美国加州大学《藏缅区域语言学》第15卷第2分册,1992。p.9-17.
41.《谈谈关于设计字母五项原则的体会》载《云南民族语文》1987年第3期。p.2-9.获云南省《云南民族语文》创刊10周年优秀论文荣誉奖。
42.《藏缅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载《云南民族语文》1988年第1期。p.19-27。
43.《论羌族双语制--兼谈汉语对羌语的影响》载《民族语文》1988年第4期。p.56-66.
44.《试论中国境内藏缅语的谱系分类》载西田龙雄60诞辰纪念文集《东亚语言与历史》,日本松香堂出版,1988。pp.61-74.
45.《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撰写羌语、独龙语、怒语、僜语、语言简志等条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46.《阿侬语——一个新语言》(英文)载美国《藏缅区域语言学》第11卷第1分册,1988。p.27-63.
47.《我国开展语言规划的基本情况(论文摘要)》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p.61-68.
48.《藏缅语量词用法比较,——兼论量词发展的阶段层次》载《中国语言学报》第3卷,1989。p.339-355.
49.《少数民族与中国语言规划》(英文),分三期连载于印度《语言规划通讯》1988-1989,中文稿载美国加州大学《中国语言学报》第17卷第1期,1989。p.1-49.
50.《原始藏缅语构拟中的一些问题,--以“马”为例》载《民族语文》1989年第6期。p.12-25.
51.《西番译语考辨》载《中国民族史研究》第2辑,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pp.327-342.
52.《藏缅语族羌语支语言与“邛笼”之间的关系初探》(英文)载美国《藏缅区域语言学》第12卷第1期,1989。p.92-109.
53.《民族语文研究成绩斐然》载四川《民族》杂志,1990年第10期。p.8-9.
54.《计算机多语种语料库的设计和实现》(合著)载《民族语文》1990年第6期。p.30-37.
55.《尔苏沙巴文》载《中国民族古文字图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pp.6-10(彩图),225-226(文字).
56.《羌族双语制的形成和发展》载《语言•社会•文化》,语文出版社。1991年。pp.338
-352.
57.《从词汇比较看西夏语与藏缅语族羌语支的关系》载《民族语文》1991年第2期。p.1-11.
58.《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澳合作项目,英、汉两种文字)(负责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地图和藏缅语分布图的绘图和文字说明),香港朗文出版社,1991年。
59.《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室简介》载《民族语文》1992年第1期。p.77-81.
60.《神秘的羌族邛笼(附照片5幅)》(英文)载新加坡《中国新讯》1992年第5卷第2期。p.52-53.
61.《论藏缅语语法结构类型的历史演变》连载于《民族语文》1992年第5、6期。p.1-9(5),54-60(6).
62.《藏缅语亲疏关系的计量分析方法》(合著)载《语言研究》1993年第2期。p.155-163.
63.《重在贯彻落实,--热烈祝贺<彝语文工作条例>诞生》载《彝语文工作》1993年第1期。p.12-14.
64.《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系列词典述评》载《民族语文》1993年第2期。p.79-80.
65.《白马人今昔(附照片11幅)》(英文)载新加坡《中国新讯》1993年第6卷第3期。p.24-28.
66.《论藏缅语的识别》(英文)载美国《藏缅区域语言学》1992年第15卷第2期。p.1-19.
67.《1991年民族语言研究综述》载《中国语言学年鉴》,语文出版社,1993。pp.26-32.
68.《1992年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载《语文建设》1993年第9期。p.12-15.
69.《第26届国际汉藏语会议简述》(合作)载《国外语言学》1993年第4期。p.37-41.
70.《试论藏缅语中的反身代词》载《民族语文》1993年第6期。p.19-28.
71.《第26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述评》载《民族语文》1993年第6期。p.76-78.
72.《古老而又神秘的羌族(附照片9幅)》(英文)载新加坡《中国新讯》1994年第7卷第1期。p.42-46.
73.《中国少数民族的妇女和儿童(附照片12幅)》(英文)载新加坡《中国新讯》1994年第7卷第3期。p.26-34.
74.《藏缅语中的代词化问题》载《国外语言学》1994年第3期。p.32-38.
75.《再论藏缅语中动词的人称范畴》载《民族语文》1994年第4期。p.1-10.英文稿载日本《藏缅语语法研究的新见解》,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出版,1995。pp.17-29.
76.《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立法问题》(英文)载瑞士《第4届国际语言立法会议文集》1994。pp.303-310.
77.《计算机进行藏缅语语音相关分析的尝试》(合著)载《语言研究》1994年第2期。p.168-180.
78.《冰雪高原上的塔吉人(附照片7幅)》(英文)载新加坡《中国新讯》1994年第7卷第4期。p.52-58.
79.《试论尔苏沙巴文字的性质》载《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pp.204-214.
80.《西藏-世界的屋脊(附照片11幅)》(英文)载新加坡《中国新讯》1994年第7卷第5期。p.46-57.
81.《1992年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载《中国语言学年鉴》,语文出版社,1994年。pp.48-56.
82.《第27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述评》载《民族语文》1994年第6期。p.72-74.
8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中的《四川省》(pp.397-402)、《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p.415-421)、《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pp.614-619)、《羌语》(809-812)、《独龙语》(pp.767-769)、《怒族的语言》(pp.799-802)等调查报告6篇,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1994。
84.《藏缅语人称代词格范畴研究》载《民族语文》1995年第2期。p.1-11.英文稿载美国《藏缅区域语言学》第19卷第2期,p.1-16.
85.《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简介》载《民族语文》1995年第2期。p.76-80.
86.《关于汉藏语系分类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载《国外语言学》1995年第3期。p.43-47.
87.《藏缅语疑问方式试析--兼论汉语、藏缅语特指问句的构成和来源》载《民族语文》1995年第5期。p.1-11.
88.《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载《民族语文》1995年第5期。p.79-80.
89.《汉藏语言分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载《民族研究动态》1995年第1期。p.50-57.
90.《1993年的民族语言文字研究》载《中国民族研究年鉴》,民族出版社出版,1995年。pp.96-111.
91.《继往开来,把汉藏语系比较研究引向深入--汉藏语系理论和方法专题研讨会述评》载《民族语文》1996年第1期。p.67-76.
92.《论藏缅语的语法形式》载《民族语文》1996年第2期。p.1-10.
93.《西夏语鼻冠音声母构拟中的几个问题》载《民族语文》1996年第4期。p.50-60.
94.《禹乡行(附照片7幅)》(英文)载新加坡《中国新讯》1996年第3期。p.46-53.
95.《1993年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载《中国语言学年鉴》,语文出版社,1996年。
96.《中华民族园巡礼(附照片11幅)》(英文)载新加坡《中国新讯》1996年第5期。p.86-95.
97.《世外桃源里的独龙人(附照片12幅)》(英文)载新加坡《中国新讯》1996年第6期。p.26-32.
98.《罗常培文集编辑委员会首次会议在民族研究所举行》载《民族语文》1996年第6期。p.67.
99.《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规划新探》载《云南民族语文》1997年第1期。p.19-28.
100.《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系列词典的编纂》载《词书研究》1997年第4期,p.76-85。
101.《大陆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成就与展望》载台湾《民族研究会讯》第17期,pp.16-26。
102、《中国西南边陲的傈僳族》(英文)载新加坡《中国新讯》第10卷第5期,p.70-74.
103.《论藏缅语中动词的命令式》载《民族语文》1997年第6期,p.10-20.
104.《喜马拉雅语言会议在美国加州举行》载《国外语言学》1997年第4期,p.48.
105.《1994年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载《中国民族研究年鉴》民族出版社,1997,p.141-154.
106.《关于第30届国际汉藏语会议的总结》载《中国民族语言学会通讯》1997年第4期,p-5。
107.《云南的少数民族》连载于新加坡《中国新讯》(英文)和《中国行》(中文),1998年起,每期一篇,至1999年第4期止,共14篇。后翻译成意大利文在意大利出版。
108.《关于汉藏语分类研究的回顾与存在问题》载《民族语文》1998年第3期,p.42-46.
109.《藏语在藏缅语族语言研究中的历史地位》载《中国藏学》1998年第2期,p.128-135.
110.《二十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载《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pp.641-682.
111.《论藏缅语中动词的使动范畴》载《民族语文》1998年第6期,p.1-11。英文稿载美国《藏缅区域语言学》第22卷第1期。
112.《20世纪中国民族语言学的回顾与展望》载《语言与翻译》1998年第4期,p.13-21。
113.《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共20卷)负责修订语言学科条目计76条,增补和重写15条。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114.《中国空白语言的调查研究》载《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第3-17页,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
115.《汉藏语言分类之争及其源流》(与江荻合作)载《当代语言学》1999年第2期,第17-32页。
116.《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的理论总结(简评马学良主编的<普通语言学>》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2期,第155-160页。
117.《走向成熟的二十年(祝贺〈民族研究〉复刊20周年)载《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第12页。
118.《罗常培先生与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纪念罗常培先生百年诞辰》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1999年8月24日第4版。
119.《记阿侬语—对一个逐渐衰亡语言的跟踪观察》载《中国语文》1999年第5期,第352-357页。
120.《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回忆片段》载《田野调查实录》第117-13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21.《原始汉藏语的复辅音问题(关于汉藏语音节结构构拟的理论思考之一》载《民族语文》1999年第6期,第1-8页。
122.《中国喜马拉雅东段的藏缅语族语言》(英文)载美国《藏缅区域语言学》第22卷第2期,第61-72页。
123.《试论纳西语在藏缅语族中的历史地位》,纳西东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1999年10月,载《语言研究》2001年第1期,第90-99页。
124.《论藏缅语族中的羌语支语言》,藏缅语族羌语支语言及语言学研讨会论文,1999年11月,台北。载《语言暨语言学》第2卷,第1期,157-182页,台湾。
125.《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语言及语言学讨论会述评》,载台湾《汉学研究通讯》2000年第1期,第24-28页。
126.《中国社会科学院藏缅语专家孙宏开先生访问记》(台湾清华大学韦介武记录并整理),载台湾《汉学研究通讯》2000年第1期,第6-10页。
127.《藏缅语族羌语支语言学术讨论会述评》,载《当代语言学》2000年第2期,第121-123页。
128.《阿侬语概况》,载《民族语文》2000年第4期,第68-80页。
129.《双语问题与濒危语言保护》,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第9届学术讨论会暨首届国际双语教学研讨会论文,2000年7月,后发表于该会议文集《双语教学与研究》25-38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北京。
130.《多元文化的继承、保存和研究》,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中期会议论文,2000年7月,北京。
131.《原始汉藏语的辅音系统——关于汉藏语音节结构构拟的理论思考之二》,纪念王力先生一百周年语言学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2000年8月,北京。载《民族语文》2001年第1期,第1-11页。
132.《关于统一彝文的几点思考》,第三届国际彝学学术讨论会论文,2000年9月,云南石林。
132.《关于濒危语言问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和民族语文杂志社关于濒危语言问题专题学术讨论会论文,2000年10月,北京。载《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期,第1-7页。
133.《也谈西夏语中的小舌音问题》,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学术讨论会论文,2000年10月,北京密云,后刊载于《宁夏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第59-63页。
134.《少数民族语言田野调查》,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录,载文池主编:《在清华听讲座》(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13-246页。
135.《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回顾》载《中国民族研究年鉴》第87-103页,民族出版社,2000年,北京。
136、《原始汉藏语中的介音问题—关于原始汉藏语音节结构构拟的理论思考之三》,第34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刊载于《民族语文》2001年第6期,第1-12页。
137.《汉语拼音方案与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语文现代化与汉语拼音方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1年12月,北京。
138.《20世纪的汉藏语系语言研究》,载《中国民族研究年鉴》2001年卷,第100-120页。民族出版社。
139.《1994-1997年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综述》,载《中国语言学年鉴》(1995-1998)第227-258页。语文出版社。
140.《西番译语再考》,载香港《中国语文研究》2002年第1期,第84-96页。
141.《王均学术思想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载《民族语文》2002年第2期第32页。
142.《关于西夏语发生学分类问题》,载《国家图书馆学刊•西夏研究专号》2002年增刊,第145-154页。
143.《关于西夏语声母中的复辅音问题》,载《庆祝王均八十诞辰语言学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第228-242页,2002年。
144.《汉藏语演化的历史音变模型•序》2002年,民族出版社,第1-7页。
145.《开创民族语文工作的新局面》,在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年会上的讲话,载《民族语文》2002年第6期,第1-6页。
146.《第8届喜马拉雅语言会议在瑞士举行》,载《民族语文》2002年第6期,第61页。
147.《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载《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语言学》卷,第236-243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
148.《“人类语言学综观”学术研讨会》(与李大勤合作)载《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1期,第82-84页。
149.《关于尔苏沙巴文字的讨论》(英文,与梅西亚合作),载波兰《波兹南语言学和东方学研究》第5卷,第173-188页,2003年。
150.《贺〈语言科学〉杂志创刊》,载《语言科学》创刊号,第10页,2003年。
151.《阿侬语的存在与消失》(英文),载《中国民族》创刊号,第94-105页,2003年。
152.《白马语是藏语的一个方言或土语吗?》,载《语言科学》2003年第1期,第65-75页。英文稿同年载法国《东亚语言学报》第32卷第1期,第61-81页。
15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濒危语言问题专家会议》,载《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4期,第78-80页。
154.《关于羌族双语问题的讨论—兼论汉语对羌语的影响》(英文),载美国《藏缅区域语言学》第25卷第2期,第1-25页,2003年。
155.《全球语言档案会议在斯坦福大学举行》。载《民族语文》2003年地5期第32页。
156.《开展汉藏语同源词研究,确立汉语与藏缅语亲缘关系》,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动态》2003年第20期第2-6页。
157.《汉缅语比较研究•序》,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载《汉缅语比较研究》第1-3页。
158.《我对藏语支语言特点的初步认识》,载《南开语言学学刊》第4辑《庆祝邢公畹先生九十华诞专号》第17-25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9.《描写中国语言使用的国际音标及附加符号》(与江荻合作),载《民族语文》2004年第1期第47-52页。
160.《汉语拼音方案与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载《语文现代化和汉语拼音方案》,语文出版社,2004年,第103-112页。
161.《孙宏开》载《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卷,第1163-1169页。
162.《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使用和发展》(英文)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语文政策—理论与实践》第179-199页,美国Kluwer出版公司2004年出版。
163.《嘉绒语在藏缅语族语言中的历史地位》载《汉藏语研究—纪念龚煌城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第297-314页,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2004年。
164.《中国语言学百年丛论•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北京市语言学会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第258-280页,2004年。
165.《37届国际汉藏语会议在瑞典隆德举行》载《民族语文》2005年第1期,第50-51页。
166.《少数民族语言规划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载《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1期,第13-17页。
167.《汉藏语系里的一个疑问语素》载《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学术论文集》第254-262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
168.《二十世纪西夏语言研究》(合著)载《二十世纪西夏学》第125-139页,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约12000字。
169.《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我国的语言识别问题》载《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3期,第26-28页。
170.《纳西东巴文字字素研究•序》民族出版社,2005年。
171.《中国民族古文字古文献研究丛书•总序》民族出版社,2005年。
172.《李方桂文集卷4•编者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173.《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改进和改革》(p.69-95)、《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p.38-52),载《中国民族语文工作》民族出版社,2005年。
174.《对一个正在衰亡语言的研究——阿侬语》(英文)载德国《国际语言社会学》杂志173期第143-158页,柏林,2005年。
175.《汉藏语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载《语言科学》第1期,第49-52页,2006年。
176.《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的记录和保护》载《中国民族》第5期,第32-33页,2006年。
177.《重视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的记录和保护》载《满语研究》2006年第1期,第56-60页。
178.《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活力排序研究》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6-10页。
179.《中国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的抢救与保护》载《暨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126-129页。转载于《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与文化发展政策和法律的国际比较》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P.109-115页,2008年。
180.《民族语文研究如何面对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载《西南民族大学》2006年第12期,第1-2页。
181.《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综述(1999-2003)》载《中国语言学年鉴》第265-304页,商务印书馆,2006年。
182.《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修订审稿会议召开》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第2版。
183.《族群关系与语言识别》载戴昭铭主编《人类语言学在中国》第30-42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184.《民族所少数民族语言合作取得重要进展》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第2版。
185.《羌语普查纪实》载揣振宇主编《伟大的起点——新中国民族大调查纪念文集》第283-29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186.《为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是民族平等权利的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探索》载《民族报》2007年12月总694期。
187.《为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进程》载《民族报》6-7版,2007年12月。
188.《缅甸语与汉藏语系比较研究•序》汪大年著,昆仑出版社,P.31-33。2008年。
189.《汉藏语研究方法之我见》载《语言科学》2007年第6期,第60-61页。
190.《汉藏语系语言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访李方桂先生》载《中国语言学集刊》第2卷第1期。P.249-261。2007年。
191.《关于汉藏语系里的代词化现象——一个语法化的实例》载《东方语言学》P.1-4,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
192.《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序》民族所南方语言学室编,P.1-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93.《汉语拼音方案与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与改革》载《语言文字应用》增刊,P.91-96,2008年。
194.《中国空白语言的田野调查》载《语言学论丛》2006年第36辑,P.30-41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
195.《羌族释比文化研究•序》陈兴龙著,四川民族出版社,P.1-3页,2007年。
196.《改革开放以来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载《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308-318,2008年。
197.《民族语言文字研究30年》载《中国民族学3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241-321页,2008年。
198.《北京大学语言专修科追怀》载《南大语言学》第3编,商务印书馆,P.341-348,2008年。
199.APreliminaryStudyontheVitalityOrderingofMinorityLanguagesinchina,Macro-linguistics,Vol.2,No.2,p.1-13,NewYork,2008。
200.《汉藏语词汇数据库检索系统的价值和功能》(与江荻合作)载《汉藏语学报》,商务印书馆,第217-225页,2008年。
201.《为建设汉藏语系大厦添砖加瓦》载《我在现场——亲历改革开放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392-402页,2009年。
202.《进一步完善规范彝文方案,促进彝族地区文化经济发展》,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2期,P38-41页。
203.AlgunasReflexionesenTornoalaCoexistenciaArmoniosadelasDiferentesLenguasenChina,载西班牙ElFuturodelasLenguas,P135-147,2008。
204.《罗常培先生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的贡献》载《中国语文》2009年第4期,第306-310页。
205.《加紧抢救和保护濒危少数民族语言》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2009年第13期,总第490期第12-16页。
206.《汉藏语系假设——中国语言学界的“歌德巴赫”猜想》载《学术探索》2009年第3期第110-115页。
207.《历史流淌在释比的唱颂中》载上海《社会科学报》2009年6月25日第6版。
208.《丝绸之路上的语言接触和文化扩散》载《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第52-58页。
209.《汉藏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节选)载《汉字文化》2009年第4期,第11-12页。
210.《中国双语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载《中国双语教育与研究通讯》2009年第1期第29-33页。
211.《关于怒族语言拼音方案问题》载《怒族研究》2009年第5期第5-6页。
212.《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思考》载《构建多语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第28-32页,《民族出版社》2009年。
213.《情系西南民族五十载——写在李绍明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8期,第10-15页,2010年。
214.《他们为什么是一个语族,因为关键词发音相近(藏缅语族)》载《中国国家地理》第8期第24-27页,2010年。
215.《我们为什么重视羌族,因为古羌族是华夏民族的祖先》载《中国国家地理》第9期第134-141页,2010年。
216.《语言学家孙宏开先生访谈录》曾穷石撰稿,载《中国人类学评论》第6辑第168-189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6月。
217.《见证中国民族古文字学科发展三十年——写在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30周年之际》,载《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30周年纪念文集》第23-29页,2010年7月,承德。
218.《孙宏开先生访谈录》江荻访谈,载《中国民族研究年鉴》2008年卷第225-242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
219.《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思考》(日文,藤井久美子译)载日本《语言多样性的新视角》日本东京三元社,2010年10月,第47-57页。
220.AQuestionMorphemeinLanguagesofSino-TibetanFamily,LinguisticsinChina,No.1,P.275-292,WorldPublishingCorporation,2010.
221.《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程度以及相关问题研究》(日文,藤田美佐译),载日本《东亚语言复兴》,日本三元社,2010年8月。
222.《藏缅语族语言里的“数”及其表达方式》载徐丹主编《量与复数的研究——中国境内语言的跨时空考察》第24-38页,约14000字,2010年10月,商务印书馆。(2011年收到样书)
223.《袁家骅文选导读二——六则》载《袁家骅文选》第5-13页(该文选由王福堂和孙先生合作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2011年收到样书)约8000字。
224.《汉藏语系历史类型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载《语言研究》2011年第1期,P.113-120,约18000字。
225.《古代羌人和现代羌语支族群的关系》,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第1-7页,约14000字。
226.《羌族萨朗文化研究》序,陈兴龙著,四川民族出版社,2010.12,第1-3页。
227.《汉藏语研究四十年•序一》载《汉藏语研究四十年》第1-5页,约12000字,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28.《汉藏语研究40年——写在第40届国际汉藏语会议召开之际》载《汉藏语研究四十年》的主题论文第6-8页,约5000字,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29.《语言濒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第1-7页,约12000字。
230.《我的怒族情结》应约稿而作,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8月11日《家园》版。约2000字。
231.《同源词研究:汉藏语系各族群渊源关系的“密匙”》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9月1日《前沿》第5版。约3500字。
232.《关于原始汉藏语音节结构的理论思考》载《汉藏语同源词研究》(四)p.151-202,广西民族出版社,2011年。
233.《高本汉对中国语言学的贡献》载《中国语言学报》总第5期,262-271页,约12000字,商务印书馆,2011年。
234.《羌语支在汉藏语系中的历史地位》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第6期第133-138页,约11000字,2011年。
235.《甘肃青海地区文化生态多样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本文为2010年8月应北京大学和甘肃省政府邀请在兰州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高级论坛上的主旨讲演稿,载《生态文明与绿色长征》第77-81页,约8000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
236.GeographicalpatternsofChineseethnicminoritypopulationcompositionandethnicdiversity.(合作)ChineseGeographicalScience,21(4):454–464,2011.
237.汪大年《缅甸语汉语比较研究》序一,北京大学出版社,约3000字,2012年。
238.《关于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加强羌语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意见》载徐大明、王铁琨主编《中国语言战略》(第一辑),8-11页,上海译文出版社,约6000字,2012年。
239.《拯救濒危语言保护语言多样性》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5月7日B-04语言学版“学科关注”栏,约2500字。
240.《原始汉藏语语音系统的拟测》复旦大学第二届语言进化与遗传进化国际会议论文,载《现代人类学通讯》2011年第五卷第150-154页,约7000字。
241.《孙宏开》载张宜著《历史的旁白——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口述实录》第202-22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约30000字,2012年。
242.《<现代汉语词典>应该积极反映客观语言生活》载《中国语文》“词典收录字母词笔谈”栏目,2013年第1期,第84-85页,约2500字。
243.《把一生献给我热爱的民族语文研究事业——西南边疆语言与文化专家访谈录之五“孙宏开专访”》,罗自群问,孙宏开答。载《百色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32-39页,约15000字。
244.《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孙宏开研究员访谈录》宋伶俐记录整理,周俊勋修订,载《华西语文学刊》第七辑,第1-15页,约24000字,兼刊登封里彩色照片及《孙宏开教授简介》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2012年12月。
245.《论史兴语的内部差异——兼论语言识别的通解度方法》载《民族语文》2013年第2期,第21-30页,约15000字。
246.《再论西南民族走廊地区的语言及其相关问题》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第29-39页,约21000字。同期封里整版介绍孙宏开学术贡献并附照片。同时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民族问题研究》第8期,语言文字学第9期全文转载。
247.《羌族“释比”语源考》载《阿坝高等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第5-7页,约6000字。
248.《回忆与胡明扬先生相处的日子》载《烛照学林——胡明扬先生纪念文集》第30-35页,商务印书馆,2013年6月,约4000字。
249.《重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中一些特殊语音现象的记录、分析和规范》载《大江东去——王士元教授80岁贺寿文集》第153-160页,约9000字,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3年。
250.《语言的底层问题•序》载陈伟译《语言的底层问题》第1-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约3500字。
251.《从词汇比较看白马语内部的方言差异——兼论语言身份的识别方法》载《甘肃高师学报》2013年第4期,第5-10页,约11000字。
252.《关于<大理丛书•白语篇>及白语的研究》载《白语研究论文集•序》1-4页,上海中西书局,2013年,约3000字。
253.《第46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述评》载《民族语文》2013年第5期第62-64页,约4500字。
254.《首届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序》载《首届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第1-5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年,约3500字。
255.《白马语的定位与保护》载《首届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第1-9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年,约7000字。
256.《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2月30日B01版,约2000字。
257.赵曦、赵洋著《神圣与秩序——羌族艺术文化通论•序》,约2000字,民族出版社,2013年。
258.《中国语言地图集•少数民族语言卷》(第二版)负责南方少数民族语言、藏缅语族语言、羌语支语言、四川少数民族语言等四幅图的原始资料提供和文字说明撰稿。还审核了其他部分图稿,商务印书馆,2012年。(2014年2月见样书),合计约30000字。
259.《关于语言身份的识别问题》载《语言科学》2013年第5期,第449-459页,约16000字。(2014年3月20日收到样刊)。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4年第6期全文转载。
260.《汉语拼音方案与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与改革》载《语言文字应用》增刊,第55-56页,2013年,约2000字。
261.《见证中国民族古文字、古文献学科发展30年》,载刘楠来主编《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回忆•政法社会卷》第228-23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约8000字。
262.《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载刘楠来主编《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回忆•政法社会卷》第238-25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约11000字。
263.《汉藏语系语言的共同创新》载《民族语文》2014年第2期,第3-13页,约16000字。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2014年第9期全文转载。
264.《我与王静如先生交往的二三事》载杜建录主编《西夏学》第九辑,第三届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暨王静如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专辑(上)4-5页。约1000字。
265.《从“绝学”到“显学”——读史金波先生《西夏文教程》有感》载《宁夏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第100-103页,约7000字。
266.《从语言的性质和功能看保护濒危语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载《民族翻译》2014年第2期,第5-13页,约13000字。
267.《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濒危文字文献调查研究丛书•总序》第1-4页,约5000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268.《我的白马情结》载陈霁《白马叙事•序》,1-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约2500字。
269.《羌语的调查研究》与刘光坤合作,载《阿坝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3期,第5-12页,约17000字,2014.
270.IssuesinSino-TibetanHistoricalTypology,EditedbyFengShiandHongminZhangLinguisticsinChinaP.233-247,WorldPubishingCorporation,Beijing,2014.
271.《从语言学视角看藏缅语族若干文化圈的形成》载陈井安等主编《民族走廊——互动、融合与发展》,P.1-10,约11000字,光明日报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2015年。
272.《前缀,前置辅音还是二者兼而有之——有关汉藏语系音节结构构拟的讨论》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第13-17页,约10000字,2015年。
273.《跨喜马拉雅的藏缅语族语言研究》2013年12月北京语言大学首届中国周边语言文化论坛论文,载《民族学刊》,2015年第2期,第69-76页,约16000字。该稿的英文摘要刊于同期122-125页。
274.《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规划百年议》,载《青海民族研究》2015年第2期,第91-99页,约22000字。
275.《藏羌彝走廊的语言与文化》,意大利罗马大学学者TommasoPreviato博士2015年2月17日对孙宏开的采访稿,意大利文版2015.4.8日刊登于意大利网站《中国论坛》,英文稿2015.5.11日发表于澳大利亚网站《中国故事》,约8000字,附有照片。
276.《建议在“十三五”期间开展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研究的建议》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2015年5月25日正刊254期(总4611期)第1-5页,约4500字。
277.《关于怒族语言使用活力的考察——兼谈语言传承和保护的机制》载《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5-11页,约11000千字。
278.LanguagePolicyofChina’sMinorityLanguags《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英文)载王士元、孙朝奋主编《中国语言学牛津手册》第541-553页,约11000字,牛津大学出版社,2015。
279.《华夏语——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的语言集团》载《百色学院学报》第2期,第60-61页,约3500字,2015年。
280.《东亚地区的语言及其文化价值》载《暨南大学学报》第9期,第1-13页,约22000字,2015年。封里以“学人风采”刊载了孙宏开的简历和照片约1500字。
281.《西夏语声母系统拟测》载《语言科学》第1期,第页,约20000字,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