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总理梁士诒
作者:邸永君 日期:2009-03-19 浏览次数:3335





翰林总理梁士诒小照





梁士诒所书扇面

    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曾活跃着一位广东籍翰林,名梁士诒。他科举起家,书生从政,无书不观,热心兵事,娴于经济,几落几起,官至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当时政坛主要人物袁世凯、孙中山、徐世昌、张作霖、段祺瑞、乃至蒋介石,均曾对其刮目相看,值得一书。
    一、科举入仕 实业股肱
    梁士诒(1869-1933)祖籍广东三水,早年与其父梁知鉴(后考中举人)同在本乡、广州、香港读书,后又曾与梁启超同于佛山书院游学。光绪十五年(1889年),两人结伴参加乡试,同时中举。翌年,赴京会试,落第而归;两年后再应会试,仍不第。南归途中,逗留上海,开始倾力搜罗新书和译本,究治财政、河渠、农业等实学。光绪二十年(1894年),第三次公车赴京,终得金榜题名。据朱保炯等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卷下,士诒获甲午科二甲第十五名进士;另据朱汝珍编《词林辑略》卷九,梁士诒,字翼夫,号燕孙,广东三水人。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官至邮传副大臣,署理邮传大臣,当然这是指其在清亡前的官职。
    士诒热心国事,敢作敢为。考中进士后不久,甲午战争爆发,清廷惨败,朝野忿忿。他与30余人联名上书,请究李鸿章不备而战之责。翌年,士诒任编修,时清廷鼓励翰林回乡振兴教育,数年后可按业绩授职。士诒告假返乡,受聘为凤冈书院主讲。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回京,先后入武英殿、国史馆、编书处任协修。庚子之乱起,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先后入京,士诒离京避乱回粤,仍入凤冈书院主讲,后改书院为学校,成为三水县创立新式学校之第一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6月,为网罗登进新型人才,清廷仿康熙、乾隆时故事,诏开经济特科。士诒在京应试,首场点为一等第一,朝野有“特元”之誉。而慈禧太后自打压戊戌变法后,最恨康梁,对粤籍士人亦深怀偏见。她听信流言,误以其为梁启超之弟,康有为又名祖诒,即所谓“梁头康尾”,一怒之下,推倒重来,士诒落第。然此变故反而使士诒在京师士林中声名大燥。当时,直隶总督袁世凯热衷新政,其志不小,闻士诒精通“时务”,年富力强,即通过天津海关道唐绍仪介绍,礼聘其至天津,任北洋总书局总办,《袁世凯兵书》多出其手。翌年秋,清廷委唐绍仪为议藏约全权大臣,绍仪奏调士诒出任参赞协助。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初,二人联袂出使印度,经数月努力,与英国签订《续订藏议条约》,确认中国对西藏拥有领土主权。其间,士诒派人调查印度鸦片的种植、制炼、税收等情况,撰写详细报告,并拟出各种禁烟方案,为促成清廷1906年9月颁布《禁烟谕令》,以及同年11月拟定《禁烟章程》十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久,士诒受任铁路总文案,参与缔结《中日东三省条约》,以后又设置督办五路总公所。自此,开始涉足交通领域,在他经营下,强大有力的交通系官员集团逐渐形成。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士诒因办理外交得力,奉旨以五品京堂候补,在外务部丞参上行走,并记名丞参。10月,清廷增设邮传部,统辖航、路、邮、电各业,并接管商务及督办大臣所管之铁路,派士诒接管铁路。翌年1月,助绍仪督办京汉、泸宁、道清、正太、汴洛等五铁路事宜。4月,邮传部设置五路提调处,士诒任提调,主管五铁路,开始大力经营我国近现代交通事业。首先设立交通银行,以期解决此前办铁路须向外国银行借款,分储汇划造成损失的弊端。并改提调处为邮传部铁路总局,专管各路借款与行政,士诒任总局局长兼交通银行帮理。而后开始发行公债,赎回京汉铁路路权。宣统二年(1910年)2月,士诒对铁路总局进行改组,随即考察黄河桥工,查勘广九铁路全线。在其经营铁路四年多的时间内,境内铁路在五路基础上又增加京奉、广九二线,后又再筑津浦、吉长、株萍三路,使线路扩展十条。其间,对外更改合同以收回主权,对内则扩展线路清理积弊,对我国早期铁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至此,以梁士诒为灵魂的交通派系新政官员集团已基本定型。
    三、民国新贵 帝制元凶
    宣统三年(1911年)初,唐绍仪被解职。与士诒已结宿怨的盛宣怀出任邮传大臣。他排斥异己,奏请撤消梁士诒铁路总局局长和交通银行帮理职务。当年10月,武昌事起,清廷风雨飘摇,不得已起用三年前被罢黜的袁世凯出山组阁,士诒时来运转,被起用为邮传部副大臣、大臣。在世凯一石二鸟,近逼清廷逊位,远迫孙文辞职的过程中,士诒参与其间,用心颇力。袁世凯于3月1日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士诒因“主持内外,厥功甚巨”被任命为总统府秘书长。从此成为新朝枢密,掌管内政、外交中枢大权,承上启下,联系内外,坊间有“二总统”之目。5月,又兼任交通银行总理。8月下旬,孙中山进京与袁世凯会晤,前后计13次,探讨中外大事,国计民生,士诒不离左右,三人于实业救国方面,理念相合,言语甚恰。9月,袁世凯任孙中山为铁路督办,全权策划全国铁路建设;而士诒则以交通系首领、全国铁路协会会长身份,全力支持孙中山的铁路建设计划。
    民国初年,新旧交割,政局纷乱,群雄蜂起。士诒为袁世凯倚重,遵其旨意,利用桑梓人脉,先挑拨广东新锐胡汉民与陈炯明关系,使陈拥袁;继而以为父祝寿之名,回粤收买粤籍将领拥袁;遣其胞弟梁士訏赴香港活动,促成广东军变,取消独立,南方反袁军事同盟瓦解,因而在挫败孙中山等人发起的“二次革命”、平息南方诸省反袁过程中立下大功。袁世凯踌躇满志,急于做正式大总统,命士诒于九、十月间组织公民党,胁迫国会,选举袁为大总统。此时,财政总长周学熙告假,士诒出任财政部次长代理部务,既掌握中枢大权,又控制交通、财政大权,得“梁财神”之号,交通系进入鼎盛时期。
    然而,袁世凯得陇望蜀,梦想称帝。于1913年11月下令解散国民党。翌年又解散国会,熊希龄内阁倒台。5月,又取消国务院,改设国务卿,在总统府内设政事堂。士诒颇不理解,表示反对,而被世凯逐出总统府,出任税务处督办,8月,任国内公债局总理。袁世凯玩弄帝王之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士诒在连吃苦头后,悟出“赞成帝制是不要脸,不赞成则是不要头”之情势,转而在袁世凯称帝过程中,在财政上大力支持,成为帝制派中坚。
    洪宪帝制闹剧般草草收场后,世凯于1916年6月病逝。1916年7月,北京政府着手惩治帝制策划操办者。西南方护国军方面原提出一个惩治祸首名单,除筹安会“六君子”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和胡瑛外,加上梁士诒、朱启铃、段芝贵、周自齐、张镇芳、雷震春、袁乃宽等所谓“七凶”,合称“十三太保”。总理段祺瑞欲息事宁人,力主折衷,主张将帝制派与被缉拿的国民党人一同予以特赦。而大总统黎元洪则认为不能将两者混同,黎、段意见相左。而西南方面坚决要求惩办,为了满足要求,经多次磋商,北京政府于7月14日发表惩办帝制祸首命令,将杨度、孙毓筠、顾鳌、梁士诒、夏寿田、朱启钤、周自齐、薛大可等8人列为祸首。士诒见大势已去,偕弟士訏逃往香港避难。是年底,执掌交通、财政的曹汝霖,与陆宗舆、章宗祥等亲日派渐成气候,形成新的交通系。
    在避难期间,士诒仍不忘国事,尽力而为。1917年7月1日,张勋等人在北京拥戴清帝溥仪复辟。士诒在香港分别致电唐绍仪、叶恭绰、陆荣廷等,声援讨逆。在得知叶恭绰参与段祺瑞在马厂誓师讨伐张勋,由交通银行提供资助,便立即致电叶,由津行拔款200万元。同年10月,士诒应邀访问日本,力主和平统一中国,提出“中国提供天然及劳动力,日本提供资本和技术”等主张,并拟订出中日实业合作的详尽计划。
    1918年2月,北京政府宣布特赦,对梁士诒、朱启钤、周自齐三人免予追究。3月,士诒回到北京,6月被选为交通银行董事会董事长,8月,被选为安福会参议院院长。10月,徐世昌当选为大总统,段祺瑞辞去总理职务,梁士诒重新活跃于北京政坛。他致力于与西南护法军政府联络,以期南北和平统一,并重新与孙中山建立联系。是年,一战结束,士诒此前策划派出劳工20万赴欧,也是使得中国取得了参加巴黎和会资格的因素之一。1919年1月,士诒出任外交委员会委员和战后经济委员会委员。此时,列强又有暇关注在华利益,由英美两国出面,策动中国铁路国际共管,实行各国在华利益均沾;又组织英、美、法、日四国银行团,利用贷款控制中国实业。梁士诒通电全国,反对国际共管中国铁路,并组织铁路救亡会,发行救亡月刊。士诒先后发表《铁路统一谈》和《外人实行以经济亡我之危机》等文,联合中国、交通、金城、汇业、新华、盐业等银行,发起组织中华银公司,以对抗四国银行团。1920年2月,他创办山西同宝煤矿公司,3月,再任国内公债局总理,6月,出任毛革改良会会长,9月,任华北救灾会会长,致力于振兴中国实业和救灾活动。
    三、盛极而衰 回归士林
    1920年9月,民国政府宣布梁士诒获一等火绶宝光嘉禾章,由大总统徐世昌亲自授勋。12月,经张作霖推荐,士诒任国务总理。这是其仕途之颠峰。31日,梁士诒会见日本公使,表示胶济铁路由中国政府借款自办。不料外间传言他向日方借款自办,一时掀起强大的反梁倒阁风潮。广州军政府也下令通缉徐世昌、梁士诒,直系军阀吴佩孚乘机攻击他们“卖国媚外”,断送胶济铁路,扬言要诉诸武力。士诒成众矢之的,不得已于次年1月托病请假,5月,避走日本,不久后第二次避居香港。
    1923年2月,孙中山回广州,第三次组织政府,邀请梁士诒共商国是。士诒选派叶恭绰、郑洪年支持孙中山,分别担任大元帅府财政部部长和次长。翌年3月,士诒从香港启程,赴欧美实地考察各国战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状况,至9月初经日本返港。
    直奉战争后,段祺瑞重新执政。1925年3月,梁士诒应邀赴京参加善后会议。5月至9月,先后任财政善后委员会委员长、交通银行总理、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和关税特别委员会委员。1927年1月,张作霖的“安国军”总司令部设立政治、外交、财政讨论会,士诒被聘为政治讨论会会长,极力对抗国民革命军北伐。次年2月,任税务处督办。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殒命,北洋政府时代至此结束。梁士诒被国民政府通缉,落荒而逃,第三次避往香港。
    蒋介石上台后,为赢得支持,决意起用一批北洋时代耆旧。1932年初,介石在上海召开“国难会议”,梁士诒应邀至泸。正遇“一•二八”事变爆发,士诒以私人名义致电英国首相麦克唐纳,请其联合各国,制止日本暴行。由于“国难会议”延期,士诒先回香港。1933年2月,蒋介石为免段祺瑞为日人所利用,将其迎至上海。段眼见国难日深,多次电请梁士诒北上共商大计。梁于3月3日抵泸,曾会见记者,畅谈抗日要旨及后方给养问题。不久发病就医,至月底已不能起床,入院治疗,于4月9日终告不治,享年六十有四。葬于故里三水白坭镇岗头村。
    四、倾心国故 播惠后人
    梁士诒尽管热衷新政,且身体力行,但心灵深处尊孔敬儒,趋与保守。1914年3月,士诒曾奉大总统袁世凯之命,以总统府秘书长身份,至北京孔庙代行祀孔之礼。礼毕,士诒宣讲《论语》中“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一章,以弘古道。士诒故里广东,临近香港,三次下野,皆择此蛰居。他早年便提携咸丰朝翰林叶衍兰之孙叶公绰(粤籍名流,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财政奇才,兼擅金石书画),使之成为交通系第二首领。而公绰亦招贤纳士,为香港文化事业奠定了坚实基业。二十年代开始,革命渐兴,文脉奄奄,士诒、公绰乘机罗致人才,召集大批饱学之士来港定居,而当时香港华人富商“养士”之古风犹存。他们邀集不少前清翰林,在香港大学等学府执掌教习并著书立说,如赖际熙[(1865—1937),广东增城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陈伯陶[(1854—1930),广东解元、光绪十八年(1892年)探花]、岑光樾[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区大典[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授编修]、温肃[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任宣统帝师]、张学华[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后任翰林院检讨]、朱汝珍[(1870—1942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末科榜眼]等;此辈名重才高,多才多艺,对香港的文化教育、藏书出版,乃至书法绘画、以及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朱汝珍太史晚年任香港孔教学院院长,就中华文化之延续与广大而言,堪称先知与前驱也。而富商诸如“南北行”等成功人士则以财力资助文化艺术活动,使中华文化得以在殖民地背景下仍薪火相继、灵根再植,使香港至今仍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独具特色与优势。饮水思源,梁士诒先生功不可没。
    士诒虽客居香港,但一直对其回归祖国抱有信心。1929年12月初,香港千年古刹青山寺重建告竣,作为中国通的港督金文泰应邀题写“香海名山”四字匾额以赠,而士诒题写“楼观参差,清夜闻钟通下界;湖山如此,何时返锡到中原”楹联。在揭幕典礼上,诸多香港政要名人应邀出席,金文泰与梁士诒不期而遇。文泰读罢此联,大为不悦,质问士诒曰:“‘返锡到中原’是何意?香港现在我英国之治下,包括您现在也受庇护于大英帝国,您是否还指望香港能回归中国?”士诒莞尔笑曰:“那只是时间问题。但我也想让您增些学识。此联所出典故‘卓锡’乃佛教语,意为古时老僧人上山修行,皆持一锡杖。而‘中原’则指佛教最高境界。现在青山寺僧人面对此地幽山美水,不知何时便要返佛教乐土,不免有依依不舍之感。依您之见,此联贴切否”?金文泰自知此联有弦外之音,但又无言以对,只得微笑点头称是,以显绅士之雅。而香港于上世纪末回归祖国,士诒之畅想终成现实。
    此外,士诒还是于海南岛设省的首倡者之一。早在民国元年(1912年)9月,广东旅京同乡会聚首于北京粤东新馆,欢迎孙中山先生入京,莅会者三十余人。梁士诒被推为主席,登台述说欢迎孙先生之旨。广东进士陈发檀有云:“中国有两大岛:一台湾,一琼州。台湾已被日本占去,惟余琼州,万一再为法占,则全国受影响。若欲整顿,非将琼州改为一省不可。其改省之理由,首在建设榆林军港,启发天然物产,及移八府之民以实边防。但一切行政之费,非得中央政府扶助及借外债不可。此事请孙先生帮忙。”随后,士诒立即表态支持,其曰:受陈君的“萌芽”启发,广东僻处一隅,去中原颇远,且山多田少,民食不足自给。从前粤人争往外洋谋食,近因各国禁阻华工,粤华侨恐无立足地。近虽有殖民于东三省或蒙古之说,然其地苦寒,与粤人体质不相宜。琼本广东九府之一,粤人移此,必能相合。然非改为省,而请中央政府协济,则此事原不易言。昨与孙先生谈及此事,今日又得琼州陈君为之萌芽,诸君以为然,则请研究如何进行可也。”其后,政局动荡,白云苍狗,中原纷争逐鹿,城头屡换王旗。经济实业,何遑顾及?1988年,海南终于得以建省,已是七十余年以后的事情。
    综上所述,梁士诒先生以科举起家,凭才华入仕,入翰林而留心实学,选特元而失之交臂。保朝廷而初建功业,遇世凯而平步青云。民国新贵,有“二总统”之称,实业奇才,得“梁财神”之号。修铁路而宏图大展,助帝业而获罪元凶。然学富五车,一腔热血;海内遍交知己,香港凝聚英才。倡海南建省,有先知之智;信失地复归,怀桑梓之情。虽客死异乡,然魂归故里。此时此刻,抚今追昔,真心感佩老前辈之胆识睿智也。
    

文章来源:网络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