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横刀”与“昆仑”——谭嗣同绝命诗解
作者:蒋佩春 日期:2008-10-30 浏览次数:3045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首诗是戊戌变法的维新志士谭嗣同临刑前题在刑部监房墙壁上的绝命诗,诗人不久便慷慨就义,以血祭维新事业。该诗如实表现了诗人舍身取义,豪气冲天的壮烈胸襟。烈士的凛然正气受到人们景仰的同时,该诗也得到大家的喜爱而广为流传。但在对诗义的理解上存有偏讹,如近读《光绪和戊戌变法》书,后两句的译文是:“我手持钢刀,朝着苍天大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南海先生(康有为)啊,我们是肝胆相照,象昆仑一样的巨人,我留在这里,望你还要担负起拯救中华危亡的重担!”
    笔者以为如此的解释让人难以苟同,歧解主要表现在对“横刀”和“昆仑”二词的理解上。为正确理解其义,本文对全诗作一诠释。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两句取义于东汉朝的两则典故。张俭是灵帝时人,初为山阳东部督邮,曾严劾宦官及其家属罪恶,为当时太学生所景仰。建宁二年,党锢祸起,张俭受迫害逃亡,所经处人皆因重其名行,愿为隐匿,虽破家灭族亦不顾。杜根在邓太后及外戚掌权时,直言上书,称皇帝已年长,请归政于帝。邓太后大怒,令以缣囊扑杀于殿上。杜根被击昏,醒来后假死瞒过验刑人,暴尸三天,以至眼内生蛆,后侥幸逃命。谭嗣同拥光绪帝维新,受到慈禧太后及守旧派政变缉拿的镇压,引古以照今,表明对维新事业的坚定信念和置生死度外的凛然态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两句堪称经世名句。诗人铮铮铁骨,视死如归,感人至深。“横刀”二字,多解为诗人持刀,实为错讹。理由有二:其一、作为兵器的刀,有长短之分。长刀须双手持刀,有横拿法。如汉将关羽所用的青龙偃月刀,在华容道阻截曹操,是横刀立马拦住去路。而短刀是单手握刀,少有横刀拿法,持刀皆为顺拿。谭嗣同师从大刀王五学武,学的是短刀。其二、谭嗣同届时已被押在狱,无刀可拿。所以,“横刀”不是自己横刀,而是横刀就刑之意,是刽子手横刀。用句俗话说,是“刀架脖子”的意思。谭嗣同就刑时大叫:“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就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写照。陈然烈士诗:“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与此豪迈就义的心情可说是同出一辙。
    关于“两昆仑”的解释,除了上述的指谭嗣同和康有为两人的说法,还有梁启超的说法,认为是指康有为和大刀王五。再有一种说法,是说胡七和大刀王五两人。笔者以为第三种说法最可靠。
    原来,谭嗣同才气过人,既善读书,也酷爱习武。他居北京时期,与北京武林中的大刀王五、通臂猿胡七过从甚密,向二人学习太极拳、形意拳、单刀、锏等武艺。二人是北京武林“十八兄弟”的首领,谭嗣同住在北半截胡同浏阳馆时,胡七、王五二人几乎天天都去找他。案发时,二人有弟子在清宫任戍卫,预先得到情报,连夜来告诉谭嗣同。谭嗣同不愿连累其为官的父亲,当即烧掉家信,又模仿其父笔迹写训斥自己的假信。胡七、王五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多次催促谭嗣同快走。谭嗣同近天亮时写完七封假信。此时清捕快蜂拥而来,他催促王、胡二人快走,自己决意留下。二人无奈,施展轻功跃房离去。
    “昆仑”在诗中的含义并不是指昆仑山,用来衬托人的伟大。乃是出自唐传奇中裴铏所著《昆仑奴》故事。故事讲崔姓书生看中豪门婢女,其西域奴仆(昆仑奴)施展轻功,夜入豪宅毙杀猛犬,背出婢女与崔生相会。后事发,众兵丁围捕昆仑奴,在刀剑如林,攒矢如雨的情况下,昆仑奴飞跃而起,疾如鹰隼,不知所去。所以,“昆仑”二字,乃“昆仑奴”的意思,在诗中用来指代具有飞檐走壁武功绝技的大刀王五和通臂猿胡七。二人与谭嗣同肝胆相照,临危报信并陪伴谭嗣同一夜,最后不得已用轻身术逃去。
    下面试将谭嗣同的这首绝命诗译成白话:
    象张俭的那样去逃亡,我想一定也会受到望门投止[注1]的接待;但我还是象忍死须臾的杜根,接受命运的安排。我横刀就死前将仰天大笑,笑我死得其所;我去赴死,而两位肝胆相照武艺超群的兄弟仍在,使我欣慰。
    
    注1:望门投止:看到人家就径直去投宿,无须有被拒绝的顾虑。说明逃亡人的正义事业
    乃人心所向,得到人民的支持。
    
文章来源:蒋佩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