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依然是一段值得回顾的历史
作者:魏忠 日期:2008-10-24 浏览次数:1142
    踌躇再三,决定还是动笔写一下,今年应该是上山下乡插队40周年纪念了。当年为了建设祖国,人们艰苦奋斗,取得过重要的胜利,也走过很多弯路,很多人为此付出重大代价。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缅怀那逝去的生活,我们可以获得宝贵的精神财富。古罗马历史学家西塞罗说过:“人若不知出生以前发生的事,将永如幼童。”我院近代史所的雷颐先生也说:“记住过去并非要睚眦必报,而是要更好地面对未来,遗忘并不是走向美好未来的通行证。”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就有了上山下乡的活动,当时毛泽东在河南陕县大李庄乡合作化材料上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去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句话为后来的知识青年指明了前程。那时也涌现出一些优秀的青年,如:王孟筠、万伯翱、邢燕子、侯隽、董加耕、鱼姗玲等,在崇拜英雄的年代,他们成为一代青年的楷模。但真正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始,是文革期间1968年9月份以后,当年12月22日毛泽东的最高指示发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这一运动形成了高潮。以66、67、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俗称“老三届”)为先导和主力,先后有1700多万知青,告别父老亲人,打着背包,拎着脸盆,奔赴了广阔天地。那段最高指示,我至今能背得一字不差。回想当年奔赴东北、内蒙、山西、陕西的北京知青,在北京站高音喇叭播放的革命歌曲中,踏上火车的情景,至今催人泪下。那些出发的孩子们有创业的激情、有献身的勇气、有对党的信任、也有藏在心底的疑虑和对前程的茫然。
    至今有很多著作探讨了产生上山下乡运动的背景和原因,有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的角度分析的,都让我们得益匪浅,还有人和当时国际上的情况对比,很多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先后出现城市化现象,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而我们当时却在逆向而行。领导人缺少国家建设的经验,主观决策又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会造成多么惨痛的后果。
    现在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变化,更为关注事件中人的命运,更多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当年的知青们,由于从小受到的教育,很多人带有听党的话、报效祖国、实现理想的愿望,当然也有很多人为形势所迫、随大流、做了无奈的选择。但他们依然单纯而勇敢,在国家集体利益遭受损失时,很多人挺身而出,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像金训华,上海的68届高中生,1969年8月为抢救生产队的两根电线杆,被洪水卷走,牺牲时只有20岁。天津女知青张勇,为抢救生产队的落水羊只,牺牲时只有19岁。1976年3月,黑龙江尾山农场杨淑云等来自上海、哈尔滨的7名女知青,为扑灭山火,全部壮烈牺牲。要是现在的小姑娘,这个年龄,可能也只会在母亲面前撒娇,为小事生气。我们真该为那些孩子们立纪念碑,谁又能说他们身上当时不是孕育了我们民族大义凛然的献身精神呢?当然这种生死考验不是随时都有,真正要面对的是当时农村、边疆那种极度困难的生活条件,这才是可怕的,让这些青年们震惊的是,原来咱们中国的乡亲们还有人过着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笨重的体力劳动,一天一个工才几分钱,经常吃的菜是盐水煮黄豆,这种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和在城里时的造反扯淡是多么不一样啊?个别青年也许会有偷鸡摸狗的现象,但老乡都给了他们极大的宽容。
    即使有些知识青年受政治斗争的影响,被利用,说了错话或做了错事,也应该能原谅他们,不能一棍子打死,这些人当时毕竟年轻,四人帮疯狂夺权的年代,如果一些老的革命家尚不能控制局势,做出正确抉择,这些年轻人又能有什么见识呢?譬如像张铁生、朱克家、柴春泽等人,譬如像曾宣誓扎根农村、铁心务农,又最终返城的人,也不能嘲笑他们。时代在变化,难道就不许他们有所改变吗?上山下乡最终尴尬的结局难道是他们造成的吗。
    那一段作为共和国历史的一页终于过去了,但依然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东西,像专门词汇:上山下乡、插队、接受再教育、知识青年、老三届等。都带有历史的印记,以后的人如何能读懂这些词呢?那一段在我们的人生履历上也留下了重重一笔,进入社会的头一步啊,很多人一生都受到巨大影响。现在我们国家的一些重要党政领导人履历中也记载了插队的经历,像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张德江等。也有很多当年的知青在各自岗位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很好的成就,他们对祖国有着很强的责任感。现在很多知青都先后或是即将进入退休的行列,说是知青,其实他们那时也就是初高中文化,由于错过了学习机会,加之大都经历坎坷,他们很多人后来生活都比较窘困,有的回城后连住处都没有,成了家乡的陌生人。最近报道的辽中县好干部信访局长潘作良的事迹,其中一条是为当地300多名生活无着的老知青落实政策,使他们每个月有了600多元的生活补贴,老知青们把下发文件的日子当成节日,请潘局长出席庆贺,而潘局长去世时,老知青们哭成一团。知青们依然是那么纯朴、善良,年轻时毅然出征,老来能得到关心,就非常感动。
    我想这上山下乡40周年在知青里还是值得纪念,回忆我们年轻时代的理想、勇气和付出,我们一定要把祖国建设好,让人们都有幸福的生活。
    
文章来源:魏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