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内蒙古的朋友之邀,7月末,我到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看了看。
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的大英雄,也是古今中外著名的历史人物。他率领蒙古铁骑征战亚欧,战果显赫战绩辉煌,建立了东起朝鲜半岛,西至地中海沿岸,南抵印度河流域的四大汗国。国外有的学者称他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统帅”和“打破西方壁垒的千年伟人”。瞻仰这样的伟人陵墓,自然也是我的神往之事。
神秘皇陵无处寻
可是一到呼和浩特,我就听说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只是成吉思汗象征性的陵寝。那么,成吉思汗葬在哪里呢?至今还是一个谜。中国历史上的皇陵一般都依山而建规模巨大,无需费力寻找确认。秦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的皇陵大都已被开掘,但是,包括成吉思汗陵墓在内的元朝的皇陵却一个都没被找到,真是奇了怪了。
朋友老苏是一个知识型的领导干部,对“成陵”之谜颇有见解。他说:“也许是因为元朝皇帝均实行的秘葬制度。元朝帝王下葬时不立标志也不做记录,不愿意让外人知道。就像大象非要找到不为人知的地方才死去一样。”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也说不清楚,没有看到有说服力的资料。有材料说成吉思汗在宁夏病逝后,被属下放在一节被掏空了的大树里。这种棺材,蒙古人叫独木棺。埋到地下后,为了不让外人看出动土的痕迹,还让众多将士骑马践踏一番。这叫‘万马踏平’。之后还设专人在周围把守,直到墓地面上的青草长得和周围的青草一样时才撤离。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成吉思汗可能采取了天葬的方式,因为蒙古族自古就有天葬的习俗。”
“那么,后人找过没有呢?”
“怎么可能不找呢?”老苏说:“历朝历代都有人找。不仅我们中国人,日本人和美国人都曾花巨资到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区挖掘过。他们根据资料判断,认为成吉思汗陵就在当今蒙古国肯特山某个山坡的南侧。肯特山方圆数百里,找起来谈何容易。他们在肯特山地区发掘了两三百座古墓,一无所获。”
“成陵”扩建更壮丽
一个民族没有英雄,这个民族是可悲的,任何民族都需要有自己的英雄。成吉思汗是世界级的大英雄。祭奠这样的伟人以至于为他建墓设陵,自然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事实也是如此,自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之后,蒙族人世世代代都举行对他的祭典活动。
那么,为什么要把成吉思汗的陵墓建在鄂尔多斯高原呢?老苏说:“相传七百多年前,成吉思汗率军征讨西夏时来到此处,看到这里环境优美,高兴地说这里是衰亡之朝复兴之地,白发乃翁安息之邦,并将自己的马鞭扔在地上以示心意。成吉思汗死后,人们就遵嘱将他埋葬在这里了。”
成吉思汗陵位于东胜市南65公里伊金霍洛(蒙语意为圣主的陵园)旗境内的甘德尔山岗上,占地0.55平方公里。大殿高26米,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内有成吉思汗塑像、成吉思汗和三位夫人的灵柩、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和夫人的灵柩,以及成吉思汗的马刀、马鞍等物品。然而,我们此行没有看到这个陵墓,见到的是在此扩建还尚未完工的成吉思汗旅游区。它是由鄂尔多斯市的一家公司出资2.1亿人民币于3年前动工兴建的。
一到旅游区门口,我们就感受到扩建的“成陵”的恢弘气势。刻有各种图案和蒙文的两个三角型巨石中间,高高地耸立着成吉思汗骑马塑像。走进此门,映入眼帘的是由385座大型雕塑组成的铁马金帐群雕,每匹铁马都有3米来高,将士个个神态庄严气宇轩昂,五顶金色大帐都由铁牛牵引,还有由骆驼和牛、羊组成的游牧式后勤大营,生动地显示出成吉思汗运筹帷幄征战千里的历史场景。群雕后面是由花岗石砌成的记载宏伟业绩的亚欧广场。该广场用篮、白、红诸色和错落有致的层次将元朝和四大汗国的疆域充分地展现了出来。越过一片松林,便是由巨幅壁画为主,布置精美的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我们在里面照了不少像。北出博物馆,开始进入祭祀观光游览区,那里有高高耸立的成吉思汗钟爱的白马雕像、藏传佛教白塔和巍峨的大汗行宫。可惜铁栏杆挡着走不过去,我只好拉长了镜头将其尚未竣工的外貌记录下来。导游告诉大家,成吉思汗旅游区目前已完成10平方公里的建筑面积,整个旅游区规划为80平方公里。到2008年的时候,这里就一片葱绿一切就绪了。
金戈铁马咏“长调”
蒙古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拉苏荣、德德玛、腾格尔、斯琴格日勒的草原歌曲都具有悠远而苍凉、热烈又奔放的特质。他们这些歌曲的根在何处呢?我的乒乓球球友、内蒙古艺术研究所所长乔玉光博士说:“是内蒙古长调”。这是我此次“成陵”之行的又一收获。
他告诉我,当今的这些草原歌曲都汲取了长调的营养,但都不是长调。固名思义,长调就是很长的曲调,是长歌,蒙古语叫“乌日图道”。它的曲调悠长,歌腔舒展,节奏自由。旋律如广褒无垠的草原,恣意流淌。它是牧人在骑马、放牧时的心灵倾诉,其内容大多是骏马、草原、牛羊、蓝天、白云、牧场和深沉挚切的爱情。它产生在蒙古族祖先由以狩猎为主转为游牧为主的时期,距今已有1000年的历史。
由于铁马金帐群雕给予我的极大震撼,所以我脱口便问:“成吉思汗的勇士们吟唱长调吗?”
“当然”乔所长兴奋地说:“古代蒙古人两军交战前 ,往往都咏唱长调。唱到高潮,战鼓响起,战斗即开始。对此,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有鲜活的记载。长调犹如汉朝刘邦所作的大风歌,作为蒙古勇士的战歌,曾伴随蒙古铁骑风靡亚欧大陆。”
哦,金戈铁马咏长调。闭起眼睛,想象那万众吟唱,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情景,该是多么壮丽又多么浪漫啊!
乔所长还说:“长调是草原上的歌,马背上的歌。它是伴随着草原游牧文化的诞生而诞生的,也会随着这一文化的衰落而凋零。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深入,目前内蒙古长调的原生环境正在逐渐消亡。应当下大力气将它记录和保护起来。我们所目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记录和保存长调,目前已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了‘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今年年底前可见分晓。”
我真心地祝愿他们申报成功。
2005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