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由满族行使统治权的朝代。由于其边地少数民族的特殊身份,故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角度与以往的汉族政权多有不同。其对少数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重要性有深刻理解,而设立专门机构对此类事务进行管理,就是这种理解的重要体现。
早在清入关之前的崇德元年(1636年),清廷便设立蒙古衙门,置承政、参政各官。三年(1638年)更名为理籓院,定承政,左、右参政,各一人,副理事官八人,启心郎一人。顺治元年(1644年),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满、蒙参用。副理事官为员外郎,与明制接轨。至乾隆十六年(1750年),定以礼部尚书衔掌院事,侍郎衔协理院事。而后,以隶礼部未合旧制,停兼衔,依六部例,令入议政,班居工部后。理藩院设录勋、宾客、柔远、理刑四司,置满、蒙郎中共十有一人,乾隆四十二年增蒙古一人。四十九年改满洲二人为蒙缺。员外郎二十有一人。其官缺例分满、蒙、汉,康熙二十年增满、蒙八人。乾隆四十二年省蒙古一人。四十九年改满洲六人为蒙缺。主事满、汉各四人。康熙二十八年省汉缺。乾隆四十九年改满洲二人为蒙缺。康熙二十年(1681年),增蒙古文主事二人。三十八年,析柔远司为二,曰前司,曰后司。四十六年,设银库,初制,蒙古王、台吉等入朝,由户、工二部及光禄寺庀器用,具廪饩。至是始创设。置郎中、员外郎各一人,司员内奏派。司库一人,库使四人。雍正元年(1723年),始命王、公、大学士领院事,省库使二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录勋司为典属,宾客司为王会,柔远后司为旗籍,前司仍曰柔远。二十六年,合旗籍、柔远为一,增设徠远一司。明年,仍析旗籍、柔远为二。二十九年,改典属司为旗籍,旧旗籍为典属。嘉庆四年(1799年),改满洲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为宗室员缺。咸丰五年(1865年),定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始司外交职务。十年,定中俄续约,以军机处及本院典外交文移。后外交权限移交总理衙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更院为部,拟设殖产、边卫二司。嗣先设编纂、调查二局,隶领办处,以汉档房、俸档房、督催所改并。汉档房主事缺未省。寻置员外郎、主事各一人。蒙古房改。俱蒙缺。宣统三年(1911年),改尚书为大臣,侍郎为副大臣,额外侍郎如故。旋清廷退位,理藩院亦与之偕亡。
为体现对少数民族事务的重视,理籓院管理院务大臣,满洲一人,历来特简大学士为之。尚书,左、右侍郎,俱各满洲一人。间亦有蒙古人为之。额外侍郎一人。以蒙古贝勒、贝子之贤能者任之。
就其职掌而言,尚书掌内外籓蒙古、回部及诸番部,制爵禄,定朝会,正刑罚,控驭抚绥,以固邦翰。侍郎贰之。旗籍掌考内扎萨克疆里,大漠以南曰内蒙古,部二十有四:曰科尔沁,曰扎赉特,曰杜尔伯特,曰郭尔罗斯,曰敖汉,曰奈曼,曰巴林,曰扎鲁特,曰阿鲁科尔沁,曰翁牛特,曰克什克腾,曰喀尔喀左翼,曰喀喇沁,曰土默特,曰乌珠穆沁,曰浩齐特,曰苏尼特,曰阿巴噶,曰阿巴哈纳尔,曰四子部落,曰茂明安,曰乌喇特,曰喀尔喀右翼,曰鄂尔多斯,为旗四十有九。畴封爵,凡六等:一亲王,二郡王,三贝勒,四贝子,五镇国公,六辅国公。不入六等者,曰台吉、塔布囊,亦分四等。辨谱系。凡官属、扎萨克之辅曰协理台吉。其属曰管旗章京,曰副章京,曰参领,曰佐领,曰骁骑校。部众会盟、盟地六:曰哲里木,曰卓索图,曰昭乌达,曰锡林郭勒,曰乌尔察布,曰伊克昭。置盟长、副盟长各一人,由扎萨克请简。军旅邮传,并隶治之;兼稽游牧内属者。凡归化城土默特、黑龙江布特哈皆是。王会掌内扎萨克宾礼,典朝觐、贡献仪式。凡飨赉、馆饩,视等级以为差。典属掌外扎萨克部旗封爵,大漠以北曰外蒙古,部四:曰土谢图汗,曰赛音诺颜,曰车臣汗,曰扎萨克图汗,为旗八十有六。又有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辉特部,绰罗斯部,额鲁特部。别于蒙古者,曰和托辉特,曰哈柳沁,曰托斯,曰奢集努特,曰古罗格沁,并属。以外扎萨克封爵有汗,以列王、贝勒、贝子、公之右。无塔布囊,有台吉。治盟会。喀尔喀四盟:曰汗阿林,曰齐齐尔里克,曰克鲁伦巴尔和屯,曰扎克毕拉色钦毕都尔诺尔。杜尔伯特二盟:曰赛因济雅哈图左翼,曰赛因济雅哈图右翼。土尔扈特五盟:曰南乌讷恩素珠克图,曰北乌讷恩素珠克图,曰东乌讷恩素珠克图,曰西乌讷恩素珠克图,曰青塞特奇勒图。和硕特一盟:曰巴图塞特奇勒。盟置盟长、副盟长各一人,于同盟扎萨克内简用。惟青海之盟无长。置邮驿,颁屯田、互市政令;兼稽游牧内属者。一曰察哈尔,二曰巴尔呼,三曰额鲁特,四曰扎哈沁,五曰明阿特,六曰乌梁海,七曰达木,八曰哈萨克。柔远掌治外扎萨克众部,凡喇嘛、番僧禄廪、朝贡,并司其仪制。这无疑属于宗教事务的范围。徠远掌回部扎萨克、伯克岁贡年班,番子、土司亦如之;并典外裔职贡。附牧回城卡伦外,曰布鲁特。内附者各给以衔,岁遣使输马。他哈萨克,若浩罕,若博罗尔,若巴达克山,若爱乌罕,并各效其职贡。理刑掌蒙古、番、回刑狱诤讼。领办处掌综领众务。银库掌帑金出纳。
此外,理藩院尚兼领蒙古繙译房,员外郎、主事各一人,司官内奏委。校正汉文官二人,满、蒙内阁侍读学士、侍读、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侍读、侍讲内奏派。主章奏文移。内、外馆监督各一人,六部司员内充补。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省。主宾馆缮完涤除。乌兰哈达、三座塔、八沟司官各一人,分驻塔子沟笔帖式一人,嘉庆十五年(1810年)撤回,并四处司员俱改为理事官,隶热河都统,仍由本院司员内简放。分主蒙古部落民人讼事。察哈尔游牧处理事员外郎十有六人,以在京蒙古各旗与察哈尔各旗官员内番选。由护军、骁骑校选用者授员外郎。由中书、笔帖式选用者,先授主事,三年称职,升员外郎。分主游牧察哈尔民人讼事。张家、喜峰、独石、杀虎、古北诸口管理驿站员外郎、司员内奏委。笔帖式各一人,主蒙古邮驿政令。围场总管一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置。乾隆十四年(1749年)始来隶。嘉庆七年(1802年)后,改隶热河都统。左、右翼长各一人,章京八人,初制六品。乾隆十八年升五品。骁骑校八人,主守木兰围场,专司巡察。其后,;理藩院建制及职掌趋于稳定,鲜有更张。
在咸丰初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前,外交事务主要归礼部负责。但理藩院也负责一些当今看来属于外交方面的事务。比如俄罗斯事务亦归理藩院办理。其分工基本上按陆路来“贡”者归理藩院,海路来“贡”者归礼部。
从历史角度言之,理藩一职清以前历代从未设专官,唯周朝之“大行人”与之相近。秦、汉以降略存规制。而为少数民族进行管理而设立专门机构,诚为有清之创制。清与当代相去不远,了解并研究理藩院的分工职掌,对我们当今的民族工作无疑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