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草书:也是书苑的一朵奇葩
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庄电一 日期:2015-10-10 浏览次数:3458

史金波基本摸清西夏文草书的规律,

辨认、解读、深入研究西夏文资料的难题有望破解

  3月23日,10集大型纪录片《神秘的西夏》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在此之际,北京传来好消息:西夏文草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社科院西夏研究中心主任史金波教授向记者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

内蒙古黑水城遗址出土西夏文草书相面图

内蒙古黑水城遗址出土西夏文草书相面图

内蒙古黑水城遗址出土西夏文草书药方

内蒙古黑水城遗址出土西夏文草书药方

  难认、难读、难写的西夏文已经让许多学者望而生畏,而字迹简化、潦草、龙飞凤舞、多有连笔的西夏文草书就更令人头疼了。如今,这个困扰西夏学学者多年的难题有望破解:中国社科院西夏研究中心主任、著名西夏学专家史金波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已经基本摸清西夏文草书的特点和规律,他本人也以此解读了大量西夏文草书文献。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书法艺术为汉字所独有。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都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出现了大量的名家,并且拥有无数令人珍爱的精品。其实,在1000年前仿汉字创造、且在西夏及周边地区使用长达四五百年的西夏文,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也形成了楷书、行书、草书等各具特色的书体,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书法艺术。

  西夏文创制于11世纪,虽然没有汉字悠久,但使用范围、使用时间,在封建割据政权中都是颇为引人注目的。近些年,随着大量流失海外的西夏文文献在国内陆续出版,有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有机会一睹西夏文文献的风采。目前存世的西夏文文献,有印本,也有写本,除了规整的印刷品和手写的西夏文楷书外,还有许多是西夏文草书。其中许多是因快速记事的需要和书写的方便而形成的,这些颇具“生活化”的文字资料,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具有不可多得的研究价值。据史金波介绍,在俄藏黑水城文献中,学术价值最高、数量最多的是写本,其中草书又占有很大比例。但是,这些字迹潦草、连笔、简笔较多的文字,也为后代的学者辨析它们留下一个不小的难题。不搬开这个“拦路虎”,西夏学研究就很难深入。

  史金波很早就致力于西夏文草书的研究了,而且颇有心得,他的研究在两年前就引起了记者的关注。近日,他系统地向本报记者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为此,他还撰写了《西夏文草书的地位和价值》的文章。此外,他还在银川举办的西夏学学习班上向学员进行了系统的讲授。

  史金波的研究表明,曾与北宋、南宋、辽、金先后鼎足而立的西夏王朝,不仅借鉴汉字的造字方法创造了西夏文,而且其草书使用非常广泛。

甘肃武威出土西夏文草书会款单

甘肃武威出土西夏文草书会款单

内蒙古黑水城遗址出土西夏文草书《孝经》

内蒙古黑水城遗址出土西夏文草书《孝经》

内蒙古黑水城遗址出土西夏文草书卖地契

内蒙古黑水城遗址出土西夏文草书卖地契

  为了将西夏文草书文献的研究成果系统化,史金波在已经出版的《西夏社会》和即将出版的《西夏风俗》两部著作中都借助自己对西夏文草书的研究成果,对西夏文献的研究范围有了很多扩充,有些研究还填补了对西夏社会、西夏风俗认识上的空白。

  这项研究是相当艰苦的。史金波从分散在各地的西夏文文献中专门找出草书文献,进行系统分类,努力找出西夏文草书的特点和书写规律。在熟练掌握西夏文楷书的基础上,他认真审视、反复揣摩,利用已知的文字,解破未知的文字,在积累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扩大释读范围,进而总结出西夏文草书的规律,了解西夏文草书形成、发展的过程。经过较长时间的揣摩、研究,他总结出了西夏文草书的10个特点,解读西夏文草书也达到系统化、理论化的境界。这项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西夏文草书中蕴藏的历史之谜,进而为揭开西夏神秘的面纱扫清了道路。

  据史金波介绍,西夏学专家很早就注意西夏文草书文献了。早在上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王静如就对西夏文草书《瓜州审案记录》进行了考证、释读、研究。丹麦学者格林斯塔德(Eric Grinstead)在1972年出版的《西夏文字分析》中对西夏文草书《孝经》也作了很好的研究。

  以往,权威的辞书提到“草书”都指的是汉字。《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汉字字体,特点是笔画相连,书写快速”。《辞海》的定义则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史金波认为,大量西夏文草书文献的发现和研究,应该改写一些词典对“草书”的定义:“草书”是“文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笔画相连,书写快速,在汉字、西夏文等文字中都有草书”。

2015-03-23 09:00:15来源:光明网 作者:庄电一 责任编辑:李国强

文章来源:史金波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