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系2018级研究生入学教育大会暨《民族研究前沿》系列讲座纪要
作者:民族学系 日期:2018-10-18 浏览次数:2532

 2018年10月11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学系在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第一报告厅举办了2018级研究生入学教育大会,会议由系主任尹虎彬主持,参加会议的有民族学系全体在校研究生等相关人员40余人。

 本次会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举行2018级研究生新生开入学教育;2、通报表奖博士生导师何星亮;3、开展《民族研究前沿》系列讲座。

首先民族学系举行了新生入学教育大会,会上民族学系系主任尹虎彬研究员作了重要讲话,希望同学们能够与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建院40周年、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建所60周年的伟大时代同行,继承民族研究所数诸位大师级学术人才的学术品格,再创时代的辉煌。系主任尹虎彬研究员还对2018级新生提出:要培养科学精神,在学术上要无止境地登攀;在政治上要不断完善和塑造自己,作对人民和历史有贡献的人;在班集体中要培养团队精神,虚心相互学习、博采众长、广交朋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和同学关系。

之后,系主任尹虎彬研究员在大会上宣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科)研生教字10号文件 “关于表彰2017-2018学年优秀教学奖教师的决定”,民族学系博士生导师何星亮研究员的《文化人类学》获得表彰。

入学教育会议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何星亮研究员作了题为《关于人类学与民族学理论和方法创新的若干问题》的讲座。何星亮研究员认为:构建中国特色的人类学与民族学,必须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必须进行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他首先分析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形式:理论创新、观点创新和方法创新。理论创新是构建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新理论或修正前人的理论。理论可分为三类:一是宏观理论,二是中观理论,三是微观理论。观点创新即提出与前人不同的新观点或新的分析。观点创新的特点主要有:一是实证性;二是特殊性,它与理论创新不同,不具有普遍性。方法创新即提出与前人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种是科学的方法;二是人文的方法;三是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方法。

 何星亮研究员在谈到如何进行理论和方法创新时,指出创新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原创法,即“原始创新”或“自主创新”,其形式多样,一种是选择新的研究视角,从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或方法。另一种形式是归纳、概括事物的本质及内在的关联性,从而提出新的理论或观点;二是争鸣法或替代法,即针对前人理论或观点、方法的不足,提出不同的看法,并构建新的理论或观点、方法代替前者;三是修正法,即修改或补充他人的理论、概念的方法,使之更具有普遍性和科学性;四是补充完善法,即在前人提出的理论、概念或观点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五是综合法,综合又可分为多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综合各学科的理论的方法;第二种形式是综合西方人类学各学派之长;第三种形式是综合中西之长;六是移植法,即各种方法的相互移植或嫁接。在讲座中,何星亮老师通过列举大量的案例来说明前人以及自己是如何进行理论和方法创新的,使在场的研究生对如何进行创新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在报告的结语中何星亮研究员指出: 人类学、民族学从西方引进已有100年的历史,前辈学者在人类学、民族学中国化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为构建中国特色人类学、民族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何星亮老师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和年轻一代继承前辈学者的优良传统,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人类学、民族学做出应有的贡献。何星亮老师对于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创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为年轻一代提出建议:一是必须在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基础上创新;二是建构的理论和方法,既要适合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研究,同时也要能够适合全人类不同社会和文化的研究;三是理论和方法创新应与我国现实问题相结合;四是理论和方法创新必须中国化,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

与会同学认真听取了上述两个报告,一致认为受益匪浅,更加清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对当前人类学与民族学理论和方法创新的若干问题有了前沿性的认识,拓宽了思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1、系主任尹虎彬做报告

2、学部委员何星亮研究员讲座

3、同学们认真听取报告

 

文章来源:孙懿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