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居民收入逐年稳步提高,但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依然存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居民收入的绝对水平还比较低,依然制约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随着我国户籍制度壁垒逐渐被打破,农村居民自由流动的限制在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事非农就业工作。人力资本积累和外出就业作为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对于缓解民族地区的贫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民族地区农村居民能否如期脱贫,直接关系着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人力资本积累、外出就业对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关于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力转移对居民收入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其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等均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但由于研究的地区、时间点和数据来源不同,得出的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异。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略有贡献:一是将影响农村居民收入最主要的教育、健康和外出就业因素同时引入模型,防止模型中主要变量的遗漏,并对工作经验、性别、家庭规模、政治身份、民族成份等因素进行了控制,使得参数估计结果更加准确。二是数据采用面访式搜集,数据质量较高。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专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2013-2015年度城乡调查问卷,所有问卷均采用面访式完成,保证了问卷的质量。三是聚焦于民族地区农村,研究人力资本积累、外出就业对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以期为民族地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数据来源、指标选择及模型设定
(一)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专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 2013-2015年度城乡调查问卷。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收入为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个人的年收入,根据不同年份,以2013年为基期,对不同年份农村居民个人的收入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了折算。相关解释变量的指标选取如下:人力资本积累;外出就业;普通话的掌握程度;工作经验;性别与政治面貌;民族成份与家庭规模;
(二)模型设定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研究,均支持人力资本积累对居民的收入存在一定的正向影响;外出就业作为民族地区农村居民获得收入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无疑会对他们的收入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对普通话的掌握程度,居民的年龄、性别、民族成份、家庭规模等因素均可能对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产生一定影响。根据前文的指标选择,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在上式中,Yi 表示民族地区第i个农村居民的收入,HELi表示民族地区第i个农村居民身体的健康状况,EDUi 表示居民的受教育年限,MAINFi 表示民族地区第i个农村居民外出就业情况,LAUGi 表示民族地区第i个农村居民对普通话的掌握程度,Xi为其他控制变量,具体包括工作经验、工作经验的平方、性别、政治面貌、民族成份和家庭规模,εi 为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扰动项。
三、实证分析
(一)人力资本积累、外出就业对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影响的实证
人力资本积累对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显著为正。教育对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显著为正,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教育的收益率明显低于我国整体的教育收益率。总的来看,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教育的边际收益率偏低。其可能的原因如下:一是民族地区农村教育质量相对较差,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硬件和教师整体水平均低于民族地区城镇,与我国发达地区教育质量之间的差距则更大;二是我国劳动力市场还存在地区分割和城乡分割现象,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三是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受自身能力和金融信贷方面的限制,其获取有效劳动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弱。外出就业能显著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外出就业对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显著为正,农村居民从事非农工作有利于其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民族地区农村居民而言,与外界进行沟通的能力将影响其是否外出就业。从性别变量来看,女性的收入显著低于男性,与男性相比,民族地区农村女性的收入比男性低19.06% ,这一结论与李实等学者的研究结论类似。
(二)基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分位数回归
从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对目前自家经济状况的主观评价来看,民族地区大部分农村居民认为其家庭目前的经济状况处于中等水平,而处于下等水平或上等水平的比例相对较低。从回归结果来看,收入与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对自家经济状况的主观评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收入水平越高的居民,其对过去5年来自家经济状况的改善程度、目前的经济状况和对未来5年经济状况改善程度的主观评价越高。身体健康状况也影响居民对自家经济状况的主观评价,与身体健康的居民相比,身体状况一般和身体状况不健康的居民认为其过去5年经济状况的改善程度、目前的经济状况和对未来5年经济状况改善程度的主观评价均显著低于身体状况健康的居民。教育年限与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对自家目前的经济状况和对未来5年经济状况改善程度的主观评价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外出就业与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对自家经济状况的主观评价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居民对普通话的掌握程度影响其对自家经济状况的主观评价,相比较而言,能听懂,也会说普通话的居民认为其过去5年经济状况的改善程度、目前的经济状况和对未来5年经济状况改善程度的主观评价均更高;能听懂,但不会说普通话的居民对自家经济状况的评价次之;听不懂,也不会说普通话的居民对自家经济状况的评价最低。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使用“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2013-2015年度城乡调查问卷数据,研究人力资本积累、外出就业对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受教育年限、身体健康状况、外出就业及普通话的掌握程度对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均显著为正。人力资本积累、外出就业对民族地区农村不同收入阶层的影响不尽相同。从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对自家经济状况的主观评价来看,83.9%的居民认为目前家庭经济状况在当地处于中等水平及以上,88.92%的居民认为过去5年其家庭经济状况有所上升,91.69%的居民认为未来5年其经济状况将有所上升。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民族地区要继续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特别要重视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尽可能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以继续提高民族地区农村的教育质量,增加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以保障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不但可以显著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而且可以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提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第二,努力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从制度全覆盖到人群全覆盖,衔接好医疗保险制度与医疗救助制度,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一步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以充分保障民族地区农村全体居民的身体健康。
第三,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普通话水平。普通话作为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与外界沟通的媒介,掌握和用好普通话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有助于缩小民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因此,在母语为非汉语的民族地区,应大力推进双语教学,使居民能熟练地掌握和使用汉语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
第四,促进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破除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一切障碍,使城乡居民可以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为民族地区居民跨城乡、跨区域自由流动提供制度和服务保障,以保障城乡居民教育收益的均等化和收入差距的进一步缩小。
(摘编自《民族研究》2018年第3期《人力资本积累、外出就业对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马爽/摘编)
(作者简介:王国洪,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