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星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平”理念
作者:马爽/摘编 日期:2018-04-13 浏览次数:56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所谓“中国威胁论”此起彼伏,多年不息。制造这种论调的人是别有用心的。中华民族是追求“和平”的民族,中国文化是崇尚“和平”的文化。“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内藏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外显于中国人的行为之中。古往今来,“和平”文化元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日常生活等方面,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各种关系之中。它不仅在古代中国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也将继续在现代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主要就古代“和平”的涵义及各阶层人士中的“和平”理念作一分析,说明中华民族自古至今都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一、古籍中“和平”的涵义

“和平”一词在古籍中出现时间较早,据现有资料,最早见于西周时期。《易经·咸卦·彖传》:“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这是中国古籍中“和平”理念的首次表述。“和平”一词在四库全书中出现频率较高,共出现5253次,虽然其中可能包含部分人名、地名等,但也说明“和平”这一概念在古籍中是经常使用的词。古籍中的“和平”概念涵义较广,有多种意义,一般可分为5类:

其一,表达政治领域的“和平”。它与现代“和平”涵义基本相同,意为政治稳定、社会祥和、百姓安居乐业,此类在古籍中占多数。其二,表达社会领域的“和平”,意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和谐、和睦。其三,表达个人领域的“和平”,意指人的性格平和、温和、温顺等。其四,表达艺术领域的“和平”,意指声乐平和、和顺等。其五,表达自然领域的“和平”,如阴阳和谐等。上述表达5个领域的“和平”,虽然意义不完全相同,但都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二、古籍中与“和平”相近的概念

其一,“太平”。“太平”是与现代“和平”意义最近的一词,在古籍中出现的频率比“和平”更高,检索四库全书,共出现24600次。虽然可能包含不少人名、地名等,但也说明它是古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名词。其二,“和”。一般认为,“和平”渊源于“和”。据考证,“和”字最早见于金文。有的学者认为金文中的“和”是体现在音乐领域的平和、和谐、柔和等义。从历史上有关解释来看,“和”的概念源于阴阳学说,主要是指阴阳平衡、阴阳和谐等义。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基本元素,阴阳平衡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本质,也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法则,世间万物无不处在动态的平衡与不平衡之中。

三、统治阶层的“和平”理念

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无不以“天下和平”“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太平盛世”等作为自己治国理政的最高目标。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郊语》:“天下和平,则灾害不生。”西汉刘安《淮南子·氾论训》:“天下安宁,政教和平,百姓肃睦,上下相亲。”《史记·秦始皇本纪》:“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礼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和为贵”既是统治者的普遍心理,同时也是平民百姓的普遍心理。上下5000年的中国史,这一理念始终未变。统治阶层的“和平”理念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祭祀祈求和建立强大的军队。在古人看来,上苍主宰一切、赐予一切,因此,帝王每年都要举行大典,祭祀天地,祈求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建立强大的军队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维护政权稳定和社会稳定。其二,建立行为准则以维护和平。历代统治者建立各种行为准则以维护和平,表现在多方面:一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准则,在古人看来,保护生态平衡,自然界才会和谐,才会风调雨顺,灾害不生;二是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行为准则,“礼”是儒家为维护社会秩序而建立的准则与规范,“三纲”“五常”“四维”“八德”等都是“礼”的重要内容,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行为准则;三是建立人与财富关系的行为准则,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措施,缩小贫富差距,只有贫富均衡,社会才会稳定,天下才会太平。其三,构建“大一统”思想。历史上的统治者,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均以“大一统”作为自己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在他们看来,只有大一统,国家才能稳定,社会才会和谐,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其四,建立“协和万邦”的族群和国家关系。其五,以“和平”“太平”为年号。中国历史上一些帝王为了祈求天下太平,以“和平”“太平”为年号不少。其六,宫殿以具有和平、和谐意义的名称命名。宫殿以具有和平、和谐意义的名称命名,也是统治阶层祈求“和平”的体现。故宫有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永和宫等,这些名称都具有祈求天下太平之意。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精华。

四、知识阶层的“和平”理念

古代中国知识阶层的“和平”理念表现在多方面,大多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万世开太平”等作为人生的主要目标。

其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儒家注重个人修养并服务于政治。修身使人人都能树立起家国一体的观念,从而为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贡献。其二,“为万世开太平”思想。其三,大同思想。大同思想是儒家重要理想之一,大同社会的蓝图是社会安定,国泰民安,丰衣足食,一派和平景象。大同思想的特点:一是天下为公(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二是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三是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四是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五是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六是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其四,阴阳和谐思想。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均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建立太平的社会。其五,兼爱非攻思想。兼爱非攻思想是墨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墨子认为兵器是罪恶之物,战争是凶险之事。战乱祸国殃民,涂炭生灵。墨子反对战争,建立太平社会,只能靠兼爱。其六,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中国古代的兵家是以战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者,大多是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五、平民阶层的“和平”理念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民占绝大多数,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文化。农民长期定居于一地,以土地为生活的根本,以种植农作物为衣食来源。因此,平民阶层喜欢和平安定、没有战乱的社会,以“安居乐业”作为理想的生活方式。从古至今,崇尚稳定,追求社会的均衡与和谐。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强调稳定压倒一切,祈求天下太平。

六、结语

和平与战争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对对立结构。中华文明以农立国,崇尚和平,厌恶战争,以战争为例外,对外只有防范之意,无扩张掠夺之心。复兴中华民族、建设文明大国,是100多年来中华儿女的梦想和希望。当代中国政府和中国人继承和弘扬和平主义的优秀传统,与世界各国构建合作共赢、共同富裕、相互依存的新型国家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为实现当代世界的“天下太平”作出新的贡献。

 

(摘编自《思想战线》2018年第1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平”理念》,马爽/摘编)

(作者简介:何星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文章来源:《思想战线》2018年第1期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