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宁壮族“坡芽歌书”首次吸引海外关注
作者:孙伯君 日期:2009-02-13 浏览次数:2379
    应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之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聂鸿音研究员日前在该系做了题为“文字的起源与类型”的学术报告,其中利用较大时段介绍了近年在云南省富宁县发现的壮族“坡芽歌书”,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
    “坡芽歌书”是2006年富宁县对全县壮族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时在剥隘镇坡芽村发现的,原件为一块画有81个奇特图画符号的土布。据持有者介绍,这是祖传的一份歌书,上面记载了81首壮族情歌。歌书的书写符号相对抽象而固定,且能唤起人们对歌词的相同记忆,学术界由此初步判定用来记录歌书的符号不是简单的图画,而是一种原始的文字。
    聂鸿音研究员在报告中介绍了“坡芽歌书”的发现过程,同时指出,如果我们承认这的确是一种文字,那么就意味着我们发现了刚刚从图画脱胎出来的最初级文字形态。就记录语言的功能而言,“坡芽歌书”用一个符号记录好几句话,明显比用一个符号记录一句话的尔苏沙巴文和用多个符号记录一句话的纳西东巴文原始。不过由于符号的数量太少,而且至今还没有发现这些符号有其他用途,所以“坡芽歌书”的文字学性质还有待最终论定。聂鸿音研究员认为,无论证明它是文字或者不是文字,我们对文字定义和起源的认识都将会因相关的讨论而深入一步。
    本次报告是富宁壮族“坡芽歌书”信息在海外著名学府的首次发布,标志着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正在当今世界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会上有学者表示愿意就现有的材料开展研究,争取能与中国学者一同寻求最终的答案。
文章来源:孙伯君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