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专题会议纪要
作者:许瑞芳 日期:2009-12-01 浏览次数:2656
        2009年7月30日,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专题会议在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王晓英老师的主持下,于云南大学文渊楼207正式召开。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共22人,既有汉族学者,也有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学者,参会学者既有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又有颇具实力的青年学者还有学科研究的新秀,来自我国的各大民族院校如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和河北大学、四川大学、广西大学等知名学府;以及光明日报、中国绿色时报等媒体。会议还吸引了来自英国、缅甸等国家的学者前来旁听。
        会议主要围绕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相关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从宏观到微观对少数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传播、少数民族电视节目与纪录片、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事业和现状、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效果等多个层面进行讨论和研究。会议本着共同学习、相互启发、积极探讨的原则,擦出了一些思想的火花,并产生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想法,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开阔了研究思路、拓宽了研究视野、带来了新的气息,同时也对这一学科的建设提出了不少新的要求。
        首先,由专题会议主席白润生教授致开幕辞,概述了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过程,特别指出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还担当着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记录者,与民族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白润生教授是最先关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学者之一,他指出,我国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以后,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并兼有民族学、新闻学、传播学和文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并致力于这一学科的研究,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这一研究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这次会议更为与会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与探讨的平台,希望通过发言与相互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开拓思路、提高认识、提出并解决相关学术问题,促进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向前发展。
        其次,与会学者依次分组发言与讨论。根据参会论文的内容摘要分为5个小组进行讨论,选取不同的主持人和评议人。每组发言人由主持人进行简单的介绍后,进入论文主要内容阐述阶段、参会人员提问阶段和作者回答问题阶段,最后是小组评议人对小组会议的评议阶段。每一小组会议都有条不紊的进行。
        第一小组的议题主要围绕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民族政治、文化发展展开的。
        白润生教授着重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作用方面谈起,认为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在开启民智,构建统一战线,传承民族文化和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促进民族团结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牛丽红老师更加关注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知情权的问题,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法律政策着眼,提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过程中,由于媒体报道工作的不足致使当地民众的信息缺失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吕乐平老师主要以电视人的角度谈新闻媒体在各民族信息传播间的作用,发现少数民族受众对传统媒体报纸、期刊的利用率并不高,虽然我国的新闻事业开始于纸质媒介,但是对广播、电视尤其是手机的使用率较高,这与改革开放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吕老师深入剖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而提出如何利用这些现代传播媒介使各民族之间进行良好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实现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同时还提出一个新的课题,关于媒体选择性报道与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再现的问题激发了与会学者的热切讨论。
        此外还有林晓华老师关于民族农村信息传播失衡现象的调查和思考,提出新闻传播在民族地区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地区性差异,从更加细分化的角度对民族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见解。中国绿色时报社记者韦荣华通过自己实际工作的经验,提炼出了自己对民族新闻和民族地区新闻的概念的新的认识,并提出了“民族护卫”这一新的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民族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小组是关于回族新闻事业发展的研究。
        光明日报社资深编辑张巨龄老先生站在传播者的角度探讨回族报刊中的阿訇传媒人,少数民族的身份和对本民族语言、文字、历史、宗教、文化等深入的了解使他们的传者角色表现的更为充分,从对历史上少数民族传播者的研究中寻找如何做好民族新闻传播工作者的途径。
        河北大学的金林老师对回族报刊的研究可谓较为深入细致,搜集到了大量的史料与数据,对近现代回族报刊的创刊号、办报人等做一细致的梳理,分析其刊号、标题、内容、栏目设置等,以照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对回族报刊的办报风格做了独到的分析,既有详实的史料佐证,又有新颖的观点提出,是此次会议上注重实证研究的典范。同时金林同学对回族报刊的经济功能进行了分析,从更为微观的角度对少数民族报刊进行深入研究。荆琰清同学以《回族研究》为例对民族报刊爱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中的角色进行探讨,认为以文字的形式记载文化的过程中由于传播者的个人因素可能会导致不能原生态的记录民族地区的社会状况,这与张巨龄老先生关于传播者的研究和吕乐平教授关于媒介传播的研究相互呼应。
        第三组主要是从民族新闻的特殊性和电视的视角对民族新闻进行探讨。
    王晓英老师就民族新闻的特殊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基本概念的界定,进而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框架和体系,是民族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和趋势,许多参会学者认为这一研究方向虽只是民族新闻研究的一小部分,但却是民族新闻由史发展为理论的一大步,是艰难的开端,却是重要的一步。
        小组其他成员都是从事电视新闻研究的学者和学生,他们更加关注电视媒体与民族新闻事业的关系。臧宁老师主要探讨如何使中国的纪录片从民族的成长为世界的,通过纪录片的传播方式更为真实全面的展现中国的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让世界认识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从而对中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张芝明老师选取少数民族电视节目主持人为研究对象,剖析他们的新闻传播效果,研究主持人身份的特殊性在民族新闻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影响。窦克林同学有着丰富的地方电视台工作的经验,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新闻报道的经验,把它放在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中探讨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民族新闻报道,达到推动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
        第四小组探讨的问题较为多元化。
        刘兰肖侧重于对明末清初的少数民族文字白话报的研究,周德仓注重对藏民族民间信息传播方式的研究,经过实际调查研究列举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民间传播方式,为我们研究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提供了新的信息发现渠道,而同为西藏民族学院的袁爱忠老师选取众多传播方式的一种口语作为研究对象,注重微观的功能分析,为其他民族新闻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赵丽芳老师突破了中国民族的局限,对多元文化和原住民媒体进行研究,与会学者都认为这是一个新的视角和议题,拓宽了学术研究的视野,通过对世界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新闻传媒的研究分析,提炼出有益成果为我所用,能够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使人赏心悦目,耳目一新。李克老师通过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事业的现状调查,发现问题,特别是对地域差异在民族新闻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寻找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第五组主要围绕民族新闻对民族地区的发展作用进行探讨
        王安中老师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空间的研究,发现城市空间优化与媒介发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从而提出“民族城市空间型媒介”这一新的概念,如果有效的利用和创新可以对民族新闻和民族地区城市发展起到双效作用。这一新的课题引起了参会者的兴趣和关注。许瑞芳同学主要是对民族地区特别是内蒙古地区新闻文化事业进行论述,尤其关注报业集团在组建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从而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区发展和蒙古族与汉族,蒙古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跨民族新闻传播。罗安平老师更加关注突发事件在民族地区的新闻报道,选取有代表性的新闻事件为例,谈媒介报道与媒体态度,发现问题,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报道。李恺兰同学从新闻策划的角度谈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新出路,是专题会议中较为独特的研究视角虽没有非常成熟的看法,但却提出了一个少数民族新闻研究的新思路,对与会学者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最后,专题会议主席白润生教授致闭幕辞。
        会议在参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预定的会议议程,希望这次会议成为这一学科学术交流的新的开端,今后待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正式成立后,创造更多的机会供大家学习与交流。
   
文章来源:IUAES2009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