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言学理论与汉语研究”国际学术报告会知见录
作者:木仕华 日期:2006-07-05 浏览次数:2369
    由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和商务印书馆主办的“当代语言学理论与汉语研究”国际学术报告会于2006年6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来自美国、荷兰、日本、法国以及来自中国北京、香港、台北、徐州、天津、长沙、洛阳、南京等地40个包括老中青三代的著名语言学家齐聚北京,共有38个报告人向听众报告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国际语言学界的最新理论动态,他们中有从事形式语言学;有的从事认知功能语法、语言类型学、地理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实验语音学、汉语音韵学、训诂学、佛教汉语、神经语言学、语言习得和儿童语言研究等诸多领域。汉语语言学研究前沿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都令人耳目一新。台上台下,少长咸集,关系友好,互动呼应,井然有序。既有回顾的内容,也有前瞻的预测,富有创新性的理论得到全面引介,较全面地展示了汉语语言学界欣欣向荣,和谐发展的可人局面。
    在报告会上王力、吕叔湘、朱德熙等已故著名语言学家的道德文章不断被海内外新老语言学家们提起或称颂,雄辩的证明了前辈语言学家们的深厚学术功力及其系统精深的学术思想历久不衰的魅力。老一代语言学家呼吁青年语言学家要继承前人的成果,借鉴时贤的理论方法,敢于怀疑书上写的,前人写的。语言学有众多流派是幸运的事,而不是负担,各学派之间发生适当的思想碰撞是学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形式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需要交流,彼此的关系理应是互为补充修正的关系。目前,语言学家更加关注语言普遍共性的研究。许多专家指出语言非自足系统,语言学不是封闭的学科,语言学与非语言学科的结合,汉语、外语、民族语的结合研究已经提到议事日程。目前的语言学研究中没有权力和意识形态的介入,没有凌驾一切的权威,使学者们能够以语言学家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力和解释力,及其理论的系统性,研究的深度为衡量语言学家学术水平的最主要的指标,而不以官位的大小来确定学术地位,预示着语言学研究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从本次报告会上精彩纷呈的报告内容可以得知语言研究中理论和方法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包打天下,各学派之间需要兼收并蓄、互补共赢,为学术研究提供宽容和谐的环境。
   本次报告会为期3天,每个学者只有25分钟的报告和答问的时间,加上流派众多,报告内容丰富多元,使听众有应接不暇之感,故被学者们戏称为“快餐”,远未能够尽兴,更多的青年学子渴盼“满汉全席”式的大餐。本次报告会计有400多名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西、宁夏、吉林、河南、山东、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陕西、四川、云南、福建等国内各地及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韩国的语言学工作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会议为与会各国各地代表之间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互相学习,通报研究信息;讨论语言学发展前景和汉语研究的视角和方向提供了绝佳的场所和机会。与会的专家认为,“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国际学术报告会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促进当代语言学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实践和应用,将汉语研究置于跨语言研究的视野中,使汉语研究成果得以丰富和发展普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据悉,大会的专题报告将以《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为题,由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
    
    附:“当代语言学理论与汉语研究”国际学术报告会学者名录及报告题目:
    
    贝罗贝 (Alain Peyraube) 法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语法:认知与类型学

    蔡维天 台湾清华大学 比较句法理论和汉语疑问、量化结构研究

    曹志耘 北京语言大学 地理语言学理论和汉语方言地图研究
    
    程 工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约束理论和汉语中的“自己”

    崔希亮 北京语言大学 认知语言学和汉语位移事件结构研究

    方  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 动态呈现语法理论和汉语研究

    冯胜利 哈佛大学 韵律语法理论和汉语研究

    顾  阳 香港中文大学 时制、时态理论和汉语句法分析

    郭  锐 北京大学 空间参照理论和汉语方位参照策略

    黄正德 哈佛大学 汉语动词的题元结构及其句法表现

    蒋绍愚 北京大学 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史研究

    李行德 湖南大学 语言获得理论和汉语儿童对数量名词词组辖域的认识研究

    李亚非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语言化石”和功能语法与形式语法的关系

    李艳惠 美国南加州大学 空语类理论和汉语空语类的辩识与指称研究

    刘丹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话题理论和汉语句法研究的深化

    鲁国尧 南京大学 当代中国语言学理论的自主创新和汉语音韵学研究

    陆丙甫 南昌大学 当代语序类型学理论和汉语句型研究

    陆俭明 北京大学 当代语法理论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木村英树(Hideki Kimura)  日本东京大学 认知语言学理论和汉语口语体态研究

    宁春岩 湖南大学 普遍语法合并理论和汉语句法结构研究

    潘海华 香港城市大学  焦点、量化理论和汉语“都”和“每”的语义研究

    沈家煊 中国社会科学院 隐喻语法和转喻语法

    沈  阳 北京大学 语义所指理论和汉语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研究

    石  锋 南开大学 实验音系学理论和汉语语音格局的研究
    
    司马翎(Rint Sybesma) 荷兰莱顿大学 生成语法理论和汉语语气词研究

    孙朝奋 美国斯坦福大学 因果关系和近代汉语把字句的形成因素研究

    王洪君 北京大学 历史比较法、内部拟测法、扩散波和汉语方言的层次与分区研究

    王  宁 北京师范大学 理论训诂学和汉语双音合成词的构词研究

    吴福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句法学理论和汉语历史语法研究

    徐  杰 新加坡国立大学 格理论和汉语领有名词提升移位及其句法条件研究

    杨亦鸣 徐州师范大学 神经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的互证

    曾晓渝 南开大学 语言接触理论和汉藏语言接触研究

    张 博 北京语言大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和汉语同族词族属关系的验证方法研究

    张伯江 中国社会科学院 功能语言学的语体观和汉语语法研究

    张洪明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短语音系学理论和汉语方言连调研究

    张  敏 香港科技大学 自然句法理论和汉语语法像似性研究

    朱庆之 北京大学 语言变异理论和佛教汉语研究

    朱晓农 香港科技大学 历史语言学的进展和汉语历史音系学研究
文章来源:木仕华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