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30~31日,由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和日本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生态移民:实践与经验”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经中日双方学者的共同努力,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生态移民”特指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或恶化,人类难以生存而搬迁异地的行为。因而往往属于“非自愿性移民”,甚至在较大程度上属“强制性移民”之列。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和牲畜的不断增加,对草原和耕地的索取力度加大,致使农牧民受到生态恶化和贫穷落后两方面的困扰。最近几年,生态移民成为中国西部大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中备受国内外关注的问题。
在此前提下,上述两机构于2001年签署合作协议,开展为期5年的题为“黑河流域水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工作。2002年度,以“50年来(1950-2000年)黑河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经济社会文化分析”为题,在该地区进行调查研究。2003年度又对黑河流域3个省区(即甘肃省、青海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9个县、市进行问卷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通过这些合作研究,使中日双方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在跨学科的交流与对话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此次“生态移民”国际会议,既是黑河流域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报告会,也是不同地区生态移民研究的情报交流会。会议主题从黑河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延伸到具有中国和全球意义的生态移民及其环境保护等方面。除中日双方研究黑河流域课题组的成员外,还有两国相关机构研究其他地区生态移民及其环境保护问题的学者参加。因而,对总结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生态移民的实践与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所涉及地域不同,此次会议分为4个专题进行了讨论。“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生态移民”专题,有“东南亚移民的环境破坏实态报告”(阿部健一),“生态移民与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牛凤瑞),“移民的社会生态与情感认同”(孙津),“关于不依赖于生态移民而使退耕还林获得成功的方法—从贵州G村的事例出发”(关良基),“生态移民:异地致富工程项目中的利益相关群体分析”(张继焦)等。
“三峡和中国南部的生态移民”专题,有“三峡后靠移民可持续发展研究”(朱启臻),“重建族群生态系统:技术支持与文化自救-广西、云南的两个应用人类学个案”(庄孔韶),“生态移民的决策思路研究—以KT自治州生态移民前期研究为例”(陈阿江),“谁迁移了—自愿移民的搬迁对象特征和原因分析”(李小云),“生态移民的生活重建与缓解贫困的民间视野:来自四川凉山美姑的调查与思考”(刘朝晖),“生态适应与扶贫性移民:从石灰岩地区到丘陵地区”(陈运飘),“宁夏同心县河西扬黄灌区吊庄移民”(杜发春)等。
“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项目调查—黑河流域的生态移民实态报告”专题,有“黑河流域的生态移民研究”(小长谷有纪、中尾正义),“生态移民的国家视线及现地居民的视线—以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区祁青藏族自治乡为例”(尾崎孝宏、中村知子),“生态移民潮流中本土逻辑的走向——以肃南县A村为例”(新吉乐图),“黑河中游地区生态移民的现状—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区为例”(迈丽莎),“额济纳旗畜舍饲育型“生态移民”的事例报告”(儿玉香菜子)等。
“内蒙古生态移民”专题,有生态移民的社会经济分析—阿拉善盟生态移民实践与思考”(施国庆),“生态移民对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内蒙古正蓝旗敖力克嘎查为例”(包智明),“内蒙古鄂托克旗生态移民的生态人类学思考”(任国英),“走进都市里的“敖特尔”—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城郊蒙古族生态移民的人类学考察”(阿拉腾)等。
最后,在各专题讨论的基础上,会议进行了集中讨论。就生态移民实践和理论问题,虽然学者间还存在许多分歧意见,但是就建立事先评估机制及生态效益长远评价体系必要性等问题方面则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与会学者认为,各地生态移民实践虽然成败各异,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努力促使其向成功方向发展当是学者们应该发挥作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