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学会年会暨荆楚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李然 日期:2012-10-24 浏览次数:5124

 

会议进行中

会议进行中

张昌东书记发言

张昌东书记发言

2012年10月8日至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分会主办,中南民族大学承办的“汉民族学会年会暨荆楚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术交流中心隆重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张昌东,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分会荣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杜荣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史金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正司级副主任黄忠彩,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陈达云、副校长雷振扬、段超等领导,以及来自全国66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开幕式由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段超教授主持,陈达云书记和张昌东书记等领导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张昌东书记在致辞中指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民族是我国人口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民族。汉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民族学研究的对象。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研究我国各民族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包括汉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历史的借鉴。进一步加强汉民族研究,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的平等团结、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长治久安,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次会议收到学术论文95篇,与会学者围绕“汉民族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荆楚文化与汉文化的互动与影响”、“历史上的文化互动与交错”、“族群关系的建立及社会表征”、“汉文化的传播与区域性拓展”、“语言文字的应用及文化关系”、“民俗、宗教、历史记忆与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海外华人与汉文化的海外传播”九个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史金波研究员提出,西夏的汉族与主体民族党项族关系密切。西夏社会主流提倡番、汉民族友好和交流的政策,使党项族文化不断向汉族趋同。西夏灭亡后,无论是留居西北还是进入中原地区的党项族后裔都经历了更深刻的汉化进程,在明清之际多数融入汉族。黄忠彩副主任提出,当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创新与完善,应将汉族因素纳入考量的范围,使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得到包括汉民族在内的56个民族的广泛认同和拥护。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对汉民族的研究。杜荣坤和白翠琴研究员基于从“北魏律”至“唐律疏议”中诸族间法律文化互动的分析,说明高度发展及相对完备的唐律是南北或汉夷法律文化融合的结晶,肯定了少数民族对中华法律体系作出的重大贡献。曾少聪研究员回顾了以往我国民族学的汉民族研究,并对今后如何加强汉民族研究提出几点意见。他指出应该加强当代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汉民族海外移民的历史与现状等方面的研究,加强汉民族社区的田野调查,并从少数民族的视角来看汉民族。徐杰舜教授不仅深情回顾自己汉民族研究的心路历程,还将百余年的汉民族研究学术发展史分为自在、自为和自觉研究三个阶段。徐晓望研究员认为,明清时代中国从沿海到内陆的文化波动促使荆楚文化再次崛起,明清荆楚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从而代表了明清时代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为近代荆楚文化的崇高地位打下了基础。

本次会议呈现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与会专家对汉民族与荆楚文化相关议题展开了全方位、多层面的探讨。既有汉民族研究、荆楚文化研究的学科史的总结和反思;也有汉民族和荆楚文化的若干重要问题的历史考察;也有对荆楚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等现实问题的调查分析。第二,多学科、多视角的观察与审视,共同推进了汉民族和荆楚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也促进了相关学科、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既有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简牍学、语言学的考证与分析;也有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传播学的实证调查与反思;还有本民族学者对自身文化的自观和内省,以及他者眼光的审视和洞察;并借鉴医学人类学、历史地理学和社会史的理论和方法,对一些传统议题做了重新的思考。第三,围绕汉民族研究,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队伍稳定、阵容整齐、充满活力的学术梯队。出席此次会议的专家学者,既有一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生的、长期坚守在汉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阵营的资深学术前辈;也有大量活跃在汉民族和荆楚文化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还有一些年轻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成为汉民族和荆楚文化研究的生力军。第四,与会学者通过广泛研讨,达成诸多共识。首先,应大力加强汉民族研究,对当前汉族和中华民族发展中的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回应。费孝通、林耀华等老一辈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曾通过对汉民族社区的调查研究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赢得了世界声誉。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对汉民族的研究提炼出中国化的民族学人类学话语体系,真正实现“社会人类学的中国时代”。其次,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由多元地域文化构成,荆楚文化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应将地域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别是荆楚文化作为汉民族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三,汉文化与汉族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互动,是推动各民族经济、社会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增进民族团结,增强国家认同,巩固国家统一重要的重要动力机制。

10月10日下午举行了会议的闭幕式,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张昌东主持。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苍铭教授、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鄢维新研究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潘洪刚教授及吉首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罗康隆教授分别代表四个讨论组作了发言。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田敏教授作了会议总结。

这次学术年会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和学会章程的约定,完成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分会理事会及其领导成员的换届工作。会议期间,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分会进行了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常务理事、秘书长、副会长、会长和名誉会长。杜荣坤研究员为学会的名誉会长,张昌东书记为学会的会长,马建钊、王志民、周大鸣、和少英、周宁、段超、徐晓望、曾少聪 、谢尚果为学会的副会长(按姓氏笔画排列),曾少聪为学会的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会议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文章来源:曾少聪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