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8日至8月1日,由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主办,云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普洱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第十次全国民族理论学术研讨会在云南省普洱市隆重召开。来自国家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烟台大学、云南省民委等30余家国家机关、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130余人参加了会议。大会的主题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大会由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王希恩研究员主持。云南省民委巡视员木桢、普洱市委书记沈培平、普洱市市长李小平和云南大学副校长林文勋等到会致辞祝贺,并就云南省的民族团结示范基地建设、普洱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工作、云南大学的学科发展等作了介绍。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朱晓明、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原副主任包文发、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崔明德、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金炳镐等分别做了大会发言。
朱晓明在大会发言中首先提出,应从党的执政规律和宗教自身演变规律的角度对藏传佛教的寺庙管理问题进行深层的理论思考,要抓好社会管理、民主管理和佛学思想建设,处理好社会管理与民主管理的关系,寺庙爱国主义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和佛学思想建设的关系。然后他就当前民族理论热点问题的讨论谈了自己的看法,提出民族理论界要和谐,要学会包容不同意见,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不炒作、不内耗、不折腾。包文发在发言中认为,中国共产党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来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确保他们的合法权利和利益是完全正确的,是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当前,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民族地区的首要任务。崔明德就民族关系思想的概念和意义进行了阐发,指出中国古代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都留下了一些宝贵的处理民族关系的政治智慧和经验,对他们的政治智慧和经验教训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对正确处理当今的民族关系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金炳镐在发言中着重对“第二代民族政策”的论点进行了批评,认为它是近年来民族理论研究中出现的“以‘族群’替代‘民族’”、民族问题“去政治化”观点的必然发展结果,是伪命题和主观臆断,违背了中国宪法、中国的历史和国情、民族与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我国的民族理论研究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道路。
在分组讨论中,与会者围绕当前民族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实践、民族政策实践与反思、族际关系与民族政治整合等议题进行了广泛研讨。
关于当前民族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学者指出,当前在民族学界颇有影响的民族问题“去政治化”论、“族群”说、“第二代民族政策”说等,是试图用西方的“舶来”话语重新构建我国的民族理论体系。这些论点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但他们都背离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事实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基础,违背了民族问题的实质和民族这一人们共同体的历史发展规律,更无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大汉族主义重新抬头,这已成为目前中国最突出的民族问题之一。与会者普遍认为,处理民族问题必须尊重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自然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不宜人为倡导民族融合。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与会者认为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途径。有学者提出应以“民族变迁”为基点,对“唯物史观与民族发展”这一传统话题进行了新的研究,这便于对 “民族发展理论”进行必要的反思,更有利于接近对“民族”本体状态的客观描述,也能适应民族变化的复杂性。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是中国民族理论的大发展时期,在这30多年里,中国民族理论实现了三次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一是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理论突破,二是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突破,三是关于民族工作主题的理论突破。
关于中国的民族政策及其实践,与会者普遍认为,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选择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和法律保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实际的正确结合。当前人们对国家民族政策关注度明显增多,民族理论界应持一种欢迎和开放的态度,应以应有的责任心去引导、帮助人们释惑解疑、“去伪存真”、“指点迷津”。帮助人们正确认知、评价国家的民族政策,关键是要提升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在对民族政策的认知、评价中要体现情怀至上的原则,和谐共生的理念和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价值追求。也有学者研究了当前民族政策面临的一些问题,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的散居化、杂居化趋势更加明显,为了更好地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民族工作重心应该适度向散杂居地区和城市转移。
关于族际关系与民族政治整合,有学者对当下族际关系研究中存在的误读或常识性错误进行了归纳,指出学界应对“建议通过人为的族裔迁移来稀释边疆少数民族的聚居性状,从而达到防止分裂的目的”之类的错误观点及时予以澄清和纠正,以免造成族际关系的不和甚至对立。与会者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来促进民族整合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政治整合的关键目标是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意识,在此过程中,政府需要采取灵活的策略把握政治整合的“度”。多民族国家的共有文化是一个复杂体,既含有积极的合作性质,也存在各种矛盾与冲突;多民族国家的共有文化与国家的核心价值与主导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多民族国家要实现有效的政治整合需要充分发展一种健康与宽容的共有文化,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支持。构建和树立健康积极的各族人民和谐相处的民族意识,不仅有利于“四个认同”意识的确立,有利于促进意识形态领域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而且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维护各民族平等、团结、互相、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此外,会议还就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共收到会议论文35份。这些论文成为会议交流的基础。
本次大会的一个重要议题是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理事会换届。在换届大会上,王希恩代表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就该届理事会的主要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对做好新一届学会的工作提出建议。大会根据学会章程和以往惯例,在各地各单位推荐的基础上,参照以往对学会的贡献、学术影响和职称职务等情况,经提名、表决,产生了第九届理事会。新的理事会由167位理事组成,成员涵盖中央和地方民族理论研究、教学和民族工作部门的各个方面,体现了理论和实际工作的结合。大会选举国家民委副主任陈改户为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会长,王希恩为常务副会长,朱晓明等16位同志为副会长,青觉为秘书长。此外,增补吴仕民和毛公宁为学会的学术顾问。
此前,学会办公室主持完成了“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奖”的评奖,共评出为优秀科研成果16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本次大会对这些获奖的作者进行了表彰。
会议期间及会后,云南大学和普洱市政府组织会议代表参观了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宁洱县民族团结誓词碑、西盟县城改造工程、勐梭龙潭以及澜沧县老达保村的拉祜族文化建设成就等。这些考察参观,使会议代表对云南大学的民族学研究,对普洱市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科学发展中的成就有了直接的感受,增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信心,也大大增加了会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