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1日至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举办了首届“青年学术论坛”。本次论坛的成功举行,对民族所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在青年学者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响。
民族所首届“青年学术论坛”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所党委高度重视。所党委书记张昌东全程参与了论坛的筹备和组织工作,并在开幕式和会议结束时就举办青年论坛的意义和如何进一步完善论坛的组织工作作了讲话。8位所学术委员会受邀担任论坛的总点评人和学术评委。院直属机关青年处处长、院团委书记季为民同志专程到会进行指导,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是青年学者的参与度高。近年来,全所青年科研人员深切感受到所党委对青年工作的关心和重视,对民族所的发展增强了信心,表现出蓬勃的科研活力。参加论坛的4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共55人,因外出田野调研不能参会的青年同志也提交了论文,论坛共收到学术论文60篇。青年学者对论坛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充分体现了民族所浓郁的学术氛围和青年学者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三是论坛有较高的学术水平。青年学者提交的60篇论文,无论是选题、理论框架、研究方法、材料运用、学术规范等方面,都有不少新意和亮点,不少论文很有学术价值,体现了民族所青年学者对相关问题的认真调研和深入思考。参加本次论坛的在读硕士、博士生和博士后人员,在论文撰写、宣读和点评环节也都有很好的表现。
本次青年学术论坛分为八个单元,研究内容涉及民族理论、民族学、人类学、民族宗教、民族历史、民族经济、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文学艺术等,参会青年学者从不同学科和视角对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民族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展现出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为宽广的学术视野。不少论文紧密关注当前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些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跨学科、交叉学科特点,充分体现了民族所多学科研究的优势。
论坛严格按国际学术会议程序举行,每一单元的主持人、报告人和评议人都由青年学者轮流担任,使青年学者得到了规范的学习与锻炼。每个单元结束时,由一位相关学科的学术委员进行总点评,充分发挥了学术委员的专业指导作用。论坛最后评出优秀论文一等奖三篇,二等奖五篇,三等奖八篇,这些获奖论文及其他通过评审的论文将结集出版。
通过参与首届青年论坛,青年学者普遍反映有很大的收获。主要表现在:
第一,全所不同学科以及同一学科中从事不同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第一次全程、集中地进行学术交流,极大地增强了相互了解和学术交流,对于民族所的学科发展有积极意义。
民族所的学科涵盖面广,有民族理论、民族学、民族历史、民族语言等多个学科片。长期以来,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较少。通过青年论坛这一平台,各学科的青年学者增进了对相互之间学术方向和研究旨趣的了解,相互借鉴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材料,开阔了全所青年人员的研究视野,对于整合全所科研优势,逐步建立起一个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充满活力的民族研究团队,为适应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要求,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第二,通过论坛发现和指出了青年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有利于青年学者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如学术委员在点评中指出,学术研究要注意了解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引用前人成果时注意规范说明资料的获取形式;要注意加强对问题的研究深度,增强研究成果的现实性和可行性等,对青年学者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第三,锻炼和提高了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能力,为青年学者更好地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推动我院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通过参加论坛,青年学者在如何更好地把握学术报告时间和节奏,如何在多学科学术会议上更好地表达发言主旨等,都使青年学者经受了实战训练,受益匪浅。
论坛还专门邀请《民族研究》、《民族语文》的两位编辑部主任围绕学术刊物的选稿标准、审稿流程以及学术规范等问题做了专题讲解,使青年学者进一步增进了对本所刊物和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了解。
张昌东在闭幕致辞中高度评价了民族所首届青年学术论坛的组织工作,希望以首届青年学术论坛的成功举办为起点,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努力把青年学术论坛打造成为民族所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展现青年科研风采的学术品牌,不断扩大学术影响力。他指出,青年学者要在加强本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贯彻中央对我院“三个定位”的要求,紧密结合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形势,不断增强青年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关怀,把理论研究拓展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背景中,坚持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密切关注各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其发展趋势,为我国的民族研究事业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