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次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综述
作者:孙懿 日期:2010-12-10 浏览次数:1667
        由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中央民族大学主办,聊城大学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十八次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于2010年12月10-12日在山东省聊城召开。来自北京、黑龙江、内蒙古、宁夏、广西、云南等省市自治区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会,会议收到论文约40篇。聊城市副市长蔡同民同志出席了会议并讲话。会议主题为“新形势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发展”。
        依据大会发言和提交会议的论文,将会议集中研讨的几个问题简述如下:
        (一)关于新形势下我国民族政策的发展和完善
        新时期我国民族政策的发展是学者们集中探讨的问题之一。有学者认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主要表现在进一步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当代化,全面论述了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衡量执政能力的主要标志是切实做好民族工作;提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指出“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特征;提出了新时期做好民族工作的五项指导原则等方面。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认为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关系,其权利主体是各族人民民主。有学者则认为新形势下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但如何切实有效地利用自治法应对不断变化的实践还需要加强研究。有学者则认为“民族共治”的前提是承认民族差异,并不否认民族区域自治,应该深入研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决民族区域自治与公民社会、民族国家建设的矛盾。
        也有一些学者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民族政策,诸如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等的具体执行情况做了探讨。
         (二)关于新形势下我国民族关系的特点和对策
        我国现阶段的民族关系也是与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学者认为民族交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交往交流的本质要求,“交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你还是你,我还是我”,民族融合不是社会主义现阶段能够实现的,应该尊重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现阶段不宜提“促进民族融合”。该观点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同。
        民族团结教育对于我国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新时期应该加强全社会的民族团结教育,并应该正确处理民族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关系。有学者则认为民族团结教育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一些理论问题,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我国的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但目前面对影响我国民族关系的突发事件缺乏预警机制也严重影响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对此有学者提出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建立和完善民族关系预警机制和调控机制,以保障民族关系的协调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社会和谐。有学者则通过对河南省民族关系预警机制的调查,认为河南省的预警机制包括基层预警工作和省市级预警工作两个层次,运行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但需要完善。
        少数民族人口在城市的适应和发展问题是影响我国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有学者通过对烟台市朝鲜族社会的实地调查,认为少数民族在城市中遇到了诸如政治权益保障、民族教育与文化传承、民族社团活动、养老、宗教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各级部门应该从制度创新入手尽快出台有关政策措施,从制度上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群体在城市的适应和发展。有学者通过对成都市维吾尔族流动人口的调查,认为文化特征上的显著差异使成都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呈现内聚性特点,与其他市民存在一定程度群体疏远,因而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和市民都存在彼此接纳和调适的问题,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对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带来了负面影响,应该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对策。
          (三)“兴边富民行动”研究
        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也是学者关注的问题,但相对集中在“兴边富民行动”的研究上。“兴边富民行动”是我国为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而采取的重要工程。有学者对“兴边富民行动”在云南省的实施情况做了探讨,认为包括边境扶贫温饱工程、边境免费教育工程、边境科技扶贫工程、边境文化扶贫工程等在内的“兴边富民行动”在云南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开发思路和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依然需要不断研究、完善。有学者则通过对“兴边富民行动”在广西具体实施情况的调查,认为民族发展是“兴边富民行动”政策的核心要义,对外开放是“兴边富民行动”政策发展的重要方向,权益实现是“兴边富民行动”政策的重要目标。
        (四)关于民族理论学科建设
        新形势下民族理论研究的发展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除一些基本概念,诸如民族主义、民族与民主、民族自决权依然有学者给予关注外,有学者则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分析了2006年1月至2010年8月以“民族理论”为题的论文情况,认为研究主题突出、侧重宏观阐释,载体日趋多样、层面更加齐全是其主要特点,进而提出应该进一步发挥民族理论研究对新形势下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描述性、解释性、预测性和批判性功能。                                                 
文章来源:孙懿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