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学术座谈会
作者:杜发春 日期:2008-11-21 浏览次数:2621





Dr. Dongyan Blachford





郝时远(右)会见茹东燕(左)





研讨会进行中





会议代表在中国社科院民族所合影

    2008年9月2日,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的邀请,加拿大里贾那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副教授茹东燕博士(Dr. Dongyan Blachford)在北京作了“加拿大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加拿大华人教授的影响”的学术讲座。
    
    讲座开始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主任、民族所所长、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民族所加拿大研究中心主任郝时远教授会见了茹东燕博士,并简要介绍了中国社科院民族所加拿大研究中心的情况。双方表示要继续加强交流,促进中加学术和教育领域的合作。出席讲座和座谈会有:中国社科院民族所加拿大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周庆生教授,北京市教委中华教育创新协会会长张庆来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董宜坤女士,中国社科院民族所加拿大研究中心成员彭雪芳、姜德顺、张小敏、石茂明、周毛草、高建平等。座谈会由中国加拿大研究会副秘书长杜发春主持。
    
    茹东燕博士在讲座中介绍了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态势,加拿大高校的发展和推广国际化的情况,从中国去加拿大后留在加拿大各高校任教授或研究人员对自己国际化的体会,以及今后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对加拿大和中国发展的一些看法。她说,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最近几年在欧洲,特别是在北美,对这个领域研究的逐渐越多,研究的方向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有一本国际杂志,《国际高等教育》创刊于1997年,是比较权威性的刊物,吸引了世界各地专门搞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些人员投稿。
    
    茹东燕博士首先对国际化和全球化之间的关系及定义上进行了区分。国际化主要涉及国家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之间的问题,全球化主要涉及全球做一个整体,重点不在某一个国家,全球化指科技经济知识,人员及价值观和思想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这是一个现象,一个背景,现在已经是一个社会现实。而国际化特别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寻求的是一种主动的战略方案来指导今后的全球化的发展。在20多年以前,国际化这方面的定义非常狭窄,一般指政府间的关系,以及教育领域里的比较教育、全球教育、跨文化教育。现在涉及的非常广泛。
    
    茹东燕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有一个简单定义,即国际化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把国际化和跨文化、全球化这方面的发展和内容,都介入到高等教育的范围内的各个方面。就高等教育而言,加拿大跟中国有很大差别。加拿大的高等教育不归联邦政府管,没有像中国的教育部,它的教育由省政府和地方(区)政府负责(10个省和三个地区),基本上是教育和政治不能互相干涉。教育质量、人员管理由全加拿大高校教育协来负责(AUCC)统一管理,高校协会成立于1911年,成员有93所大学,它是一种互相连锁的管理。国际化在加拿大大学的目的是创造和传播全人类所证实的知识,宗教不能干涉。根据加拿大高等教育协会2006-2007年的一项问卷调查,高等教育国际化包括:教员国际化、学生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知识出口、国际高校间合作以及研究领域的活动。教员国际化指的不是招国外的教员,它指的是国际化教员在其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或组织你的学生要出去,这些搞的不是特别好,因为这是一项新的领域,一般在评审时,这一项没有被认可;学生的国际化指加拿大的学生出外学习,国外的学生来加拿大学习。出国有2.2%,中国有20万出国学生,欧洲一些大学是在毕业前都要出国一段时间。2006年,加拿大有4.2万多人在国外学习,出去最多的首选国家有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和德国,中国学生一般去美国、英国和加拿大3个国家。2007年,共有6.36万外国学生来加拿大学习(包括交换生),加拿大大学为越来越多学生提供奖学金,这种奖学金专门为来加拿大学生设立的。2007年,64%的加拿大大学有国外学者来讲课,部分课程出国学习,59%教学课程来自国外,53%学生到国外学习或旅行等活动。75%大学目前都有国际合作项目,接收国最多的是中国和印度,发展国际间重点大学之间的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国际化在加拿大各个大学日益明显。那么,加拿大的各个大学为什么要推广国际化?茹东燕博士认为,国际化的目的是为培养具有广泛视野的国际化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对经济发展,而且对今后人类共同发展和平也将起到重大作用。据调查,94%院校认为国际化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丰富知识的国际型人才;62%认为推广国际化为本校在国际重点大学的战略伙伴和合作关系;54%认为国际化可以抢劫教育的内容创新和多样化;35%认为国际化就是为了适应加人才市场的需求;35%认为国际化可以保证学术及科研对实际性问题有针对性。目前,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走向是:(1)对高校国际化越来越重视,网络里各个高校都有相应的计划和政策,学校领导层也很重视,75%的大学都设立有主管国际化的高科技校长。(2)学生、教职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对国际化也越来越感兴趣,参与性也在不断增加。(3)教学内容的国际化也在不断的改进,越来越有实际的效应,在国际化进程出现的挑战以及问题也有一定的认识,10年前这方面研究的少,现在则较多。
    
    茹东燕说,加拿大高校在国际化方面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大学对政府有很多压力,因为国际学生需要国际化,但国际学生也有很多问题,毕业后到别的国家去。对这些问题,联邦政府正在不断改进政策,比如2005年加拿大移民局推出两项政策,一是以前在校生只能在校内工作,不能在校外工作,2005年变为合法的在校外工作。但是也有很多限制,同时提出毕业后可以在工作1年或2年,在多伦多、渥太华、蒙特利尔这三个城市,在大学毕业后,只能工作1年。主要因为这几个城市人多,不希望留下来。其它的加拿大城市可以工作2年。2006年移民局进一步改进,又提出一个新的方案,国际学生可以全面在校外工作,限制减少一些,一个星期在校外工作可以达20小时,甚至在春夏季不开课时,可以全日制在校外工作,都是有许可证的。但在2008年4月21日,最新的政策列出了限制的工作。过去学生的配偶和同居者,一年以上可以得到签证,但是学生是则不行。2008年,加拿大高校教育协会(AUCC)所管理的大学或学院毕业的学生,都可以享受这种待遇。2009年,政策规定延长了在加拿大毕业学生工作的年限,全部是3年。主要是在吸引学生在加拿大上学还有实习的经验,如果有加拿大大学毕业证书,同时又有在加拿大工作经验,现在可以在境内申请,以前是在境外申请的。
    
    茹东燕认为,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对加拿大高校的要求越来越多,因为资金有限,怎么样去确定重点,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由于加拿大政府与高校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关系,所以造成政府政策和国际化学校有一些脱节。因此,要真正的搞国际化就需要省政府联邦政府和非政府之间的协调,来促进高校的国际化。
    
    茹东燕博士还介绍了加拿大华人教授及其对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她认为,华人教授已经和正在继续作为未来在国际化政策和实践的桥梁和拥护者,尤其是在加拿大和中国教育机构和两国社会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华人教授在加拿大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影响将从以下方面来得以体现:加拿大华人教授的经历对其意味着什么,他们的经历如何影响了其看法、个人和职业生涯,以及华人教授身份认同的发展。
    
    学术讲座后,与会中国学者与茹东燕博士就中加高校的国际化比较、文化认同和教育政策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茹东燕博士出生于北京,已移居加拿大20余年,原任里贾那大学文学院副院长,2007 年1月始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国际语言系副教授。她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政策和教育,社会公平和性别问题等。自20世纪80 年代中期中国加拿大研究会原会长阮西湖教授首访里贾那大学以来,中国社科院民族所又有周庆生、彭雪芳和杜发春先后访问过里贾那大学,双方已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杜发春供稿)
    
    Seminar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Canadia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Impact of Chinese-Canadian Professors
    
    On 2nd of September 2008, Dr. Dongyan R. Blachford, Associate Dean of the Faculty of Graduate Studies and Research, Associate Professor of University of Regina in Canada, was invited by the Chinese Nation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ASS) to have a lecture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Canadia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Impact of Chinese-Canadian Professors.
    
    Dr. Dongyan Blachford’s talk begins by providing an overview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Canadian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cluding the contexts, the rationales, definitions, approaches and its impacts on both the Canadian society and globally. The information shared on the research project about the impact of Chinese-Canadian professors in the process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Canadian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ir reflections on what their experiences mean to them and how these experiences have influenced their perspectives and thei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live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identity.
    
    Professor Blachford emphasised that how Chinese-Canadian professors’ experience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ir home society, in this case, China and the Canadian society that they have chosen to remain in. The discussion also includes how these professors have served and continue to serve as bridges and champions for future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particularl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nadian and Chines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the two societies. The methodology included surveys, focus groups, and individual in-depth interview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is based on the related literature. Although the experience of the University of Regina used as example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focus 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research on issues regarding Canadian and Chinese relations as well as issues regard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Dr. Dongyan Blachford’s areas of research include language policy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ing, social justice and gender issues. She is a member of the Board of the Immigrant Women of Saskatchewan, Regina Chapter.
    (Provided by DU Fachun, CASS)
    
文章来源:杜发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