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毛草《玛曲藏语研究》等四种论著荣获首届汉藏语言学奖
作者:燕海雄 日期:2008-06-12 浏览次数:3298





《玛曲藏语研究》





《汉藏语系语言判断句研究》





《蒲溪羌语研究》





《汉藏语四音格词研究》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汉藏语言学奖金评奖委员会于2008年3月4日在北京召开了首届评奖会议。经评奖委员会审阅、评议和匿名投票,共产生二等奖四名。
    周毛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玛曲藏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
    张军(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藏语系语言判断句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黄成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蒲溪羌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
    孙艳(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汉藏语四音格词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汉藏语言学奖金”评奖委员会秘书组

附件:首届汉藏语言学获奖作品简介:

    首届汉藏语言学获奖作品简介之一:
    《玛曲藏语研究》
    
    《玛曲藏语研究》一书共分导论、语音、词汇、语法四章,书后附有常用词和长篇语料,全书达三十多万字。该书建立在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并结合藏文传统文法,对玛曲话的语音、词汇、语法作了全面、深入、系统的描写和分析。
    第一章导论,概述了玛曲的地理历史人文背景。第二章语音,分析归纳了玛曲话的音系及其特点,玛曲话属藏语安多方言的牧区话,没有声调,保留有较多的古藏语特征。第三章词汇,根据玛曲话词汇特点,其主要构词方式是复合法,其次是派生法等;此外,有一种单音节形式的吸气音承载者多项意义,可独词成句,很有特色;还专门介绍了富有特色的畜牧业及宗教文化方面的词汇等。第四章语法,也是全书重点。以词类、句法、语篇分析三大节对玛曲话的语法作了详实、精当的剖析,对词类和句法作了精细的分类,其中对句子成分和结构层次分析的增加,进一步加强了藏语语法的研究,有充实的例证,从语法的形式、意义、功能和特点上总结出了一系列的结构规则。在语法框架中增加了“语篇分析”,运用现代语言学相关理论分析藏语自然语言语篇的特点、规律以及内在关系。并对一些有重要理论价值的语法现象进行了专题性研究:如对助词中一些语素的来源或虚化机制作了深入细致的探析;藏语动词历来是一个热点问题,书中对动词的语法范畴、动词名物化与时态的内在语义关系,以及对普通语言学论著中尚未作范畴规范而具形态变化的“行为动词”和“行为结果动词”、动词的复杂时态等作了进一步分析、归纳。
    该书出版后,社会反响良好。得到同行及社会学、人类学等专家学者不同形式的肯定与好评。有关藏语藏缅语专家及《民族语文》2005年第4期刊登的《周毛草〈玛曲藏语研究〉简评》、《中国藏学》(汉)2005年第4期刊登的《简评〈玛曲藏语研究〉的学术价值》等认为:(1)此课题填补了藏语安多方言语法研究的一个空白;(2)体系新颖,有创新。该书语法描写的独到之处是把当代语言学的‘语篇分析’理论引入自己的体系,突破了长期以来词法和句法两分描写框架。(3)见解独到,有特色,既有系统的描写也有比较,对深入展开藏语的历时演变乃至藏缅语的历史比较研究提供了范例。(4)在方法论上,运用现当代语言理论研究成果来整合藏文传统文法体系中的精华,作了有意义的实践。
    该书无论对藏语方言研究、藏语文史研究、以至藏语文教学、藏语文规范化及亲属语言比较研究都有参考价值,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专业著作。
    
    
    首届汉藏语言学获奖作品简介之二:
    《汉藏语系语言判断句研究》
    
    《汉藏语系语言判断句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是一部对汉藏语系诸语言的判断句进行专题研究的著作,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作者是张军博士。全书包括七个章节,书后有“汉藏语判断句系词一览表”作为附录。
    第一章绪论部分回顾总结了汉藏语判断句研究状况,对判断句的内涵进行界说,认为“判断句是说话人用来表达主观判断的句子,反映说话人的主观认识和判断情态”。此外还对所运用的构式语法、类型学、语法化等理论方法予以说明。第二章从语法构式角度对汉藏语判断句进行描写。作者从意义和形式两方面分析了判断句的构式特征,把汉藏语判断句一般地分为体词判断句、系词判断句和助词判断句三种构式,并从语族-语支-语言三个层面考察其构式分布,结果发现汉藏语中一般都有体词判断句和系词判断句,有的还有助词判断句;部分语言的系词判断句存在肯定式与否定式的不对称现象,不同构式的判断句还存在使用功能上的差异。第三章集中分析汉藏语系词的意义。作者认为“系词判断句是汉藏语判断句的典型构式”。汉藏语的系词包括连接系词和判断系词两个类别,而从语义来源上看又有“有”类系词(存在义)、“成”类系词(变化义)和“对”类系词(正确义)的区别,汉藏语系词不具有发生学上的同源关系。在与动词的语法意义比较后发现,汉藏语系词大多没有时、体、貌、方向、态等语法范畴。系词判断句与普通动词句形似而神异。在语用方面,多数系词具有标记是认或否认的判断功能,有些还具有标记焦点或话题的强调功能。第四章主要考察汉藏语判断句的类型学特征。作者从广义形态(如助词、语序、词缀、屈折变化等)入手分析了判断句在语序类型和结构类型方面的特征,认为判断句虽然在语序类型方面与基本语序大体一致,但它在本质上是话题-述题结构,不同于主谓结构的语法构造。不同构式表现出的话题特征有差别,体词判断句和助词判断句的话题特征更明显一些,系词判断句兼有主谓结构的某些形式特征。作者认为语法系统对话题结构和主谓结构协同化的结果。第五章研究判断句历时演变的过程和规律。作者以文献资料丰富的汉语为例,考察了从甲骨文到周秦典籍中判断句各种构式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系词判断句构式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汉语中“是”和“为”代表着系词产生的两种不同方式——类推和虚化。《研究》分析了系词“是”产生的动因和机制,认为“是”演变为系词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它在中古汉语中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并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结构形式。第六章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判断句的语言影响问题。作者通过跨语言考察,认为判断句是一种易于受其他语言影响的语法形式,并以藏语、汉语以及具有混合语性质的五屯话、倒话为例,细致描写了表现在判断句方面的语言影响现象,归纳出借用、叠加、混合三种影响类型,并认为判断句的同构性和主观性是导致判断句影响的主客观因素。 第七章是结束语部分。作者归纳了《研究》一书的几个论点,并对判断句的后续研究予以期待。
    通观全书,《研究》是从语言比较的角度来研究汉藏语判断句的新作,涉及了国内三十多种语言,语料丰富,视野开阔,所得出的一些结论也就颇有新意。比如,书中认为,判断句在本质上是话题结构而不是主谓结构,并以此为指标,分析其在汉藏语研究中的类型学价值。这个思路在以往的研究中还不多见。再比如,作者认为判断句的发展演变是话题结构与主谓结构互相影响、结构协同化的过程,这对认识系词的语法化机制是有益的。总的来看,《研究》是近年来汉藏语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一项新成果。
    
    首届汉藏语言学获奖作品简介之三:
    《蒲溪羌语研究》
    
    该专著是根据作者的博士论文《A Reference Grammar of the Puxi Variety of Qiang蒲溪羌语参考语法》基础上编译、修改和补充而成,由民族出版社2006出版。《蒲溪羌语研究》以作者两次实地调查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首次用当代国外比较流行的标准类型学框架(standard typological framework) (现一般叫语言学基本理论(basic linguistic theory))为框架,比较全面的分析、描写羌语南部方言大岐山土语蒲溪话的语音、词汇、词法、句法和话语的结构特征。全书由九章组成:全书由九章组成:第一章导论部分简要介绍蒲溪羌语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及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系属分类、方言情况及语言使用状况;并介绍前人对羌语的调查研究情况及资料收集和研究方法问题。接下来简要提供一些语音类型学、词法类型学、词序类型学和句法类型学方面的特征。第三章描写蒲溪话的音系,提出蒲溪羌语没有区别词义的声调,蒲溪话比较特别的特征是鼻音/m/, /n/和/ŋ/可以自成音节。重音是不可预测的(unpredictable)有时重音在第一音节上,但有时出现在最末音节上。第四章主要讨论两大开放性词类:名词和动词以及封闭性词类的语义、句法和语用方面的一些特征。第五章描写名词的关系形态,如性标记(gender marking)、数标记(number marking)、小称标记(diminutive marking)、有定性标记((in)definite marking)、格标记(case marking)、比较句标记(comparative marking)和话题标记(topic marking)。第六章分析讨论动词的形态,如动词的人称标记(person marking)、方向前缀(orientation/direction marking)、体标记(aspect marking)、示证标记(evidential marking)、否定标记(negative marking)、禁止标记(prohibitive marking)、使役标记(causative marking)和句式(mood)。第七章分析词序、疑问句、否定句、存现句与领有句、系词句、比较句和话题-评述结构的构成及语义、句法、语用方面的特点。第八章描写国内民族语学界关注较少的复杂结构,如关系小句(relative clauses)、补语化结构(complementation)、假分裂结构(the pseudo-cleft construction)、并列句及分离句(the conjunctive and disjunctive constructions)和从句(subordinate constructions)的一些特点。第九章讨论话语的结构和特征,主要分析长篇语料的体裁及不同体裁的结构特点。书末附加附录一长篇语料和附录二分类词汇。
    本书迄今为止是国内出版的用功能-类型学方法研究语法的第一本参考语法类著作。本书对于比较语言学、语言类型学、语言理论、汉藏语研究、人类学以及对羌族语言文化的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简言之,该专著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新材料: 书中所有语料都是作者两次赴四川理县蒲溪乡羌族地区作的田野调查获得的。为了避免生搬硬套 (只依赖调查大纲),或避免对一些重要的语法特征的疏漏(只依据长篇语料),文中所有例句取自作者的调查大纲和真实自然的长篇语料。
    (2) 新方法:首次以功能-类型学为框架,结合语言类型学、音系学、语义学、功能语法、角色与参照语法和话语分析方法对羌语南部方言蒲溪话的语法作了较为详尽的描写和分析。附录长篇语料的标注和翻译突破了原有的模式,以前长篇语料的标注和翻译,都是逐篇进行标注和翻译,不便于读者查阅或者引用。为了让读者便于查阅或者引用长篇语料,作者按照逐句对译和意译,并按照故事的先后顺序,标注序号。
    (3) 新观点:从语法体系来看,突破了印欧语为蓝本的主-谓-宾为基本语法关系的分析方法,认为以印欧语为基础的主-谓-宾分析法,不适合羌语。从羌语语料出发,建立了一套不同于主-谓-宾分析方法的、崭新的语法体系。从具体章节来看,第二章类型学概览和第九章话语分析,是本书的独创,或者说,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从某些具体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出了许多创新的观点;尤其是在第四章代词部分,首次提出了话题代词与非话题代词的分裂,这个观点在以前的语言学文献和藏缅语研究文献中没有人提过,这个观点对语言类型学、语言理论和藏缅语研究是一种贡献。以前学者们认为藏缅语的词序是SOV语言的提法,过于笼统,没有真正体现出羌语及藏缅语的词序规律。。提出羌语不及物动词句的词序为 SV(S为单一论元),而及物动词句的词序为APV(A 为施事者; P为受事者)。提出羌语的语法关系不是由句法功能 (主语和宾语)决定的,而是由语义(施事与受事)和语用(话题与焦点)决定的。首次对目前国内民族语学界关注较少的关系小句结构、补语化结构、假分裂句结构和话语的结构和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首次对目前国内民族语学界很少关注的关系小句结构、补语化结构、假分裂句结构和话语的结构和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首届汉藏语言学获奖作品简介之四:
    《汉藏语四音格研究》
    
    《汉藏语四音格研究》由民族出版社2005年出版。该书以汉藏语系部分语言为研究对象,描写汉藏语四音格词的基本特征,并揭示四音格词产生、发展的内部动因和外部影响。这本书是在对包括汉语在内的35种同一语系语言的四音格词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搜集整理和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的。研究表明,汉藏语系的语言普遍存在四音格词,且在特征上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并非来源于原始汉藏语的共同特征,而是这些语言在各自的语言系统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这项研究认为,汉藏语四音格词是语言类型作用的结果。本书着重讨论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从汉藏语的视角重新认识汉语四音格词的性质和特征,并对汉语四音格词发展线索做了一次尝试性探讨。本书通过共时描写,说明汉语四音格词是由四个音节按一定的结构规则构成的、结构词化、意义词化或准词化的特殊的词汇单位。尽管四音格词在形式上呈现多样性,构成方式不同,但其结构功能都相当于一个词。历时考察表明,先秦时期是汉语四音格词形成的初期,此期大量的经典文献是后世汉语四音格成语的重要来源;魏晋南北朝的四音格固定语的数量已超过前代;唐五代的四音格词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宋元时期的四音格俗语空前繁荣,构成了这一时期汉语四音格词的突出特征;明清时期是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接轨的重要时期,汉语四音格词进入了全面、稳步发展的阶段。考察还表明,四音格词始终沿着语音造词和语法造词两条途径发展,而以后者为主要途径。
    第二,通过对汉藏语系中非汉语34种语言四音格词的研究,发现整个语系语言类型特征多样、复杂,分布不均衡。藏缅语族中的语言大都拥有丰富的四音格词,受汉语等同语系语言的影响很少,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本语言固有的四音格词的特征;苗瑶、壮侗语族四音格词的语音形式和结构特征均比较一致,与汉语差别不大。总体上说,非汉语的四音格词在来源和演变发展上都有各自的途径,尚未找到发生学方面的联系,其关系应为类型学关系。
    第三,本书首次指出,汉藏语四音格词在语音类型、语法结构和语义特征方面均存在语言类型的一致性。具体表现为:四音格词的语音形式以ABAC为主,语法结构以并列关系为主,语义特征以描写性为主。但不同语言之间又呈现出个性特点,即语音类型分布的不平衡性,语法结构功能的复杂性和语义搭配关系的多样性。研究发现,四音格词的出现和丰富与否,与语言类型有着直接关系。具体表现为,缺乏形态手段的分析性语言,一般比形态手段丰富的语言更易产生四音格词。
    第四,对制约四音格词发展演变的语言动因进行探讨是该书研究的重点和主要成绩所在。本书首次提出,韵律、双音化、词汇化和重叠是四音格词形成和发展的语言类型动因;语言内部的对称机制、羡余机制、经济机制和类推机制等对四音格词具有制约作用;语言接触和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在四音格词发展演变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正是语言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共同制约着四音格词的发展。
    “汉藏语四音格词研究”的意义在于:(1)有助于加深对四音格词的认识。四音格词是汉藏语的一个特殊的词汇单位,具有独特的构造方式。本书从汉藏语不同语言的比较中观察、分析四音格词的共性和个性,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四音格词的属性。(2)有助于语言类型学研究的深化。汉藏语四音格词存在的共性特征,是汉藏语类型学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其深入研究必能在某些方面丰富类型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3)能够为语言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语料和角度。四音格现象的存在与语言自身的机制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类推机制、对称机制与四音格词的产生和发展关系更为密切。(4)能够为历史比较研究补充参考证据。无论四音格词是不是原始汉藏语的共同特征,它的研究成果至少可以成为下位语言亲缘关系的辅证,同时也是汉藏语谱系分类的参考因素。
    这本书采用描写和比较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掌握丰富语料的基础上进行微观的、系统的描写,在描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既对汉藏语中绝大多数语言的四音格词作出共时描写,也选取有代表性的语言进行历时的考察分析。通过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的相互验证,为汉藏语拥有丰富的四音格词提供语言机制方面的解释。本书还对典型语言的四音格词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统计,为整体研究和最后的结论提供了可靠的论证数据。
    

    
文章来源:燕海雄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