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多元文化特征论
作者:贺萍发表时间:2011-06-03
作为多元民族文化汇聚的地区,新疆民族文化具有变迁模式的突变性、文化内涵的变异性、 结构体系的兼容性和文化表象的宗教性特征。本文认为, 认识这些特征, 有益于深入理解新疆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益于促进民族发展与各民族共同繁荣。
新疆的文化形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新疆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果缺乏对多元民族文化特征的深刻认识, 就难以把握住其发展规律,不利于促进民族发展与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此,笔者在研究新疆文化史的基础上, 对新疆的多元民族文化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兹分述如下。
一、 变迁模式的突变性
文化变迁是一种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中实现的。不过,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变迁的情形并不完全一样, 也不是按照一种方式转变的。在新疆, 受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多元民族文化变迁呈现突变性特点。
自然地理环境是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存在和延续的客观基础。新疆的地理格局是三山夹两盆即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环抱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这种地理格局,对于文化的交流、传播是具有阻隔作用的。但是,地理的阻隔不是绝对的,随着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打破封闭,突破地理屏障,加强民族文化交流, 就成为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要求。丝绸之路的开通固然与汉朝的积极经营有关, 但也反映了新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正是丝绸之路!的畅通,新疆得以与周边地区沟通,封闭的绿洲得以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新疆由此成为了开放的历史文化区域和各民族交流的广阔舞台。通过丝绸之路这条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中原文化、印度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波斯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在新疆地区荟萃, 来自印度的佛教、来自阿拉伯的伊斯兰教和来自罗马的基督教在此交汇碰撞,北疆的草原游牧文化和南疆的绿洲农耕文化互相辐射、互相影响,新疆形成一种动态性开放的人文环境。这种人文环境培育了新疆各民族恢宏的接纳能力。新疆各民族兼容并蓄, 不断地从外来文化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文化因素, 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自然地理因素对新疆民族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文化面貌上,还反映在文化生成上。新疆的两种基本经济文化类型——绿洲农耕经济和草原游牧经济, 就是适应新疆复杂自然生态环境的产物, 而且对自然生态环境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但是, 新疆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很脆弱,它常常会摧毁民族文化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在新疆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许多历史古城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而被湮没在戈壁沙漠中, 其文化进程也随之中断。新疆天山南路城郭诸国的兴衰与变迁就是一个明证。西汉时期, 位于天山南缘克里雅河绿洲上的弥国(今天新疆策勒县老达玛沟一带) 就由于水资源的缺乏, 于公元3世纪左右悄然在历史舞台上消失。汉晋时期, 新疆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鄯善国, 也是由于孔雀河的改道、罗布泊的干枯而消失在历史中。此外,且末、尼雅、丹丹乌里克·阿克斯比尔等历史古城也都随着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化和盐碱化而被埋在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自然因素以一种强有力的姿态介入到了新疆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中, 成为影响和制约新疆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变量。
从社会人文环境看, 历史上,由于受绿洲经济分散性、封闭性的制约和影响,新疆地区尤其是塔里木盆地难以摆脱小国分立的状况,政治力量相对孱弱,因而常常被周围各种政治势力交替控制和经略, 新疆民族文化表现出很大的跳跃性和输入性, 文化移植、导入和渗透现象在新疆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新疆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常常是在各种异质文化的移入、碰撞与交融中完成的, 各民族文化的联系更多的不是纵向联系,而是一种横向联系,因此,文化的整合常常使新疆民族文化走向打破既往文化内在的逻辑归宿而带有突变性。纵观历史, 我们可以发现, 新疆民族文化变迁的主要动因是文化的移植、传播或借用,文化变迁动力更多地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 如民族迁徙、接触、融合及自然因素的影响, 而不是通过自身的文化积累实现的,文化变迁动因的外生、多变, 必然会使文化变迁带有不确定性和偶发性, 因此,新疆民族文化的变迁模式属于突变式。
二、 文化内涵的变异性
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内涵的变异性既表现在民族文化的结构性变化上, 也表现在民族文化传统的断层上。新疆是一个民族流动频繁的地区,民族成分复杂多变,民族结构极不稳定。秦汉时期,在新疆地区活动的民族主要有塞人、羌人、月氏、乌孙、匈奴和汉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迁徙往来频繁,除了原有的民族外,新疆又增添了许多新的民族成分,如,柔然、高车、口厌哒、吐谷浑等;进入隋唐以后,突厥、 吐蕃势力进入西域,对新疆历史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公元840年,回鹘的西迁, 为维吾尔族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经历了西辽、蒙古及其后裔的统治之后, 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新疆一些近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形成和发展起来,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等。直到清朝统治时期,还有许多民族进入新疆地区,如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等。正是在新疆民族结构的这种经常性的调整和变化中, 各民族文化宛如行云流水般在新疆历史舞台上竞显风采。
虽然新疆的多元民族文化格局始终没有变,但是不同时期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内涵是不同的,而丝绸之路的长期繁荣,又将许多新疆地方文化淹没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文化交流的大潮中,新疆地区难以形成一种占支配地位的文化主流。新疆各民族频繁的信仰改变以及文化选择和变迁,也造成了民族文化整合的困难和文化传统的无法以一贯之,因而时常出现某种程度的文化断裂。维吾尔族的先民回鹘在漠北高原时期,生计方式主要以游牧为生,西迁新疆地区以后, 为了适应新疆的自然生态环境,变成了以农耕为主,他们也由牧民变成了农民。公元10世纪,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之后,阿拉伯文字逐渐取代了他们原先采用过的文字。在宗教信仰上,维吾尔族先民在历史上曾经信奉过萨满教、祆教、佛教、摩尼教和景教等不同的宗教,后伊斯兰教成为维吾尔族全族信仰的宗教。经济生活、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的这种变化,使维吾尔族文化呈现一种杂糅合成的特色,因为它是在历史和自然的振荡器!中不断分化、选择、互解、重组、熔铸而形成的。在新疆, 由于文化接触的类型和程度不同,以及文化选择的内容不同,文化整合常常呈现不同的过程,出现不同结果,而且,这种结果往往是方向的改变,是文化变异。对此,有学者指出,自公元6世纪至公元15世纪,新疆地区在经历了突厥化、回鹘化和伊斯兰化的历史进程后, 民族文化发生了根本性改观。其表现就是当地的民族语言几乎从印欧语系全面突厥化为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当地的原欧罗巴人种几乎全面混血化为突厥语族欧罗巴蒙古人种,多种信仰的当地主要民族几乎全部伊斯兰化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三、 结构体系的兼容性
多元民族文化汇聚的基本区情,导致新疆各民族文化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和相互交融中发展与变迁,新疆各民族文化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共性特征。
对于新疆各民族文化上的共性特点,可以通过文化类型分析加以认识。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共性主要表现为各民族文化因生产方式相同而呈现共同的文化形态和源流关系, 它是新疆各民族文化适应新疆生态环境的结果。以天山为界,依据天山南、北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新疆民族文化形成了南部绿洲农耕和北部草原游牧两种基本的经济文化类型。经济文化类型具有文化发生学的意义,它属于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原生形态的文化类型,在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往往发挥核心文化的作用。之后,在新疆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在相互涵化和整合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语言谱系和宗教文化两种文化类型。语言谱系是一种按照语言亲属关系进行分类的文化类型,它反映的是各民族在语言乃至文化上的接近程度和源流关系。按照这种分类方法,新疆各民族语言分别属于阿勒泰语系、汉藏语系、印欧语系。语言谱系上的归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新疆各民族在血缘关系上的交叉性和同宗共源之处。通过语言谱系上的归属,我们可以了解新疆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的程度和成分。民族同化和融合的过程也就是文化交融的过程,新疆近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大多是在古代民族相互融合基础上形成的,因而许多民族在语言文化上有颇多相似之处亦属自然。至于宗教文化类型, 反映的是新疆各民族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关系。外来宗教传入新疆以后, 新疆成为一个多种宗教流行与并存的地区。公元10世纪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新疆地区开始了伊斯兰化过程,一直持续到公元16世纪。随着新疆地区伊斯兰化过程的完成,伊斯兰教成为了新疆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宗教。这样,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伊斯兰文化特质凸现,在文化面貌上又出现了伊斯兰文化类型和非伊斯兰文化之别。与经济文化类型不同的是,语言谱系类型和宗教文化类型是新疆各民族文化整合和文化适应的结果,属于次生形态的文化类型。因为时序上的晚生,使它们在文化传承上表现出变异性的特点。如伊斯兰教, 它在新疆地区传播的过程中为与新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相适应而根据各民族的特点进行必要的变通,从而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维吾尔族的麻扎崇拜就是一个例证。按照伊斯兰教的教义, 除奉安拉为惟一神以外, 反对任何人物或有形物的崇拜,崇拜陵墓也在禁止之列。但是, 在新疆,尤其是南疆农村,朝拜麻扎却成为维吾尔族居民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宗教活动。这说明伊斯兰教是具有适应性的, 是可以根据不同民族的发展要求进行调整的。
可见,新疆各民族文化上的共性也是多维、多向和多层次的。无论从哪一种文化因素的角度来看,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整合都还没有达到一律化的程度。这一特点与各民族语言、风俗、宗教的差异以及政治上聚合分散有关, 但也反映出新疆民族文化的整合水平存在着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因此,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类型是错落重叠, 结构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多元一体的网状结构。横向看, 它是一种多源生成、多元并存与发展的文化体系; 纵向看,则是一个多层次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从整合意义上看,新疆民族文化是一种混和、多元、 多层次的复合文化,体现了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结构体系的兼容性。
四、 文化表象的宗教性
新疆民族文化的表象具有宗教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文化载体、文化形式和文化象征上。在新疆13个世居民族中,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大都有较深的宗教信仰, 不仅信教的人数多,而且大多是以民族群体的形式信仰某一宗教。新疆的宗教格局是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多元宗教并存,伊斯兰教是新疆地区信仰人数、信仰民族最多的宗教。若以宗教文化作为文化分类标准,新疆地区的文化类型可以分为伊斯兰文化和非伊斯兰文化两大基本类型。在新疆各民族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属于伊斯兰文化类型,满族、蒙古族、汉族、锡伯族等属于非伊斯兰文化类型。伊斯兰教作为一种许多民族的共同信仰,淡化或者说软化了新疆地区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的民族性差异,在信仰、心理、习俗上形成了同一性,而这种同一性反过来又深化了各民族信徒的宗教信仰。从新疆地区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的文化层来看, 伊斯兰文化处于其文化层的显性层面。在这些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文化整合虽然在不断发生, 但其进程经常因为受到外来力量强有力的干预而被迫中断, 因此,许多外来文化移入新疆地区以后,缺乏与本土文化应有的相互深入、 全面的接触和交流, 从而影响了文化整合的程度和范围, 因为文化传播的范围或借用的程度取决于两个民族之间接触的持续时间与密切程度。 (但是,从公元10世纪开始,在以伊斯兰教为粘合剂的新一轮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中,这一进程始终没有被中断, 而是顺利地形成、发展与巩固,以至于连最初属于非伊斯兰教徒的西辽统治者契丹人和蒙元时期的统治者蒙古人都为新疆地区的伊斯兰文明所征服。之所以如此, 是与当时新疆地区的社会历史特点有关的。在新疆地区伊斯兰化的进程中,周边地区的几大文明均处于守势,中原王朝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也比较弱, 因而外部没有强有力的势力中断这种进程。而且, 在这一时期,丝绸之路也开始走向衰落, 新疆地域的封闭性强化。这样,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伊斯兰教得以充分施展其文化整合的功能,较为彻底地完成了对各民族的文化整合,从而在新疆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类型。
伊斯兰教是一个入世性很强的宗教,两世(今世、来世)兼顾、教俗合一是它的特色,因此,它不仅是一种信仰体系, 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综合体,有着强烈的社会文化功能。正因为如此,伊斯兰教对新疆各民族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不仅改变了新疆各民族原有的宗教信仰,还在一些民族的形成发展中发挥了聚合作用。如近现代意义上的维吾尔族的最终形成就与伊斯兰教成为其全族信仰宗教的历史进程相一致。不仅如此,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化,一些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仪礼、好恶、禁忌等, 发展成为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一部分。这样,宗教中的有些内容就成为民族文化的内容,宗教和民族文化相互重叠,宗教与民族这两个原本属于不同范畴的问题产生了紧密的关联性。民族是一种文化共同体,文化是民族的标志,当民族文化以一种宗教形式承载的时候 宗教也就具有了一种民族象征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 新疆民族文化在形式上虽然具有宗教性,但其内涵却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各民族原有的文化特质。在新疆地区的现实生活中,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在信仰的侧重点、程度、表现形态、功能作用和建筑艺术上都存在着明显差异,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差异性就是伊斯兰教与新疆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涵化的结果。新疆各民族认同的伊斯兰教正是这种已经地区化、民族化了的伊斯兰教。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5年9月第15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