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社会发展
关于加快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作者:伊帕尔古丽·苏莱曼发表时间:2011-07-08
[摘 要]根据“国发32号文件”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党要靠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公平正义的发展,让农民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明确提出加强新疆的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于新疆像全国一样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大量减少,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着一些困难与问题。本文通过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十七届三中全会最新精神为指导、联系新疆的实际,提出问题及相关思考。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到2020年,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 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因此,加快新农村建设仍然是我国乃至新疆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殛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疆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状况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并得以强化的,积累的问题多,解决的难度大,由于新疆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着一些较大的困难与问题。 (一)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落后,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投入不足、地方配套能力有限等因素制约,新疆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水源工程、调水工程数量有限,农业生产仍受水资源的时空限制和季节限制,保证率低下;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弱,防疫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已成为新疆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严重制约“瓶劲”。 (二)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反哺农业很难实现。工业发展水平不高,对农业的影响是:一是工业发展水平低会造成地方财政不足,对农村转移支付的能力较弱。二是工业无法提供农业进步的生产工具、技术与生产方式,因改造传统的农业是很难。三是工业发展滞后使农村劳动力转移无法创造良好就业空间。新疆工业的特点是重工业很重,轻工业很轻,加工业发展不足,轻工业发展滞后,尤其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低,工业对农业的带动力不强。 (三)城镇化建设滞后,城市支持农村难度大。新疆的城市化率低。2006年新疆的城市化率是37.9%,我国的城市化率是43.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十一五”目标要达到42%。新疆缺乏大城市的辐射,带动。经济势力不强,缺乏聚集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城市二、三产业发展不足,造成城镇就业空间狭小、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难度加大。第三产业的弹性大,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也是能够满足不同的就业需求的产业,创造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就业岗位,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渠道。 (四)农民整体素质普遍低。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必然走向市场,而农民自身素质直接影响着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社会心理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农村领导干部素质等问题都是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完成。 农村整体素质普遍低影响农民转移出去,影响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

 新疆劳动力文化程度变化情况

  表格

 (五)农民收入水平仍较低,稳定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从新疆看,2007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将近3200元,而2007 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比达到3.28:1,绝对额相差9646元,占总人口的60%的农村居民只购买了不到1/3的消费品。目前城乡居民的消费品水平总体上至少相差10年以上。城市开发力度不足,农民市场信息不灵,增收途径单一,加之农资价格上涨致使农业生产或提高,农民增收和稳定获得非农收入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二、新疆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历史性重任,事关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事关和谐社会的实现。加快推进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尊重民意、民办公助,整合投资,创新机制,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的原则、确保取得成效。为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人有几点思考: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物质条件。一是加强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抓好农村节水灌溉,安全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六小工程”建设,抓好抗震安居、通住、广播电视等工程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抓好天然草原恢复、稳步推进农田林网化、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努力使群众长远利益的实现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三是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促使各农村金融主体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强对农村教育网点的布局规划和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学校设施,能够提高农村教育设施的规模和档次。 (二)转变观点,统筹城乡发展。重工轻农,重城市轻农村是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传统思想,只要改变观念,才能力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统筹城乡发展,首先要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其次统筹城乡的教育发展。富裕农民,必须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必须加快开展各种农业技术培训,岗前培训、学技术,创造就业条件。 (三)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理、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划分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划分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又提高。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四)制订人才激励政策,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目前,农村普遍缺乏管理和科技人才,如医疗机构普遍缺乏执业医生和护士,农业生产方式、牧业养殖方式还比较传统落后,迫切需要引进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基层人才奇缺,上层人浮于事。希望政府能制订相应的人才鼓励政策,一方面加大农牧民的培训,另一方面引导各类人才下乡入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智力支撑。 (五)完善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党。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为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领导新农村建设工作水平。新农村建设要发挥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先锋模范作用新农村建设不可能搞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靠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二靠党员的模范带头;三靠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六)坚持因地制宜、注重效益。首先突出区域比较优势,适当集中,连片发展,把农业内部的文章做足做好。其次积极开辟农村以外的发展空间,鼓励引导农民走出田地、走出农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开辟非农产业增收渠道。再次政府要清理和取消各种不利于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让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劳动保障制度。 最后政府采取积极引导、乡镇组织、大户牵头、农民自愿的办法来推动农民走出去。同时,下大力气对农民开展技能培训,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和就业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络信息中心 制作维护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 6号楼;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