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社会发展
新疆社会经济的区域发展差距分析
作者:李建新发表时间:2011-06-14
[摘要]研究发现, 新疆在现代化进程中, 一方面总体社会经济发展很快; 另一方面区域发展的差距也在逐步扩大, 特别是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发展更是相对落后于新疆其他地区。新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许多潜在性问题, 这些重大问题都直接影响着新疆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背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祖国西部边陲, 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 周边与八个国家接壤, 是我国边界线最长、比邻国家最多的省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少数民族地区, 2000年普查中全疆人口1846万, 共有55个民族。2006年末, 全疆人口为2050万,城镇人口为 777.77万, 乡村人口为1272.23万, 分别占总人口的 37.94%和62. 06%。新疆世居民族有13个, 人口总数为 2038万, 占总人口的99.42%。人口最多的是维吾尔族和汉族, 分别为941万和812万, 分别占全疆总人口的45.90%和39.61%。 长期以来, 由于新疆的特殊地理位置,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而复杂的因素, 新疆的稳定与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以及国家层面上的广泛关注。为了西部边疆地区的发展, 为了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 20世纪末党中央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为加快这一目标的实现, 特别是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新疆的发展,2007年10月,国务院又下发了第 32 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新疆新一轮的社会经济战略发展明确了方向。 发展, 可持续发展, 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在全球化趋势及其影响日益彰显的今天, 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区域, 还是边缘边疆地带, 都共同面临着如何以最小代价过渡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问题, 都面临共同发展、和谐相处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 新疆社会经济新一轮的发展战略不仅是加快西部地区的工业化、现代化, 追赶发达东部地区的发展战略, 更是实现边疆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伟大战略。实现这些宏伟的目标,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区情, 需要多层次、多视角地直面和研究新疆社会经济发展中已经存在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谋求新疆的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之道。   二、新疆社会经济发展与差距 1 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006年, 新疆生产总值 3045亿元, 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 年增长15.5倍, 年均增长9. 92%, 人均生产总值也由1978 年的313元增加到15, 000元。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 新疆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地区生产总值年环比增长率均超过8%, 2003年以后更是超过了10%, 新疆经济步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 新疆的经济结构也按照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发生变化。20 世纪 90年代以后, 新疆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 工业已经取代农业, 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三次产业构成已由过去长期的一、二、三格局, 转变成为二、三、一格局。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产就业人员结构已由 1978 年的 72:14:14 转变为 2006 年的 51:14:35。新疆的现代工业从无到有, 目前已形成了以石油开采、石油化工为主导, 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煤炭、建材、纺织、食品、电力、化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具有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

 1

 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增强, 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从表 2可看到, 改革开放以来,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7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119元, 1980年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 高达60.8%, 处于贫困阶段;2006年,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已达2737元, 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0%以下, 摆脱了贫困。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变化更大。1978年,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19 元,1980 年恩格尔系数也高达57.3%; 200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上升到 8871元, 恩格尔系数降到了35.5%。按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 新疆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已达到富裕水平,而农村居民也步入了小康社会。

 2

 从社会发展的维度考察, 新疆的教育、医疗、卫生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 都有长足的进步。新疆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 (包括少数民族教育) 的教育体系。2006年, 全疆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9%, 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 100%, 初中、高中升学率也在提高。人口文盲率大幅下降, 由1990年人口普查时的19.52%, 迅速下降至2000年的7.72%, 各民族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普通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 普通高等院校由1955年的3所发展到2006年的31所, 在校生由1955年的2125 人增加到 2006年的19.93 万人, 每万人口拥有大学生也由1955年的4人增加到2004年8309 人。

新疆的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全疆卫生机构由1955年的376个发展到 2006 年的8175 个, 增长22倍;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由6302人发展到9. 98 万人, 增长14.8倍。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每千农业人口拥有的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乡镇卫生人员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各族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全疆的婴儿死亡率由1982 年人口普查时的 121.92‰下降到了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 27.29‰ ; 全区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也由 1982年的60岁提高到了1990 年的63岁, 到2000年又进一步提高到了67岁,人口健康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2 新疆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位序与差距   新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 特别是与西部其他省份相比, 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一度快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00年新疆人均GDP曾超过了全国人均 GDP 的水平, 但 2006年新疆人均GDP 为15, 000元, 低于全国16, 084 元的水平, 位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第 14位, 位于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的第2位。其他社会发展指标如文盲率、婴儿死亡率等均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2005年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 中国科学院建立了一套全面反映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现状、能力和潜力的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由五个基本支持体系构成, 分别是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新疆在环境支持系统和智力支持系统方面比较落后。综合而言, 新疆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指数位居全国31个地区的第18位。(牛文元, 2005) 可以看出,无论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 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3

不过, 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均GDP是新疆的二至五倍, 而新疆的社会发展水平指标如文盲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更是明显落后。从现代化的综合指标看, 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位居全国的中等偏下水平, 新疆仍处在第一次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期, 仍属于现代化发展的第三梯队。(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2006)   三、新疆区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 1 人口分布及变迁 新疆幅员辽阔, 地区间不仅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生态资源禀赋不同, 而且人口、民族分布、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现实的考察和了解是我们深入分析和研究新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就新疆整体而言, 诚如我们看到的, 新疆的发展变化比较迅速, 但就全疆14 个地州市而言, 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从人口分布看, 新疆人口在南北疆分布基本平衡。北疆地区的乌鲁木齐市、伊犁州以及昌吉州等地人口比重为46%, 南疆地区的博尔塔拉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以及和田地区等地人口比重为48%,东疆地区的哈密地区和吐鲁番地区人口比重约6%。从整体上看, 全疆的城镇人口比重并不是很高,2006年, 城镇人口比重为38%, 但各地州城镇人口比重的差异很大。可以看到, 北疆地区的城镇人口比重明显高于南疆地区,和田、喀什地区城镇人口比重最低。在全疆各地, 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也有很大不同, 总体上讲, 北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低于南疆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超过 50%的地区是吐鲁番、伊犁州直属县(市)、阿勒泰、阿克苏、喀什、克孜勒苏、和田等地。其中, 喀什、克孜勒苏、和田等三地的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超过了90%。 从人口变迁的角度看, 2006年, 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三个地区分别是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和石河子市, 均在5‰以下。其中, 石河子市人口已呈负增长, 自然增长率为- 0 53‰; 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高的地区是伊犁州直属县 (市) 、克孜勒苏州和和田地区, 均超过10‰ 。各个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快于本地的整体水平, 快于当地汉族人口的水平。由于各地人口转变的进程不同, 人口结构系数也有很大的不同, 如人口总抚养比全疆最低的地区分别是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和石河子市; 而最高的分别是克孜勒苏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 三地区的人口总抚养比均超过60%, 高出全疆平均水平近二十个百分点。这种高抚养比主要是少年儿童抚养比较高所致, 南疆地区的克孜勒苏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等地的人口少年儿童抚养比都超过了55%, 如此高的少年儿童抚养比与持续较高的生育水平有关。 2  社会经济发展差距 从经济发展的维度考察, 地区间的不平衡也极其明显。2006年, 全疆人均GDP为15, 000元, 人均GDP最高的三个地区分别是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和巴音郭楞州, 分别为28,261元、 96, 006元和33, 689元, 后两地均为新疆的石油工业基地; 而最低的则是克孜勒苏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 分别为4051元、3497元和 3005元。人均 GDP 最大差值即最高的克拉玛依市96, 006元与最低的和田地区3005元差值为93, 001元, 最高竟然是最低的32 倍, 差距如此巨大。这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 都没有现代工业支持, 如从产业构成上看, 喀什、和田第一产业产值即农业产值比重超过了40%, 是全疆平均水平17%的两倍多。这些地区工业化程度都较低,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三地分别是17. 4%、18.5%和17.4%,居全疆最低水平。 从社会发展的维度考察, 地区发展中的差异性也十分显著。教育文化方面, 教学水平、师资力量、教育普及率等在城市地区如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等地都有极大的优势, 而最差的是南疆地区的三地州即克孜勒苏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医疗卫生方面, 差距也很大。每万人口的医生数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分别是51、41和37人, 而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均不足15 人。婴儿死亡率, 前三者均不到10‰, 而后三者均超过40‰。 3 现代化差距 在新疆区域现代化进程中, 南疆地区的克孜勒苏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不仅发展的起点甚低, 基础较弱, 而且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所以已被远远地抛在了现代化的后面。姑且以人均 GDP为发展的指标, 如果以全疆人均 GDP 为100作参照, 那么上述三地在1990年时, 人均 GDP的相对水平分别是 46、54、96, 到2006 年, 三地的人均GDP分别进一步下降为27、23和20。显然, 在区域现代化进程中,区域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各地人均GDP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的变化, 同样反映了区内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在扩大。1985年,新疆最富裕的克拉玛依市的人均GDP为6245元, 最贫穷的喀什地区的人均GDP 仅为479元, 二者相差5766元; 20年后的2006年, 最富裕的仍然是克拉玛依市, 其人均GDP为 96, 006元, 最贫穷的变成了和田 地 区, 其人均GDP 仅为3005元, 两者相差93,001元, 前者是后者的32倍, 人均 GDP 的绝对差距大大增加。从相对差异即相对变差系数变化上看,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到1990年初期, 新疆各地之间的相对差异程度在缩小,相对差异从1978年的1.46 减小到1990年的0.96。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这种趋同性在减弱, 而呈现出差异扩大趋势。这种变化趋势与全国地区之间的发展模式有相似之处, 只是比全国地区之间的差距更明显, 有过之而无不及。

 4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一方面全疆社会整体在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疆内地区间的结构性差异却在急剧地扩大。这是我们研究和解决新疆诸多发展问题必须直面的现实。

 5

  四、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的内部差距

1  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状况 2006年年末, 新疆总人口为2050万人,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1238万人, 占全疆总人口的 60.25%。2006年, 新疆世居的13个民族人口总数为2038 万,占全疆总人口的99.42%。人口10万以上的民族是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和蒙古族, 其中, 人口超过百万的是维吾尔、汉和哈萨克族, 人口分别为941 万、812 万和 143万, 分别占全疆总人口的45 . 90%、39 . 61%和 6.98%。 总体而言, 新疆各主要少数民族相对汉族, 其人口自然增长都比较快。从1980年到2004年, 除蒙古族以外, 维吾尔、哈萨克、回和柯尔克孜族的人口平均增长率均超过1.8%。自20世纪90年代新疆少数民族切实实行计划生育以来, 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率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其中, 锡伯族人口增长率下降最快, 2000年至 2004年, 人口平均增长率仅为0.18%, 其次是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人口增长率也有明显的下降, 但相对于其他少数民族, 维吾尔族还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与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不同, 新疆汉族人口在20世纪 90年代以后, 增长率有回升的势头, 这主要是人口迁移所致, 而这又与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关。 由于新疆少数民族人口正处在人口转变之中, 一方面人口数量还将继续增长, 另一方面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从 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少年儿童人口比例大幅下降, 这与生育水平下降有直接关系。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趋向成年型, 人口抚养比也大大地下降。不过, 尽管各少数民族的人口抚养比都在下降, 但仍高于全疆的平均水平, 其中, 维吾尔、柯尔克孜、哈萨克族的人口抚养比最高, 都超过了50%。 2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内部差距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 人口呈绿洲分布, 一些民族居住相对分散, 如汉族、回族, 一些民族居住相对聚中, 如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等。考察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不妨考察少数民族聚居相对集中的地区。2006年, 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超过55%的地区是吐鲁番地区、伊犁州直属县市、阿勒泰地区、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等七地。这些地区除克孜勒苏州有相对集中的柯尔克孜族以外, 其他地区少数民族均以维吾尔族为主体。从宏观经济增长数据分析来看, 上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发展, 很不平衡。从 1995年到2006年11年间, 上述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差距很大, 很不平衡。维吾尔族占70%的吐鲁番地区, 其人均 GDP 水平始终高于全疆水平, 是这些少数民族地区中最富裕的; 而另两个维吾尔族聚居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则正好相反, 处于经济发展的最低水平上。从经济增长速度上看, 阿勒泰地区、阿克苏地区、吐鲁番地区等地都是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 增长速度高于全疆的平均水平, 而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伊犁州直等地经济增长速度则较慢。从动态的角度分析, 2000年以后, 整个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地的经济增长率都明显加快, 特别是吐鲁番地区、阿勒泰地区和克孜勒苏州等地, 喀什地区、和田地区虽然相对较慢, 但较之前五年也明显加快。 从现代化发展的各项指标看, 上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多数发展指标均在全疆平均水平之下, 而且少数民族地区内部也存在 着较大的差异。从表7各项发展指标可以看到, 上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特别是南疆地区的绝大多数发展指标如人均GDP、文盲率、婴儿死亡率等均属于全疆较差的水平。而新疆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 相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如: 维吾尔族聚居地区的吐鲁番地区, 其各项发展指标不仅高于全疆的平均水平, 而且名列全疆15个地州市前茅; 但是, 其他两个维吾尔族聚居地喀什地区与和田地区处于全疆发展的最末端, 特别是健康、教育以及生活水平都十分落后。

 6

 3  少数民族地区多重贫困现象

 在宏观数据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 发展落后的地区是南疆的克孜勒苏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 而这些地区又恰巧是少数民族主要是维吾尔族聚居的地区。是不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或者说维吾尔族聚居的地区就一定是发展落后的地区呢? 其实上面的分析已经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在初步的相关分析中, 我们也发现, 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与人均GDP并无显著的相关性, 而文盲率、第一产业比重、城镇人口比重与地区的人均GDP呈显著 的相关关 系进一步以县资料为分析单位, 选取分布在南疆东疆且维吾尔族人口聚 居 (维族人口比重超70%) 的大县, 我们分析发现, 随着南疆地区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的开发和建设, 南疆以库尔勒市和阿克苏市为中心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正在形成, 周边县市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以新疆人口大县, 也是维吾尔族聚居地的库车县和轮台县为例, 2004年人均 GDP较之2000年均翻了一番, 人均GDP 增长大大快于全疆的平均水平。另一个维吾尔族聚居地鄯善县在20世纪 90年代就步入了快速发展期, 2004年人均GDP高达32, 285元, 远远超过全疆的平均水平。但另一方面, 地处南疆深处的人口大县, 也是维吾尔族聚居地的莎车县和墨玉县, 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人均GDP仍徘徊在2000元左右, 处于全疆最贫困的地区。

 7

 不过, 虽然少数民族聚居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指标如人均 GDP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但从各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中, 我们依然可以发现, 少数民族聚居与人口抚养比例、高中升学率、婴儿死亡率以及城镇化都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表明,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人口负担较重、文化教育事业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农村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实际上我们的研究发现,新疆不少地区的贫困主要表现在发展贫困、人口贫困和生态环境贫困方面。发展贫困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实力以及发展潜力的落后与贫困方面, 人口贫困主要体现在人口的健康、人口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等的落后与贫困方面, 生态环境贫困主要表现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 生态环境脆弱等方面。在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上述多种贫困重叠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生态环境贫困影响到发展贫困, 发展贫困影响到人口贫困; 反之亦然。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圈。

由于全疆55%的维吾尔族人口聚居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贫困的喀什地区、和田地区, 因此, 全疆维吾尔族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较之其他民族也就相对较低。这一点在我们 2005 年所作的全疆六地调查中也有所反映。从很大程度上讲, 新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及其加剧, 实际上与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是重合的, 由此新疆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也就加深加重了一层。   五、新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 国家对新疆发展的支持与区内发展不平衡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央就支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 把各民族共同富裕、协调发展作为一项基本国策。20世纪50年代以后, 中央以现代化扩散模式的方略发展新疆和建设新疆, 20世纪90年代末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更是为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可以说, 对新疆的建设和发展, 中央政府给予了全面的一贯的支持, 这些支持表现在政治、财政、基础建设、生态建设、人才培养等方方面面, 同时还有各兄弟省市的对口支持。例如, 中央财政补助2006年已高达459 亿元, 是2000 年的四倍多。十五期间, 中央在新疆的基础建设上投资超过了800亿元,十一五头四年, 已累计超过了1000亿元。可以说, 中央对新疆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 而新疆的快速发展我们也有目共睹。 在中央各方面的支持下, 新疆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另一方面, 新疆区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且这些差距还有明显扩大的趋势。简单地以人均GDP代表各地发展水平, 按如下分组将新疆15个地州市归类: 人均 GDP不到新疆平均水平75%的为低收入组; 人均GDP为新疆平均水平 75%~100%的为中下收入组; 人均GDP为新疆平均水平 100%~150%的为中上收入组; 人均GDP超过新疆平均水平150%的为高收入组。表8归类结果显示, 1990年全疆位居中等发展水平的地区比较多, 高低两极的比较少, 1990年低收入组的为喀什地区和克孜勒苏州, 高收入组的为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2006年全疆各地人均GDP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表现为高低收入两极组的地区增多。2006年, 伊犁州直属县 (市) 与和田地区加入了低收入组的行列, 而巴音郭楞州和吐鲁番地区加入了高收入组行列。新疆区内发展的不平衡和差距进一步扩大, 有诸多原因, 既有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等条件差异的原因, 例如, 2006年经济发展落后, 财政收入最低的几个县如柯坪县、阿合奇县、塔什库尔干县、伊吾县、墨玉县等都地处边远地区, 远离大中城市, 自然条件差, 资源匮乏, 基础设施落后, 而且人均土地资源 ( 耕地) 也较少, 只有一亩左右, 也有资源优势、经济发展基础好、经济要素投入大等因素。如库尔勒市和鄯善县依托石油资源开发, 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 这些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经济发展变化最快的地区。这么多的复杂因素造成了新疆区内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的马太效应。

 8

 新疆是西部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 新疆的稳定和发展, 新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离不开党中央各方面强有力的支持。新疆发展的地区差异扩大问题, 除了上述诸多原因外, 近年来, 不少学者开始反思中央对于新疆发展影响的制度因素和政策因素。事实上,中央对新疆不少优惠政策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 相反还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这种差距。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如政策本身不够完善, 或政策不适用, 或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等。怎样利用、落实好中央对新疆的各项优惠政策, 怎样处理好中央与新疆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怎样协调好中央企业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均衡等一系列问题, 都是新疆新一轮现代化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2 民众社会心理失衡现象

新疆区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 也是社会正义、社会公平问题, 更是政治问题。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不仅关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 更关乎国家利益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在2005年由国家民委组织的新疆南北六地的实地调查和深入访谈中, 在与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人士交流和座谈中, 我们发现, 由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和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而引发的社会不满情绪在新疆基层社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同地区的人群、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不满情绪,这些情况应当引起决策部门的足够重视。 一类是边疆边境地区居住人群的不满情绪。新疆是我国边界线最长、比邻国家最多的省区, 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 边界线长达5400公里。边疆边境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如伊犁边境哈萨克族、锡伯族聚居的地区, 克孜勒苏州边境柯尔克孜族聚居地区, 帕米尔高原地区的塔吉克族聚居地区, 多是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是国家边境地区, 所以有着极其重要的国防战略地位。过去由于历史的原因, 这些地区曾是备战反苏的最前线, 在这些地区, 国家只有战略安全的考虑, 没有发展的规划。改革开放以后, 虽然周边形势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但国家或者新疆对这些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仍然不大。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并没有追赶上新疆其他地区的发展, 反而差距进一步拉大, 这一点可以从新疆各地宏观的人均GDP的相对变化中得到验证。20世纪90年代末的西部大开发也没有给这些地区带来显著的变化, 相对于新疆其他地区, 反而是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越来越贫困落后。对此, 这些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边民都表示极为不满。他们认为, 是他们为祖国守卫着西大门, 是他们为新疆乃至内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如今, 国家富裕了, 他们却依旧贫困, 他们有着强烈的被抛弃和被遗忘感。在新疆广大的边疆地区, 边疆少数民族一方面肩负着神圣的护卫边防线的历史使命, 另一方面, 他们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承受着巨大的发展贫困。这种强烈的反差不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不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另一类主要是发展落后地区群众的不满情绪, 主要存在于南疆地区少数民族中。在西部大开发中, 新疆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发展的成果是否为新疆当地的民众所享受, 这是一个问题。从以上的宏观数据我们已经看到, 新疆地区发展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在和新疆各阶层人士调查交流中, 我们发现, 在少数民族当然主要是维吾尔族人群中,存在着普遍的不满情绪, 他们认为, 西部大开发, 中央从新疆获取的资源 (如油气资源) 要比中央给予新疆的援助多, 他们有一种被剥夺感。常常听到他们说, 如今我们自己守着石油天然气却用不起, 送到千里迢迢的内地, 他们那里的石油天然气比我们这里还便宜! 底层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由于没有充分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而产生不满情绪。如上分析, 由于新疆南疆地区是新疆发展的落后地区, 所以这种情绪很容易在南疆的维吾尔族人群中产生共鸣。 在新疆社会科学院近期组织的一项新疆问题调查中, 调查结果显示, 新疆维吾尔族对于新疆的资源开发评价呈消极态度。事实上, 由于新疆民族之间发展差距增大, 所以新疆少数民族不满情绪很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 这极大地影响了新疆的稳定和发展。(陈延琪, 2005) 3 发展与开发中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问题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自身现代化实践来看, 经济发展与环境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纵观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历程, 不难发现, 无论是发达的先进国家, 还是发展中的后进国家, 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经济开发和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 环境破坏是伴随着经济增长、工业化而发生的。西方学者对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许多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 环境恶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 即在经济起飞初期, 环境会伴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恶化, 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环境恶化会得到遏止并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好转。发展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关系, 得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数据验证。 在新疆的现代化进程中, 资源环境以及生态问题同样十分突出。新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环境也在恶化。新疆经济发展不仅能耗高、效率低, 而且环境污染也比较严重。如新疆的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而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也在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中榜上有名。同时, 新疆环境污染还呈现出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迹象。我们在2005年南北疆的深入调查中也发现, 水资源问题 (如哈密五堡乡、和田墨玉县)、旅游集团开发市场引起的耕地草场占用问题 ( 如乌鲁木齐水西沟)、国家企业矿产开发引发的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问题等 (如阿勒泰汗得尕特蒙古民族乡、伊犁州察布查尔县爱新舍里镇) 都是发展中出现的不同类型的资源环境问题。 (新疆调查课题组, 2005) 从自然地理和生态学上讲, 新疆属于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干旱区的特点是气候干燥, 植被稀少,水资源短缺, 荒漠广布, 因此, 干旱区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很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遭到破坏和发生退化, 且发生退化后很难逆转。新疆大多数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也是新疆的贫困地区, 如和田地区、克孜勒苏州等。新疆的开发和建设不可避免地会给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目前, 我国内地尤其东部是较发达地区, 新疆是欠发达地区, 两者处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发展水平上。在新疆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 新疆由于缺少资金、技术、人才, 需要吸引东部的这些优势资源。在这个过程中, 东部地区的高污染的技术和产业也不可避免地会向经济欠发达的新疆地区转移。 在新疆的开发与发展中, 我们看到不同利益集团在竞争新疆的各种资源, 这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新疆问题的复杂性。在新疆自然、文化资源开发中, 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 特别是考虑当地少数民族的切身利益、民族文化和宗教感情等, 对于新疆的稳定和发展都具有特别的意义。 4  民族交往、民族关系与新疆稳定和发展 新疆民族问题, 一方面是民族自身发展问题, 也即少数民族特别是维吾尔族的发展问题, 另一方面也是民族关系问题。2006年年末, 新疆总人口为2050万人,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 1238万人, 占全疆总人口的60.%。新疆世居的13个民族人口总数为2038万, 占总人口的 99.42%。人口最多的是维吾尔族和汉族, 分别 为 941万和812万, 分别占全疆总人口的45.90% 和39.61%, 两个民族合计是85.51%。所以, 在新疆谈到民族关系, 实际主要是维汉之间的关系, 其次是大民族和小民族之间以及小民族之间的关系。 新疆维汉关系直接影响到新疆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 维汉关系也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新疆,有诸多因素影响着两个民族的关系, 这一点在我们的深入调查和访谈中得到了印证。其一, 资源开发因素。维汉之间关系的冲突可能源自资源占用和开发的冲突, 如汉族移民与原居住维吾尔族竞争有限的土地、水源等 (哈密调查) , 外来企业 (汉族为代表) 开发与本地居民 (维吾尔族) 利益不协调如南疆石油开发。其二, 文化因素。简单地以语言、宗教构成划分人口, 新疆人口由50%多突厥语系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口(又以维吾尔族占绝对优势)和40%多藏汉语系的信仰泛儒教的汉族人口组成。所以, 在新疆, 文化关系可以说是伊斯兰教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关系。由于这两种文化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两种文化难免产生摩擦, 而这种不和谐之音最终又将表现为维汉关系的冲突。其三, 社会经济因素。我们已经看到, 新疆区内发展很不平衡, 如南疆与北疆、城市与农村。由于贫富的地区分布与民族分布如上所分析, 在某种程度上是重合的, 如维吾尔族聚居区在发展落后的南疆地区, 而汉族居住在相对发达的北疆地区, 因此, 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社会不公和社会不满最终表现为维吾尔族对汉族的不满。 费孝通教授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研究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时, 发现农牧生产关系矛盾最终表现为蒙汉民族矛盾。 (费孝通, 1999, p324)而马戎教授的研究也发现, 边区民族关系背后多重矛盾重叠, 既有资源再分配的矛盾, 也有文化之间的矛盾, 还有生产方式不同的矛盾。 (马戎, 1995) 上述的分析表明, 新疆民族关系 (其实是维汉关系) 的背后,也同样是多种矛盾相互重叠。这表明, 新疆的民族关系 (维汉关系) 不是简单的民族相处关系, 而是涉及到了新疆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等方面的问题。因此, 在新疆, 解决好民族关系 (维汉关系) 至关重要, 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新疆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更关系到新疆各民族的和谐相处、共同繁荣。   六、结语 通过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区域性差异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 新疆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以后,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次, 新疆地区之间的发展存在着巨大差距, 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平等已经相当严重, 高于全国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这种发展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方面, 还表现在社会发展层面上, 表现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如人口、健康、教育、生活质量等等。再次, 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不仅表现在地域方面, 如南疆与北疆、城镇与乡村, 还表现在民族方面既表现在民族内部, 也表现在民族之间。我们的分析指出, 新疆较发达的地区如吐鲁番地区和较落后地区如喀什地区、和田地区, 都是新疆主体民族维吾尔族聚居的地区, 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形成了维吾尔族内部的发展差距; 另一方面, 新疆汉族聚居的地区多是社会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因此, 总体而言,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为新疆主要民族之间即维汉之间的发展差距。 从各国现代化的经验和理论来看,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是各个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发展与地区现代化启动的初始条件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 影响因素不同而造成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不仅是经济增长问题, 还是道德选择判断问题, 更是重要的政治问题。(王绍光、胡鞍钢,1999) 因此, 新疆地区间、民族间的发展不平衡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面对新疆这种发展不平衡的现实, 一方面, 我们应当正视这种区域民族发展的差距和不平衡, 应当特别重视这种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以及由此而可能引发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 另一方面, 我们要有紧迫感, 要积极寻求解决问题之道。当然, 这些问题的解决, 单凭新疆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的, 需要党中央高度重视这些问题。事实上, 国务院 2007年32号文件的下发, 再次表明了党中央对于新疆稳定和发展的高度关注。重要的是今后在实践操作层面上, 怎样把中央给予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怎样加快缩小新疆区内之间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 这些都是当前新疆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   文章出处:西北民族研究 2008年第二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络信息中心 制作维护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 6号楼;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