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来新疆文化事业的发展
作者:耿铎文发表时间:2011-06-07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 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广采众长,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西域文化,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巨大财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文化事业建设突飞猛进。60年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为新疆今后文化事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 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弘扬
1.文化遗产得到抢救整理。新中国成立以来,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成立了文化厅音乐工作组、 三大英雄史诗工作组、自治区古籍整理办公室等专门工作机构,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收集、 整理、翻译、研究工作。出版了包括少数民族文字、汉文和多种外国文字的三大史诗玛纳斯 (柯尔克孜族) 、江格尔 (蒙古族)、格萨尔 (藏族)以及一些研究专著。维吾尔族著名古典文献突厥语大词典 和古典长诗福乐智慧得到整理并以本民族文字和汉文出版。各类出版物在国内外的反响强烈。
曾经濒于灭绝的维吾尔族大型古典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由20 世纪40年代末仅有两三个高龄艺人能够较完整地演唱, 发展到成立新疆木卡姆艺术团、木卡姆研究室、木卡姆表演艺术班, 木卡姆艺术得到发扬光大, 并多次走出国门,在亚、欧、非、美各大洲引起轰动,为新疆民族文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 2002年12月,维吾尔十二木卡姆CD、VCD、DVD光盘正式向国内外发行; 200年11月,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掀开了对木卡姆艺术保护和传承的新篇章。
被称为中国万里长城文化工程、 国家重点艺术科研项目的[1]中国戏曲志·新疆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新疆卷、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新疆卷、中国民间音乐集成`新疆卷以及中国文物音乐大系·新疆卷 等已经出版面世,并因编篡成绩显著先后受到文化部和自治区文化厅的表彰奖励。新疆民歌、民间故事、民间谚语三大民间文学集成编篡工作均已完成。
2.文物保护取得重大成果。新疆地域辽阔, 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文物古迹遗址十分丰富。作为全国八大文物省区之一, 新疆对文物保护工作十分重视。近几年,新疆的文物抢救、 维修和考古挖掘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本着保护为本,抢救第一的方针,一批全国、自治区重点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维修和加固。目前,全区已查明文物点4 000余处,其中国家级41处,自治区级30 处。一批遗址经过考古调查发掘,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 如尼雅遗址和克里雅河遗址;同时,编辑出版了新疆考古三十年、中国考古文物收藏 等大型文集和交河古城等考古调查发掘报告。新疆文物先后在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多次举办丝绸之路考古精品展活动,向世界宣传新疆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引起世界关注。2005年9月,总投资8 000 多万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国家投资4. 2亿元的新疆文物保护项目工程正式启动,标志着自治区文物保护工作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二、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1. 文学创作蓬勃发展。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政策,使新疆文学创作蓬勃发展,并取得丰硕成果。解放前,新疆各民族文学创作的基础十分薄弱, 除维吾尔、哈萨克、锡伯、乌孜别克等民族有屈指可数的几位作家外,多数民族还没有作家。解放初期, 党和政府根据民族平等的原则, 创办了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报纸和出版社,创刊了维吾尔文、哈萨克文和托忒蒙古文文学刊物,这些刊物在培养新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队伍、挖掘民族文学遗产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也随之脱颖而出。如铁衣甫江·艾里耶夫、祖农·哈迪尔、刘肖芜、王玉胡、克里木·霍加、郭基南等。由于这支队伍的创作具有西北边疆特殊的风貌和少数民族浓郁的色彩, 在我国多民族社会主义文学园地中独树一帜, 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30年,自治区的文学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各族作家的作品 100 多人次在全国获奖, 其中有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以及全国小说、诗歌奖等多种奖项。此外, 获得自治区天山文艺奖等奖项的作品也不少。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创作成绩突出、艺术功底深厚、并引起全国关注的优秀作家,如周涛、祖尔东·萨比尔、买买提明·吾守尔、安静、王嵘、刘亮程、沈苇等,尤其是一些中青年骨干作家的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已大大超过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可喜现象,表明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作家已经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的主力。
2.艺术舞台空前繁荣。新中国成立以来, 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边疆风格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杂技、戏曲艺术得到继承和发展。如40年代就享誉中外的舞蹈家康巴尔汗, 解放后更加充分地显示出她的才华,以她独特的舞蹈表演技巧和风格,为丰富和发展民族舞蹈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反映时代风貌的新的优秀歌舞艺术作品不断涌现,有摘葡萄舞天山脚下、艾里甫与赛乃姆、喀喇昆仑颂等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 艺术创作通过实施精品战略, 创作演出了一大批突出时代主旋律,形式多样化、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 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节)目, 如维吾尔歌剧[1]木卡姆先驱、维吾尔剧古兰木罕、大型民族舞剧[1]大漠女儿、新编历史话剧解忧、新编历史京剧西天飞虹、大型民族话剧罗布村的情祭、 新编现代京剧红柳滩、新编现代话剧吴登云、大型民族歌舞音乐天山彩虹、大型歌舞音乐多浪之花、大型柯尔克孜族歌舞乐诗山父水母、大型民族歌舞我们新疆好地方、大型民族舞蹈组曲艾德莱斯随想等。上述优秀剧(节)目分别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艺术最高奖文华奖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五个一工程奖, 或参加全国、全军重大艺术比赛、评奖并荣获最高等级奖项。同时,一大批少数民族艺术家在国内外的艺术活动中也取得优异成绩,杂技高空钢丝魔术飞牌等节目在全国杂技比赛和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分别获金狮奖、银狮奖;维吾尔族传统艺术达瓦孜的传人阿迪力跨长江、走衡山、赴京津,赢得了高空王子的美誉。
1959年,新疆电影制片厂(1979 年改名为天山电影制片厂) 建厂以来共摄制故事影片91 部,译制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语言影片1504 部。其中优秀故事片向导、不当演员的姑娘、买买提外传、阿曼尼莎罕、良心、阿娜的生日、真情会唱歌的土豆、达列什草原等先后荣获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等颁发的优秀影片奖或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不当演员的姑娘还荣获了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奖。2004年制作的具有浓郁新疆民族特色的故事片美丽家园 ,情节曲折动人、感情真挚热烈,不仅在国内获得一致好评,而且在哈萨克斯坦各大城市巡回上映,成为我国第一部进入中亚电影市场的国产影片,标志着新疆电影迈出了走向中亚市场的第一步。该片还被确定为国庆55 周年献礼影片之一。
此外, 自治区部分著名画家的画作参加历届全国美术展览均获优异成绩, 主要有:哈孜·艾买提的油画木卡姆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质奖;克里木·纳思尔丁的油画哈密麦西来甫、关维晓的版画峡谷晨风、戈壁之路均获铜质奖; 龚建新的壁画瑶池会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质奖;买买提·艾依提的油画故土亲人、程林新的油画生存启示、叶华的国画煦日、康书增的国画红柳滩均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质奖。
三、基层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1.建设文化阵地, 发展群众文化。和平解放前,新疆只有1座省立图书馆, 藏书仅万余册。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满足城乡基层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尽快改变农牧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薄弱的局面, 用社会主义思想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新疆全面加强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区已建立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221个,
其中: 自治区和地、州、市群众艺术馆15个, 县(市)文化馆94个, 乡镇文化站1004个,全区公共图书馆已建有98个。基本上形成了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区)、乡( 镇)、村五级群众文化活动网络,对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活跃和丰富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 2007年,中央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投资1. 64 亿元在全疆建立 400 个乡镇文化站,涉及范围和投资力度之大,在自治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史上尚属首次。
2.实施文化工程, 推进先进文化建设。1994 年以来,先后在全区实施一系列重点文化工程, 如建设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创建文化建设先进县(市、区)、 实施知识工程及农村电影2131工程、西新工程等,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同时, 将边疆长廊建设和文化建设先进县创建这两大工程有机结合,在建设目标上以完善城乡文化网络建设为重点,完成三馆建设(维修) 项目和一大批文化站、室建设项目。目前,全区有10个地州市被自治区命名为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先进地区, 有30个县(市、区) 被命名为文化建设先进县(市、区) , 其中有12个跨入全国文化先进县行列。此外,大力推进知识工程, 围绕在全社会形成爱书、读书、用书良好风尚的目标,广泛开展了读书活动和图书馆建设活动,并实施万村书库建设工程,丰富了广大农牧民的文化生活。
3.采取多种形式, 发展社会文化活动。在广大的城乡基层广泛开展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有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和木卡姆演唱活动、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会、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和敖包节、柯尔克孜族的库木孜弹唱和玛纳斯演唱、回族的花儿歌手赛、锡伯族的西迁节、塔吉克族的兹吾尔节和巴拉提灯节、塔塔尔族的撒班节,汉族的!社火活动等;在城市文化广场和社区文化场所开展的文艺展演活动,把各民族的多彩多姿的节俗文化活动和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融为一体,吸引了广大群众参加,极大地丰富了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各级文化部门面向基层扩大服务,坚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 包括送演出、送图书、送电影及实施文化扶贫捐书等; 先后举办农牧区业余文艺调演、农民画展等一系列大型群众文艺活动, 推出一批新人新作,提高了自治区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
4.加强文艺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文化机构、艺术团体。60年来,全区各级各类文化机构、 队伍和文化基层设施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 已基本建成了较为完备的区、地、县、乡四级文化建设网络截至2006年, 新疆已有艺术表演团118个、艺术表演场所43个、艺术研究机构2个、艺术创作机构2个、群众艺术馆15 个、文化馆94个、乡镇文化站1004个、公共图书馆98个。从事专业表演创作的各族文化工作者达4700 多人。
二是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挑选各民族的青年学生和青年演职员赴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西安艺术学院等内地院校深造培训,与此同时,内地大专院校部分历届毕业生,陆续分配来新疆各级各类文化单位工作。这一批批大中专文化艺术院校毕业生, 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崇高的责任感,投身于新疆民族文化建设, 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 新疆艺术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新疆艺术学院,设有音乐系、舞蹈系、戏剧系、美术系等专业。伊犁哈萨自治州艺术学校、阿克苏地区文化艺术学校、喀什地区艺术学校陆续开办,新疆文化艺术干部学校、 新疆电影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也在这期间恢复教学。据不完全统计,各类文化艺术院校为全区各级各类文化艺术单位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文化艺术骨干。
虽然建国以来, 新疆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相比,文化产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 我们必须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努力提高新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推动新疆文化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
文章出处:实事求是 2009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