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族教育
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作者:赵锡平发表时间:2011-06-03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新疆的少数民族教育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已形成办学层次、学校类别、专业门类较为齐全, 具有相当规模的办学体系, 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现状又与现实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本文就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做一较为详细的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提出一些建议。   内容提要: 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疆总人口的 60 %, 少数民族教育是新疆教育的主要式, 在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 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现状又与现实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因此, 文章就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提出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思路。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新疆的少数民族教育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已形成办学层次、学校类别、专业门类较为齐全, 具有相当规模的办学体系, 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现状又与现实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本文就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做一较为详细的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提出一些建议。   一、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现状  1 . 新疆民、汉语教育的在校学生数量分布和升学情况比较分析 (详见表 1)

 表一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 接受汉语教育的在校小学生数占在校小学生总人数的44.58%, 接受民语 (包括维吾尔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 教育的在校小学生人数占在校小学生总人数的55.42 %; 接受初中教育的在校汉语学生人数占初中在校总人数的42.44% , 接受民语 (包括维吾尔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 教育的在校初中生占普通初中在校生总人数的57.56 %; 接受高中教育的在校汉语学生人数占普通高中在校总人数的 66.41% , 接受高中教育的在校民语 (包括维吾尔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 教育的学生占普通高中在校总人数的33.59 %。 通过表 1数据的对比分析说明, 民族语言的在校小学生和初中学生的人数和所占的比重均高于汉语在校生。因为, 新疆无论从少数民族人口总量还是其中的维吾尔族人口总量均多于汉族人口。所以, 在不存在升学考试的情况下, 少数民族在校小学生和初中生的人数和比重必然都多于汉语在校生。但是初中毕业后进入高中学习是要通过中考的, 因此, 进入高中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就明显少于汉语学生。中考的升学率可以从一个侧面考察出少数民族语初中教学质量明显低于汉语初中的教学质量。因此, 接受高中教育的在校民族语学生人数和所占比重都低于接受高中教育的在校汉语学生。这种由教学质量引起的高中教育民、汉语在校生人数的差距对于少数民族学生以后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2 . 新疆民、汉族学生中考、高考和研究生考试录取情况比较分析 

( 1) 乌鲁木齐地区 2004年民、汉语初中毕业生中考录取分数线比较与分析 (详见表 2)

 表二 

从表 2可以看出: 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 (计划内) 汉语系学生比维语系学生高出130分, 比哈语系学生高出170分; 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 (以实验中学为例) 汉语系学生比民语系学生高出146分, 重点高中分数线 (以高级中学为例)汉语系学生比民语系学生高出211分。这一数据使我们知道, 新疆中考无论是普通高中还是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民语学生均大大低于汉语学生。这说明, 民语系的教育质量在初中阶段明显差于汉语系, 因此, 在中考录取分数线上政府制定了优惠民语学生的不同录取标准, 但这种优惠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是直接影响了民语系学生升入高中的生源质量和高中阶段民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 2) 2001~ 2006年新疆高校民、汉语学生录取分数线比较与分析 (详见表3)

 表三 

从表 3高考录取成绩平均差距比较来看: 2001 ~ 2006年文科一批次民语类学生高考平均成绩比汉语类学生低146分, 理科平均低169分; 2001~ 2006年 (文科) 二批次民语类学生高考平均成绩比汉语类学生低137分, 理科平均低148分。同时, 以某高校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高考数学成绩为例分析 ( 150分为满分), 2003年入校的 800多名民语言学生, 高考数学最高分数是64分, 最低分数是5分, 及格率为零。此后的年份以上分数虽有提高, 但升幅不大。
( 3) 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研究生教育招生人数以及民族成分比较与分析
2004年新疆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教育招生人数, 分学校、民族成分来看, 共有2336人其中汉族2113人, 占90.45 % ; 少数民族233人, 占9.55 %。这种情况说明, 在各高校, 民语生的教学质量大大低于汉语生。因此,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接受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人数差距十分悬殊, 在高级人才数量上少数民族人数大大低于汉族, 这就使少数民族在高新技术和研究领域就业的机会明显少于汉族。
 
二、对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2004年新疆总人口是1 963.11万人, 其中维吾尔族人口为897.67万人, 占45.73 % ; 汉族人口为780.25万人, 占39.75%; 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285.19万人, 占14.53 %。少数民族人口总的数量为1182.86万人, 占60.25 %。维吾尔族是新疆的主体民族。为什么升入高中、大学和研究生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升学率均低于汉族学生? 这种情况似乎与维吾尔族作为新疆主体民族的地位不相符。但是通过我们的深入了解和笔者在教育领域工作的亲身经历,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 少数民族生源大部分来自新疆的南疆地区, 而南疆经济的发展与东疆和北疆相比有不小的差距。据有关数据表明: 新疆 27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21个在南疆。根据国家规定的低收入贫困人口标准确定为年人均收入在944~ 650元之间为贫困人口, 650元以下的为特困 (赤贫) 人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针对贫困地区制定出政策, 由于经济落后的贫困和特困人口家庭子女的九年义务教育是免收学杂费, 对经济落后地区转移支付的资金主要直接用于生活困难的贫 (特)困人口。因此, 政府在扶贫的同时还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投入教育领域, 以至于贫困地区学校的校舍简陋, 师资水平低, 影响了教学质量, 导致生源质量差。
第二, 少数民族师资整体水平差。有数据显示, 20世纪 90年代初, 新疆伊犁地区曾对 12所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的民族中学数学教师进行了一次知识水平测试 ( 100分为满分) , 结果: 参试教师最高 47分, 最低 15.5分, 及格率为零。在高校虽然没有通过教师的业务考试来检验民、汉语教师业务水平的差距, 但是在高校教学质量检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广面的听课制度以及对教学中每个环节进行检查并由专家、教授组成的督导组定期对教学质量检查相结合的一种教学质量常规划检查制度, 表明民语教师教学的整体状况比汉语教师整体水平要差。 尽管少数民族教育整体水平不尽人意, 但为了实现教育公平, 保证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国家采取了对少数民族学生特殊的优惠政策, 其录取线大大低于汉族学生的两种不同标准。正是这样, 少数民族教育数量发展很快, 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但质量却不高, 且长期处于低水平。在中考和高考录取问题上, 民语生与汉语生的这种不公平和不公正的竞争特别不利于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提高。这种民语学生基础教育质量差的现实使高校少数民族生源“低进”和大学少数民族教师整体教学水平低, 是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是长期困扰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棘手问题。
第三, 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瓶颈——汉语。新疆的教育, 尤其是少数民族教育, 数量发展很快, 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但在数量扩张的同时, 质量普遍不高, 而且长期徘徊在低水平。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在语言。积几十年改革探索的经验、教训, 许多政治家、教育家、专家、学者得出共同的结论: 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是语言问题。“民汉兼通, 汉语授课”是提高少数民族教学质量的关键, 是少数民族教育改革的核心。
关于汉语水平问题, 笔者先从学生方面分析: 高考汉语卷面成绩以150分为满分来计算, 200年对某高校抽样调查, 民语学生高考汉语科成绩的及格率76 % , 而且大部分成绩都在110分以上。但是入学后对民语新生HSK (汉语水平考试) 摸底测试, 成绩在3~ 5级之间的人数几乎占一半, 这一方面说明民语生的汉语水平较低, 另一方面说明, 民语学生高考汉语成绩缺乏可信度。笔者从新疆汉语水平考试办公室获悉: HSK考试根据总分确定等级分数和证书等级, 以分数等级为基础颁发相应的等级证书。HSK考试分数等级分为1~ 11级, 相对应的等级证书是: 3~ 5级获初等汉语水平证书, 6~ 8级获中等汉语水平证书, 9~ 11级获高等汉语水平证书; 1~ 2级没有汉语水平证书。从我们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来看,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经过考试确认为8级或8级以上者在接受汉语授课时基本没有语言障碍, 能够很容易得听懂汉语授课的绝大部分内容。因此, 新疆境内的一些高校在这一方面已经采取将汉语水平达到8级以上的少数民族学生编入汉语学生班学习。事实证明只要这些学生努力学习, 他们在汉语学生班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完全能达到全班中等以上的水平。
从教师方面分析: 少数民族学生入校一年汉语预科结束后, 大部分高校使用汉语进行专业课的教学,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民语教师自身的汉语表达能力差, 就教不出高质量的少数民族学生。以某高校为例, 2002年针对某一门课, 民、汉语学生实行统一教材、统一期中考试试卷, 结果民语学生的及格率为“0”。这一真实情况再次说明: 一是实行民族生源低进很难保障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质量; 二是反映出师资水平低, 汉语依然是少数民族教师的一块短板, 因为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水平差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其知识面的拓宽、知识更新以及理论研究难以深入。而这些不利的因素一定会影响到少数民族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除外, 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教师在业务上的勤奋与钻研精神不够, 以至于一部分民语教师即便是用汉语授课, 其讲课内容简单化和理论层次低。
第四, 在研究生学历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学生的数量大大少于汉族学生。原因十分简单, 虽然少数民族学生的基础教育比汉族差, 但在少数民族学生升大学时, 政府可以制定出大大低于汉族学生的录取分数线 。因此, 少数民族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的学生在近几年依然在45 % ~ 60 %之间。但是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 民、汉语考生录取分数线是一样的, 这样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质量差和在高等院校低进低出的问题, 使少数民族学生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差, 这不仅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方面凸显出来, 而且在更高层次的研究生录取时更是暴露无疑。于是达到录取线的少数民族研究生寥寥无几。因此, 从 2004年新疆高校以及研究机构招收的研究生人数来看, 共有2336人, 其中汉族2113人, 占90.45 %, 少数民族233人, 占 9.55 % , 这个数据的出现就不意外了。
第五, 民族传统、环境、宗教、风俗、心理方面的差异, 既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原因之一, 又是少数民族学生不愿意继续学业的因素。由于以上种种原因, 使升入高中、高校和研究生的民族语言学生人数与汉语学生人数相比不仅总量少而且升学率低。更主要的是由此引起的少数民族的整体素质与汉族相比产生了较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不仅使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制约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严重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更难堪的是在就业市场他们总是处于劣势。据资料显示, 2000 ~ 2002年, 新疆某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签约率不足10 %, 另一所高校在 2003年大学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也只有28 %。据有关部门掌握的情况, 至今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仍然很低。

三、对提高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
1 . 坚持立足新疆贫困地区实际情况。新疆扶贫脱贫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扶贫开发的重点是南疆; 二是扶贫人口基本是少数民族。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不仅涉及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国家稳定的政治问题, 更是涉及“共同富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社会经济问题。政府是扶贫工作的主导, 政府应有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出系统化的扶贫战略途径和措施,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 并持之以恒地贯彻执行, 使新疆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逐年减少。事实证明, 落后的经济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反之, 由于教育的匮乏, 限制了人口素质的提高, 进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 . 把汉语教学作为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突破口紧抓不放。争取在几年之内使少数民族的教学质量有大幅度提高。据 2004年新疆编制的教育统计资料数据表明, 实施双语教学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人数不到全疆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5 %, 这一比重很低, 导致少数民族学生整体汉语水平低。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育起步较晚, 特别是南疆的学生, 使他们在进入高校后由于语言的障碍, 直接影响他们对专业课的学习。因此, 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应在全疆范围内全面推广双语教学, 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同时对 HSK考试达到8级以上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完全可以编入汉语学生班学习, 使这些学生早日脱颖而出。对少数民族大学教师HSK的汉语水平应要求在8级以上, 作为上讲台的硬性条件。纠正那种对学习汉语的偏见, 部分少数民族师生有着狭隘的民族意识, 害怕学会汉语就丢失了母语, 丢失了母语就丢失了本民族的特色, 就会被同化。从新疆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大局出发, 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纠正那种对学习汉语的偏见和部分师生狭隘的民族意识, 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民族教育双重论”,“跨文化教育论”, 使他们弄清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 要通过各种渠道来开阔学生的思想视野, 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世界眼光, 从根本上消除学习汉语的思想障碍。这种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逐步过度到高考以 HSK考试取代高考汉语考试。
新疆财经学院在新疆高校中从 1998年起率先开始对民语学生进行汉语教学做了有益的尝试,从 2003年起完成了民语教学向汉语教学的过渡。实践证明, 汉语教学对少数民族师生汉语水平都有不小的提高, 同时又有利于少数民族教学质量的提高。“民汉兼通, 汉语授课”是提高少数民族教学质量的关键, 是少数民族教育改革的核心。为此:
第一, 在全疆范围内对民语言各类中、小学校的教师培训、进修、考试成为一种制度, 坚持下去。乌鲁木齐以及各地、州、县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应切实发挥教育督导组的作用, 对基础教育的民语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定期检查和督导, 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以培训和检查、督导、业务考试多管齐下的方法, 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从而提高少数民族教育的基础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第二, 要求高校的少数民族教师的学历和汉族教师一样, 提高其学历层次。以制度的约束和配套措施相结合, 使在目前还没有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的少数民族教师, 要在近几年内完成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 如达不到上述学历要求的不准晋升高级职称。实践证明, 没有好的师资力量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就教不出高质量的学生。少数民族教育的瓶颈主要是师资的整体水平低。
3 . 民、汉语学生的中考和高考录取分数线宜逐年缩小差距, 最终统一。长期以来, 新疆的中考和高考录取分数线, 民族学生大大低于汉族学生。这种在升学问题上民、汉语学生竞争的不公平性所带来的危害, 是对教育质量不高的少数民族教学给予了合法的保护, 从而助长了少数民族教学质量上不思进取的惰性思想, 最终的结果是不利于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提高。笔者以为民、汉语学生的中考和高考录取分数线应在逐年缩小差距的基础上最终统一。在民、汉语相同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条件下, 可以考虑在高校对学习好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奖学金上予以重奖。

  文章出处:新疆社会科学 2007年第二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络信息中心 制作维护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 6号楼;邮编:100081